新华社记者孙正好、李浩
两年前,雷红梅还在四处借钱过日子。当时,丈夫患上了肺气肿,干不了重活,孩子在上大学,药费、学费没有着落。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的雷红梅,看着自己那双走路很不方便的腿,觉得“快撑不下去了”。
两年后的2018年3月,雷红梅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正忙碌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西古村的扶贫车间里,浑身透着职业女性的自强与自信。“现在一年的收入超过了2万元。”雷红梅笑着说,“家里的药费、学费都不再愁了。”
雷红梅一家在春天开始的新生活,和长期赖以生存的“小土豆”华丽“变身”紧密相连。
陕西省铜川市石柱镇,地处渭河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是关中平原的“旱腰带”:土地大多在平均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旱塬上,粮食广种薄收。土豆,曾是这里的“救命豆”。雷红梅所在的西古村也不例外。村里有着30多年的土豆种植历史。雷红梅和她的父辈们都记得,白水煮土豆,曾经是“家常便饭”。
老辈村民们都没想到,那时靠土豆“活下来”的他们,如今竟靠土豆“富起来”了!
2016年7月,西古村的土豆经专业检测,被确定淀粉含量足,含钾量高,市场前景好。村里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规模种植土豆600多亩,引进了日产2吨的土豆粉生产线,走上了“产业扶贫”推动全村脱贫的新路子。
土豆“变身”方便粉、水晶粉,转为“生钱豆”,雷红梅成了第一批受益者。
“当时非常困难,全家就靠我一个人,我出去打工又没人要,没办法就到处借钱。”雷红梅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窘境,“作为贫困户,我觉得挺丢人的,想着要努力改变,就怕一直穷下去。”
要强的雷红梅加入了合作社,将家里的两亩多土地全部种上了土豆。“从种子到化肥,全都由合作社免费提供。机械种植,机械收割,省了很多事,我家劳力有限,只需要除除草,做做田间管理就可以。”
2017年,雷红梅的两亩土豆卖了近3000元。不过,这对于雷红梅来说,还只是一笔“小收入”。
为了让雷红梅一家能稳定增收,西古村安排雷红梅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并将她招为合作社的技术员,主要负责土豆粉生产车间的保洁和残渣清理。自小到大,雷红梅第一次穿上了蓝领制服,开始了定时的“上班生活”。
“这个岗位活不多,也不累,比较符合我的身体条件,而且上班就在家门口,照顾丈夫和孩子都很方便。”对这份工作,雷红梅能说出一连串的好处。
最让雷红梅宽心的,还是上班后稳定的收入,每个月工资1800元,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多元,加上种土豆的收益,雷红梅觉得自己的日子变了。“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再紧巴巴,就像鱼进了活水里一般。”
从“穷得没面子”到“帮扶心贴心”,从需要关爱的“贫困户”到农工结合的“上班族”。雷红梅跟随西古村和土豆的“华丽转身”找到了有尊严的“新生活”。忙碌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雷红梅抱起一把土豆粉,走向了另一头的包装区。“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她说。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