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济南泉城公园生态广场上的相亲角就会聚集一批老年人,他们相互介绍着子女的情况和孩子的择偶条件。即使没有相亲信息展板,他们三五成群也能聊得很火热。“我儿子就是太优秀、太忙啦。”“我女儿是老师,名牌大学毕业,知书达理。”在各大相亲角,老人们口中的子女不乏优秀者,但是,到了适婚年龄的他们,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
不愿给孩子压力
替女儿网上相亲 今年60岁的陈丽美从没想过,两个女儿的婚事会成为一家人的心事。她的大女儿是1982年的,有房有车,在一家外企做品牌主管,单身。二女儿是1989年生人,在济南一所私立幼儿园当老师,也是单身。俩女儿条件都不差,之前一家人没把她们的婚姻当回事。但当大女儿到了30岁那年,全家都急了。这几年,为了给女儿们找对象,济南市区的大小相亲角、相亲会,陈丽美差不过都去过。
“小伙子只要踏实,有事业心,对人好就行。”与大部分家长一样,陈丽美的择婿条件,看似简单。她每天都在扩充着自己的老年朋友圈,到公园里也专往老年人多的地方钻。陈丽美善言辞,往往很快就能跟对方熟络起来。“老人都热情,说不准哪个认识的人就给介绍个对象呢?”
陈丽美说:“其实,我给她俩选了很多条件不错的男孩。”但俩女儿的想法却出奇地一致,都不愿上相亲会随便拉个人结婚,觉得不够知根知底。“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陈丽美常常觉得无奈,但也不愿给孩子压力。担心孩子会感觉没面子,陈丽美有时候只能瞒着女儿去相亲角。
她甚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偷偷注册了某相亲网站的会员,填上了女儿的信息。“网上什么人都有,上传的资料也不一定真实。”陈丽美说,她不熟悉互联网的“套路”,她做了用户认证,也只与已经认证的用户沟通。她谨慎地在网上交流,跟对方互相询问子女身高、学历、工作情况,也会交流双方家庭情况。“虽然也碰到过条件不错的,但还没线下见面。”
为催女儿找对象
拉来全家人助阵 临沂兰山区57岁的孙阿姨是陈丽美在相亲角结识的,两人经常为了孩子的婚姻大事相互交流心得。
在孙阿姨眼中,自家姑娘杨洋也很优秀,身高1米63cm,身材苗条,在机关单位工作,但不知怎地,拖到了30岁还没对象。
与陈丽美不同,她给女儿的压力全都写在脸上。“我妈总跟我说,咱年龄也大了,不能太挑,哪有十全十美的?这样下去甭找了。”杨洋特别烦妈妈唠叨。“一唠叨,啥事都能扯到找对象上。”
今年春节回家,孙阿姨先联系了娘家兄妹家孩子,从同龄人角度给女儿上课。又找了孩子大姨和姨夫、小舅和舅妈给孩子谈心。见还没成效,大年初二,直接联系了爷爷那边的叔叔、婶婶来了场座谈会。“座谈会从下午两点谈到六点,就围绕我那点事,谁能坐得住?”杨洋说,为了摆脱窘境,她只能答应尽快解决婚姻大事,才得以脱身。
春节后,孙阿姨干脆搬到济南跟女儿同住。4月11日早上,母女俩最终爆发了一场大的冲突。原因是妈妈喊杨洋起床跑步,她赖床。妈妈不高兴了,认为把身材锻炼好了,才更好找对象。“你赶紧回临沂,别在我这住了!”杨洋突然坐在床上大吼大叫:“你是要逼死我吗?”
“再过分也得干涉,谁让我是你妈。”孙阿姨说:“只要你找到对象了,你爱咋滴咋滴!”
“如果父母对子女婚姻过分干预,可能会造成子女的反感和对抗。”国家二级心理师、济南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徐九悦提醒说,父母应该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找到子女不结婚的症结,才能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对症下药,而不是横加指责、随意干涉。
超两亿单身人群
组成庞大相亲市场 像陈丽美和孙阿姨这样的家长在中国还大有人在。据2016年国家年鉴数据显示,婚姻的围墙之外,超过2亿的单身人群及其背后家庭组成了庞大的相亲市场,家长在各类相亲市场中奔忙,折射着中国式的婚姻焦虑。父母代替孩子相亲,成了不少鹊桥会上的“新常态”。
徐九悦分析说,单身问题已经不是家庭、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父母远比子女着急,与代沟相关。受时代背景影响,父母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他们的时代,期望孩子“先成家后立业”。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希望在他们还能帮忙带孩子的年纪,看到子女解决个人问题。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马广海认为,随着“80后”、“90后”群体逐渐步入传统婚恋年龄,越来越多的“50后”、“60后”大军浩浩荡荡加入充满焦虑的父母群体之中,他们共同的担忧,就是生怕子女“被耽误”,而被甩在主流生活轨道之外。父母的观念相对传统,而子女有一定独立意识,在婚恋问题上易产生意见分歧。
国家二级心理师、婚恋督导师徐力分析说,在择偶问题上,父母辈和当代年轻人着急的点并不一样。父母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孩子能找到将来的依靠,而现代年轻人选择结婚对象,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契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崔岩 范佳
实习生 马卓仪 温珊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