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农民吃上"文化饭" 变身画师画出5亿产值

2018-04-25 09:23   来源: 山东商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原标题:菏泽巨野:农民吃上“文化饭” 变身画师画出5亿元产值

 



  

在画院画画的村民



  柱子(化名)从事工笔画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他种过地,也出去打过工,现在选择了在家乡画工笔画。对他来说,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谋生的活,而是一门手艺。从农民到画师,柱子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也算是吃上了“文化饭”。近几年菏泽市巨野县越来越多的农民,经过专业的绘画培训,从农民走上了画师的道路。吃上了这碗“文化饭”,2017年,巨野县2500余户贫困户脱贫。

  文/图 记者刘云鹤

  农民画师

  房间有几百平,是多间平房打通的,里面摆了很多桌子,这里就是村民们的画室。

  画室很安静,坐着十几个人,多数是中年人,还有几个看上去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坐在桌子前,专心画着工笔画。

  柱子今年28岁,也是附近村子的村民,这已经是他在画院待的第四年。柱子很早退学,同龄人打工的打工,种地的种地。柱子一开始跟着父母在家种地,但他不想像父母一样种一辈子地,一直琢磨着干点什么。柱子也出去打过工,但是发现都是卖力气的活,也赚不了多少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村里有不少人画工笔画,一下子来了兴趣。

  “我本来就喜欢画画,既能画还能赚钱。”柱子说,24岁零基础的他开始跟着老师学习。

  柱子伏在桌子上,桌上铺着一张白色的宣纸,上面是未成形的牡丹。他左手拿着一张画样,右手握着两支毛笔,一支笔蘸色,另一支蘸清水,在纸上涂染,来回交替,操作自如。

  柱子介绍,这道工序叫做分染,是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先是色笔在纸上着色,再用水笔将色彩洗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按照图纸,往上涂抹颜色,看着很简单的动作,柱子说只有外行人才觉得简单。“我们学工笔画都得学一年才能独立进行绘画。”柱子表示,村里有不少人在画,不过都分布在不同的绘画基地。

  柱子所在的画院叫鲁西书画院,位于菏泽市巨野县董官屯镇刘管屯村,附近很多村子的村民都是这个画院的“画师”。

  创办画院的徐凤秋回忆,2000年左右,她从打工的地方辞职回家。徐凤秋说自己之前学过工笔画,于是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画画。有村民觉得不错,就过来跟着徐凤秋学习,后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徐凤秋的屋子已经装不下了。“从2006年开始,徐凤秋自己建了房子专门当画室。”

  徐凤秋告诉记者,一开始画的人并不多,大家都觉得这不是种地的人能干得了的活,“后来画的人多了,大家就知道只要用心,零基础也能学。”

  称比打工强

  柱子介绍,平时一般就是画花,画鸟,自己画牡丹画的比较多,根据尺寸不同用的时间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四五天就能画一幅。“刚开始学的时候,半月才能画一幅。”他表示,每幅画根据难易程度和绘画的质量来定价,“一般一个月能赚两到三千块钱。”

  黄桂是巨野县大义镇人,已经画工笔画七八年了。从最开始技艺不熟练一月赚两千块钱左右,如今黄桂一个月已经能赚到四千元左右。“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打工赚不到这些钱。”黄桂说,前几年自己也出去打过工,但是后来结婚就不愿意再出去,“出去打工毕竟顾不上家。”她告诉记者,画画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在画院画,也可以拿到家里画,因为自己觉得画院里有氛围,画起来效率比较高。“在家里的话很容易分散精力,一会孩子闹腾,一会邻居串门。”黄桂表示,所以自己更喜欢待在画院。如今黄桂不但自己画画,还会指导别人画已经成了半个老师。

  黄桂表示,自己当时也是学了一年才能正式上手,工笔画中,线条是骨架,也是灵魂,画线条技艺的提高几乎没有什么捷径,主要是靠多练。“对初学者来说,最起码要能做到粗细均匀,线条流畅,转折自如。到了后期,线条还要讲究弹性、力度、节奏、空间、虚实、质感等方面的变化。”

  销往国外

  徐凤秋回忆,一开始,工笔画的销售渠道并不是一帆风顺。

  “那时候我带作品带着学生上门推销,就跟要饭的似的,经常遭到别人的冷眼。”她说,没建画院的时候,都是和丈夫骑着摩托车挨家送样品,最后再收回成品来,“那时候去济南,15块钱的车费,我们只带着50块钱去,没钱。”徐凤秋告诉记者,当时建画院的时候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建起来了几间房子。

  她介绍,鲁西书画院发展了十几年,一开始主要往全国各地的文化市场销售,随着绘画技术的提高,现在会往各大文化公司、大型企业销售,还会结合菏泽牡丹之乡的称号,将工笔牡丹作为礼品销售。徐凤秋说,现在县里的绘画基地销售渠道大致都是如此,“我们现在每年好的时候销售额能达到六七百万,一般的年份也能到三百多万。”

  徐凤秋还告诉记者,也多亏当地政府对工笔画的宣传力度,如今已经打开了国外市场,“国外也越来越认可我们的国画。”

  吃“文化饭”的人

  柱子开玩笑说,虽然自己没考上大学,但现在也是吃文化饭的人。

  “能画画对我们农村来说,听上去还是很‘高大上’的。”柱子说,“当时能坚持学,也是觉得这是一门靠得住的手艺,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轻易上手。”

  张霞也是附近村子的村民,见到她时,正在画樱花。张霞今年已经52岁,算是画院里年纪比较大的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也已经成人,在外地工作,我自己也想找点活干。”张霞说,一开始就打点零工,因为没文化只能干力气活,但是因为身体不好力气活也干不了多少,“后来知道可以画工笔画,自己就跟着学了一年。”张霞说,以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会种地的农村妇女,现在感觉不一样了,就算是称不上画家,也算是一名技师。

  徐凤秋介绍,现在画院里有很多村里的留守妇女,画工笔画是一份不错的工作,照顾家庭的同时,还有一份生活保障,再者就是变得自信起来。

  “画”出路子

  巨野县万丰镇白楼村白汉德,今年34岁。这些年因为母亲患有糖尿病,他需在家照顾不能外出打工。这期间,他一人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在给母亲看病的过程中花掉了所有积蓄,而且还欠了不少债。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汉德接触到了工笔牡丹画。在巨野县书画院办的培训班上学习后,白汉德成了一名画师。后来白汉德带着村民绘画,规模一点点变大。如今,白汉德成立了自己的书画院,也带动周边村庄的村民学习绘画。

  村民除了打工和种地,又多了一种选择。

  徐凤秋说,现在鲁西书画院从事绘画的除了留守妇女,也有不少年轻人,很多人觉得能在家门口就业,就不愿意再跑出去打工,“现在鲁西书画院已经成了一个扶贫点,只要是贫困户,在这里参加培训,学费和住宿费全免。”目前,鲁西书画院已吸纳周边贫困农民1800余人从事绘画产业。

  记者了解到,巨野县现在有16处绘画培训点为贫困户和贫困村提供免费培训。

  现在,自称“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巨野县有1个农民绘画培训基地,4个绘画专业镇,50多个专业村,1000余个专业户。到目前,巨野县销售书画作品90余万幅,实现产业增加值5亿元。记者从巨野县扶贫办了解到,把书画产业与精准扶贫结合,2017年,巨野县2500余户贫困户通过绘画脱贫。

  转自大众网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农民 画师 巨野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