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架下的婚礼现场。
前来品尝葡萄的外国友人。
葛洪国发明的“储水神器”。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身为农民的葛洪国一直认为,如果不是当时的“大胆”,就没有眼下金秋的硕果累累。
当寒露节气已过,绝大多数种植户的葡萄采摘已经结束时,葛洪国的葡萄采摘却会延长到12月中下旬。
当一些葡萄专业户为种葡萄而种葡萄时,葛洪国的葡萄园却成了“婚庆园”,使得新人在大自然里体会返璞归真的滋味。
和其他种植户不同,葛洪国400亩葡萄园里到处挂满了葡萄盆景,光这葡萄盆景一项就让他在今年赚了10万元。
半岛都市报系列融媒体报道“喜迎十九大·金秋行”记者走进位于莱西市曲家庄村的葛洪国家。葛洪国用了23年时间在薄地上对葡萄进行科学实验,不但做大了葡萄产业,还引来了国际友人。
各级部门的合力,让葛洪国华丽蜕变。青岛特色农业成就了千百个葛洪国。
为葡萄苗,“南下”取经 23年前的1994年,莱西市曲家庄的村民种庄稼靠牛、出门靠骑自行车和步行。当时的葛洪国41岁,生在曲家庄长在曲家庄的他也没有脱离“土里刨食”的命运。
“我当时就和村里的其他农民一样,没什么不同。”葛洪国说,“若非要找出不同,就是我爱尝试新鲜事物。”
当时的葛洪国家里还没有买上电视,有一天他在村民家里帮着干农活,晚上在人家吃饭时看到电视里一条消息,冲击着他的眼球:浙江金华市的农民种植了一种“藤稔”的葡萄,让这个农民在短短几年里就发了家。
实际上当时的葛洪国只认识前面的“藤”字,第二个字他不认识,但他却在心里记住了这个由“禾”与“念”组成的字。回到家,他就在灯光下拿了儿子的字典,查起了这个“稔”字。
萦绕在葛洪国心头的是:这个葡萄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能让浙江的农民发家致富,而他却不能呢?
“我就在想,我也得去把这个葡萄引进家乡来,”葛洪国告诉半岛记者,“我得让它在青岛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你有浙江人的脑瓜子?你把浙江的葡萄引到曲家庄的土地上来?”当他将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妻子笑得前仰后合,“你把它弄来,让它在薄地里开花?”
是呀,曲家庄地势属于丘陵地带,土地又薄,天上下雨地上就流了,连水都存不住,种葡萄确实不适合。葛洪国又一想,之前曲家庄的土地上从来没有人种过葡萄,谁敢说就不适合呢?
最终葛洪国说服了家人,自己从青岛乘上火车,前往了浙江金华市的那个乡村。
到了金华,葛洪国仔细向葡萄种植户询问“藤稔”这种葡萄的习性,并询问这种葡萄能否引进到青岛。
至于“藤稔”这种葡萄能否在青岛安家,金华的葡萄种植户显然不清楚。
既然来了,葛洪国就从金华买了10株葡萄苗,并用塑料袋包好葡萄根,像呵护婴儿一样,将葡萄苗一直呵护到了青岛莱西市。
此时,已是秋天。葛洪国将这些葡萄苗埋到了土里。到了深秋,他又给这10株葡萄苗搭了个塑料棚,以防葡萄苗冻死。
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春天到来,当万物复苏时,塑料棚里的葡萄苗也发芽了。看着顽强的小芽,葛洪国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当年春天,葛洪国带着借来的5000元现金,再次前往金华,并从金华买回来了2000棵葡萄苗。
从“走出去”到“走进来” 苗子买回来了,葛洪国在村边的丘陵薄地上栽下了葡萄苗子,开始了“试验”。
“村里‘请’回来了南方的葡萄。”有村民面对葛洪国笑了,“这地连庄稼都长不好,怎么会长葡萄?”
平日里,葛洪国将家里的庄稼扔给了妻子,自己一门心思扑在葡萄地里。到了当年秋天葡萄成熟的季节,葛洪国卖了第一茬葡萄。当葡萄卖完,葛洪国喜笑颜开地将5000多元现金捧到了妻子面前。
在1995年之前,葛洪国从来没赚过5000元现金。
寻思着在箱底压着的这5000元现金,除了拿出部分还债外,葛洪国拿出了1500元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运土肥、水和葡萄省劲多了。
葛洪国在村子里率先淘汰了用牛犁地的劳作方式。将南方的葡萄引到北方来种,而且还赚了大钱,这个消息让十里八乡的村民眼馋,地方政府在获得了这一消息后,也前来参观葛洪国的葡萄种植。
又过了两年,一些乡邻前来取经,并学着葛洪国种葡萄。此后的几年,葛洪国依靠葡萄发了家,一些学着他种葡萄的村民也发了家,腰包鼓起来。之后,莱西的十里八乡开始普及葡萄种植。
大家都种葡萄,怎样让自己的葡萄与众不同?面对外地葡萄不断涌入青岛市场,葛洪国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你有葡萄人家也有,你卖葡萄人家也卖,市场是大家的,葛洪国在考虑,改变不了市场就得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葡萄。
最终,葛洪国破天荒地在“卖”的方式上做了新文章。
如何卖?用常规方式和大家一样,将葡萄运到市场上或者放在田间地头等着客户上门来买,这样卖的价钱与大家无异;跟在别人的屁股后去卖,更卖不出好价钱。葛洪国觉得,同样的葡萄,若想卖出好价钱必须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售卖方式。
以往,是让葡萄走出去让人吃;现在,葛洪国想让人走进园子来吃葡萄。
葛洪国在莱西乃至青岛率先推出了“进园采摘游”,让想吃葡萄的人随时可来、随时可吃,而且来了之后有的选,让在城里呆得疲倦的市民亲近大自然,感受乡土风情。
这一招还真就奏效了。当年,他推出的“进园采摘游”,让他的葡萄收入比往年上涨了一半还多。
一段时间里,葛洪国沉浸在“进园采摘游”的幸福中。
一些人见葛洪国的方法奏效,于是纷纷效仿。当众人在学习他的“进园采摘”经验时,他已经在采摘上做得游刃有余了。
为了不被时代甩在后头,葛洪国不但继续搞采摘,而且又开始在采摘的时间上下起了功夫。
露天的葡萄最早也要到8月份才成熟,可葛洪国在当地率先用起了温室大棚种植葡萄,将葡萄的成熟时间提前了两个月。这样一来,采摘者就可以提前俩月进他的园子吃葡萄,同时他也可以把葡萄卖出去。
每年十月中下旬之后,人家的葡萄已经下架了,“人去葡萄空”了,而葛洪国温室大棚里的葡萄不但不下架,每到双休,大棚里还是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吃新鲜葡萄的游人。这种景象在他的葡萄园里至少要持续到12月中下旬。
葛洪国的葡萄园靠打时间差,比人家的葡萄园整整多出的这4个月的“旺季”,让他赚足了票子和眼球。
葛洪国的葡萄园还吸引来了外国友人。
青岛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在莱西举办,葡萄园里迎来了外国游客。葛洪国给记者展示了和这些游客的合影。今年夏天,俄罗斯的一个旅游团来青岛,还专门走进了葛洪国的葡萄园,在葡萄架下赏葡萄品葡萄。
“三水池”保障大丰收 在葛洪国的葡萄庄园里,有一个水池,被他命名为“三水池”。
何为“三水池”?
起初,葛洪国只在水池旁写了仨字:“三水池”。来游玩的人多了,游客看着“三水池”这仨字摸不着头脑,纷纷发问。后来,葛洪国干脆对“三水池”总结了一个“概念”,并用牌子立在了水池旁边。
三水池:天水——收集100亩连体大棚上的水;地水——每天自然出水0.5米;大沽河水——经6公里引进水池。原来,天上、地下和地上三类水聚到一起,才成了“三水”。
2015年,世界休闲组织主席罗杰·科尔斯品尝了葛洪国的葡萄后大加赞赏。
■最新成果 婚礼、盆景……葡萄园结“硕果” 2013年夏天,一对前来吃葡萄的情侣面对眼前的葡萄长廊,女孩对身边的男友说:“将来结婚要是能在这样的葡萄庄园进行,那多浪漫。”
就是这句话,让路过的葛洪国听到了。
“行呀,你们结婚就来这里,免费为你们提供场地。”葛洪国的话让情侣高兴异常。
“来你们这里结婚,环境没的说,”女孩说,“可是你这里缺少点红地毯,要是有红毯就好了。”
“没有红地毯”,女孩说者无意,葛洪国却很上心。
这对情侣吃完葡萄离开了葡萄园,他回味起这对情侣的话,若是真将葡萄园装扮起来搞婚庆,无疑让葡萄园的立体发展又添一极。
之后,他真就在葡萄园里开始试办起了婚宴。葡萄架下办婚宴,这真是新鲜事。2014年春天,第一场婚宴在葡萄架下进行。
葡萄架下的婚礼在这里举办了一次又一次。在这里,新人的亲朋好友除了吃鱼吃肉,还能吃到葡萄架下采来的野菜。
现在的葛洪国已经不是个单纯种葡萄的果农,他的葡萄王国里有各种各样已变成现实的梦想。
1994年以来,他的葡萄品种先后淘汰掉了10余种,尽管这样,他的园子里截至目前还有近40种葡萄。
23年来,他的葡萄园里最大的葡萄树如成人小腿般粗。面对好不容易长起来却又要被淘汰的葡萄品种,他舍不得将一些“葡萄树爷爷”毁掉,于是他又有了主意:何不将它们培养成盆景出售?
当他将多株长了20年的葡萄树改造成盆景后,它们打动了许多前来采摘的游人,纷纷出高价购买。
葡萄盆景又让葛洪国嗅到了商机。
从2012年开始,葛洪国开始在他的葡萄园里大面积搞起了葡萄盆景。
被他嫁接好、两三年生的葡萄树,移栽到塑料盆里成长稳定之后,再以每株80~120元的价格售出。
■记者手记 特色农业让农村绽放新活力 地上的水为大沽河的水,地下的水为井水,那天上的水无非就是雨水了。地上、地下水不难理解,问题是天上的水他是如何汇聚起来的?这确实让人有些费解。
为了储存“天水”,葛洪国曾大费了一番脑筋。
种植葡萄,需要大量的水。地表大沽河水往往会青黄不接,井水也有干枯之时,每年雨雪天气来临时,雨水若太多会导致内涝,冬天下了雪对于大棚葡萄而言也没啥用处。于是他和儿子干脆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葡萄棚,让从天而降的雨水和冬天融化的雪水落到大棚上之后,再进行收集,统一灌入水池内。
半岛记者在现场发现,葛洪国设计的这个大棚与其他地方的大棚很不一样。人家大棚的棚顶是平的或者向一侧倾斜的,而他的大棚却是凹陷的,而且一个“凹”连着一个“凹”。
葛洪国解释说,这些“凹”就是存“天水”的神器,一年四季不管何时,只要下雨,雨水就会存到一个个“凹”里面,这些汇集的水再通过“凹”边上的输水管统一灌入地下的蓄水池。
上述,仅是雨水,还有冬天的雪水。
冬天下雪了,雪在大棚上先进行覆盖堆积,因为冬暖大棚内温度本身就高,雪在大棚外会相对快速地融化,于是雪水又通过这个容器集中灌入蓄水池。
一些游人看到这个“神器”后还调侃葛洪国,让他将这个“神器”申报发明专利。
葛洪国的这个“神器”真帮了他的大忙。今年夏天遭遇干旱,他打的井成了枯井,而他用“储水神器”在春天和夏天接下的雨水,却派上了大用场,使他种植的400亩葡萄又获得了大丰收!
从吃“螃蟹”种葡萄到搞“采摘园”再到葡萄架下办婚礼……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所走的每一步,无不闪现着“特色”的魅力。
像葛洪国这样“变身”的农民,在青岛还有不少。
截至目前,岛城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发展至3168家,年产值130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达70%以上,农产品出口额稳定在50亿美元左右,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915家、百亩以上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6506家。益农信息服务站累计建成642处,年交易额过千万的农村电商企业10家,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26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亿元。
2017年,青岛将继续发展园区农业,重点建设50个现代农业园区,支持西海岸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30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此前崂山区、莱西市沽河休闲农业示范园、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茶叶生态示范区,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及示范点。9月份,省农业厅和省旅游发展委联合公布2017年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名单,青岛共有5处示范点入选。截至目前,岛城规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737家、占全省12%,农业节会80余个,年营业收入342亿元。
无疑,葛洪国也是休闲农业的受益者之一。
“这些年来离不开莱西市政府、莱西市财政局和沽河街道办工作人员一次次进园指导,以及帮我设立葡萄产业的长期规划。”葛洪国说,“我一个农民毕竟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范围有限,单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可能将葡萄园做这么大的。”
如今,葛洪国的葡萄园已经发展到了400亩地,葛洪国所在的沽河街道办的农民,也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纷纷发展起了葡萄产业。近年来,当地还建立起了多个葡萄专业合作社,使得这里的农民因葡萄发家和致富。
农民葛洪国在莱西的十里八乡带了个好头,背后给葛洪国力量的是当地各级政府和部门。
“各级部门的合力,让我蜕变。”他说。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