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渐趋冷静理性 花哨套路让路优质内容

2018-05-02 06:4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数据来源/宁波日报 制图/冯晓娜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

  微信朋友圈里每天充斥着各种大人孩子的付费英语打卡信息;好几年没完整读过一本书的人,可以侃侃而谈众多畅销书,全因加入了某一收费读书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甘愿为互联网知识付费课程掏腰包,这一市场也从最初的冲动火爆消费,到渐趋冷静理性选择,各种花哨套路最终让路于优质内容。

  一家三口的知识付费生活

  “你们家绝对是学习型家庭啊!”五一小长假,每天早上不到7点,刘女士就在朋友圈进行例行的英语学习打卡,她读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则总是抢在她之前打卡,母女两人这么拼,让朋友圈里的好友感慨家里的学习气氛实在是太浓厚了。

  这样的学习打卡,刘女士已坚持了两个多月,每早7点前打卡,基本雷打不动。

  “两个多月前,手头有一项工作,需要看一些英文资料来了解信息,但半天看不进去几句。”从大学毕业后就没系统学过英语的刘女士,忽然觉得自己该重新学习了,而那段时间,正好朋友圈里有人每天英语学习打卡,她就决定试一试。

  因为既想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又想把听力和口语也练一练,她同时报了薄荷英语和芝士派,前者用100天的时间读完三本英文原版小说,侧重阅读,费用149元;后者则是用60天时间学完三部改编过的广播剧,侧重听和说,费用199元。

  “和我们那个年代为了应付考试的英语学习不同,现在的英语学习实在有趣,也可能是因为花了钱特别有学习动力。”交钱开课后,刘女士每天拿出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学英语,并且将早上起床时间定到5点半,起床后的一个多小时就是学习时间,“当然,有时需要做早饭,就一边做饭,一边学。”

  刘女士的学习劲头感染了她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小家伙经常会拿妈妈的手机来看,但是妈妈学的内容对她来说显然太难了些。

  “我朋友圈里大概有五六位妈妈,每天给孩子学英语打卡,有的已坚持了好几个月,但我从来没研究过。”女儿有需求后,刘女士立即着手研究这款名叫蛋糕英语的付费学习软件,结果孩子一玩就停不下来,测试、定级、购买,每日在iPad上收新的学习内容推文,学完朋友圈打卡,亲友们点赞……

  刘女士的丈夫,则比她更早体验知识付费,因为工作关系,他是《罗辑思维》最早的一批付费会员,现在上着付费的“混沌大学”。

  每天打的卡是商家的套路

  和刘女士一样,很多人每天一边学习一边朋友圈打卡,让朋友们的监督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

  不过,看起来充满正能量的打卡,背后却满满都是商家的套路。

  林先生最近报了一个网上学英语的课程,每天学习一篇原版英语新闻,199元100天的课程,打卡满80天,结束时即可返全额学费。

  “为了返学费,我可是每天打卡,但后来算了算,我打卡80天的推广效果,可不是199元的学费能比的。”林先生打卡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了解到的报名朋友就有5人,80天的打卡结束后,他相信报名的人会更多。

  为了督促学员学习,学员们都被加入学习群。林先生所在的群是第4期15班,群内成员约450人,他的一个朋友在第5期13班,群内约440人,两个班之间相差半个月的时间。

  “学员聚集的速度非常快。”林先生认为,这和老学员们每天兢兢业业的打卡密不可分。

  坚持打卡返学费、打卡送礼物、打卡送付费课程、介绍新人入群返现金券……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通过手机进行付费学习的学员们,基本都有共同的经历,而且商家对于打卡都有严格要求,打卡必须在整个朋友圈、不能分组、不能屏蔽朋友、在打卡最终日期前不准删除打卡记录……

  “薄荷英语一学100天,我整天在群里打卡,已经有朋友把我拉黑了。”觉得自己每天学习打卡很励志的程小姐,对此也很无奈。

  “我不太清楚有没有朋友拉黑我,但每天的打卡对于养成学习习惯帮助确实很大。”刘女士认为,其实互联网上的免费英语学习资源一直都不缺,自己也曾尝试学过,但都不能很好坚持,只有这次付费学习坚持很好。

  “而且这种打卡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有动力。”刘女士说,女儿好几个朋友都在学英语,大家每天早上比着谁先学完,谁先打卡。

  鸡汤课程只买不学

  500强企业销售培训师教你:50万年薪必须掌握的12大销售成交技巧;用情商搞定爱情,张怡筠教你12节幸福必修课;怎样通过100天行动改变生活;经营自己,人人都需要的人生管理术;撕掉单词语法书,颠覆你的传统英语学习……打开学习达人郭女士的手机,上面的付费课程真不少。

  “除了英语的那个坚持学,其他那些都是上了几节课就再没看过。”郭女士分析自己的付费学习内容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语言学习,一类是读书,还有一类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鸡汤类”,涉及一些情商、人生管理、营销技巧等方面。三类课程里,郭女士坚持最好的就是语言类,因为喜欢,课程质量也不错。

  读书类的排在第二位,“去年报过一个一年可以读十个月书的那种,名字我忘了,但是我只坚持了四五个月,之后就一本都没读过。”郭女士说,课程能坚持一半已算不错。

  至于那些鸡汤类的付费课程,郭女士戏称那都是标题党,“就是一看标题,让你非常有购买的欲望,仿佛你买了这些课以后,就成为情商大师了。”但郭女士很遗憾地表示,这些课没有一个能完整听下来,有的听过几节就再也没碰,“这些课都挺便宜,好像没有超过100元的,所以一冲动就买了,买了后虽然没学,但经常在手机上看到,就以为自己学过了一样。”

  不过,贵的课程也不一定就有用。因为女儿晚上不睡觉,去年,郭女士买过一个关于幼儿睡眠的课程,费用399元,但是她也只听了六七节,“那个课程对我们家孩子基本没啥用。”

  曾经是付费读书课程忠诚用户的陈女士,已经放弃了听别人读书。“我原来很喜欢听书,开着车,干着家务活儿,都能听,觉得自己读了不少书。”直到有一天,陈女士陪孩子去书城,看到一本曾经听过的书,拿起来看,结果发现,听书让她错过了太多这本书的精彩。

  “我知道有的人好几年都没摸过一本书了,但跟别人聊起书来头头是道。”陈女士说,自己一听聊的内容,就知道对方对书的了解全来自读书课程。“这样的课程,节约了你的时间,但也剥夺了你的独立阅读乐趣。”

  大浪淘沙的付费知识教育

  在IT、销售等领域浸淫多年的宫先生,对于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有一种先天的敏感。这几年,他消费过的平台包括得到App、喜马拉雅、微信自媒体收费项目,以及其他一些专业类目的小众收费网站和App,内容涉及经济、金融、艺术、行业内幕消息、专业软件应用等。

  接触过若干互联网知识付费课程后,宫先生最大的感受是:知识获取并不等于知识掌握,真正的知识掌握,需要一个复杂痛苦的过程,没有那么多可以速成的干货,但知识付费课程却容易给你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付费就可以掌握知识,而实际上付费后你只是获取了知识,并没有掌握它。

  “作为知识消费者,应该明白不管收费免费,知识获取不等于知识掌握。作为知识传播者,不论线上线下,知识价值与价格对等,最终会被时间验证,没有价值的概念始终是泡沫。”宫先生说,刚开始的时候,他有一段时间因为收费而去消费,而现在只在有明确知识需求的时候会去消费。“年后买了一个小众行业公号的私密分享会员,会分享一些行业内幕消息,这一类的我会长期消费。”

  “但是买的北大经济学课和区块链的,这类的不会再买了。”宫先生认为,这类课程,和专业书比不深入不系统,和私密会员比不实用,基本上属于相声或者脱口秀。

  宫先生全家最喜欢的是喜马拉雅买的戴玉强的“戴你听歌”,有信息量、有知识,还有艺术欣赏,宫先生认为知识也不仅仅是行业和专业类的。

  “知识付费市场正在经历一个由火爆到逐渐冷静的过程。”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用户的冲动消费减少,很多课用户选过一次之后,再也不会复购,而偏重技能性的语言类学习,倒有不少用户一期期续费,用户更加注重知识付费课程的实际效果。

  “我觉得,互联网付费课程带来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在曾经习惯了互联网的免费馅饼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这位业内人士认为,我们常说中国用户没有为内容付费的习惯,但这个习惯正在逐渐被培养起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知识付费 套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