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渔季来了,渔船归港歇网,大海休养生息。
本地名鲳鱼,体形侧偏,呈卵圆形,颜色银白,为海洋洄游鱼类,生活于5~110米海域。
带鱼 体长一般50cm到70cm,大者长达120cm,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
从捕鱼捞虾到耕海牧渔 尽管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让大海休养生息的休渔季也越发严苛,但人们的餐桌上海鲜却似乎从未缺席。这其中,从捕鱼到“牧鱼”的转变最为关键。
青岛拥有约1.38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海岸线全长730.64公里,其中海岛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海区港湾众多,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合适的场所,也是我国发展海珍品和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启升在其论著中谈到,经过60多年的探索、徘徊、调整和创新,中国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中国特色、以养殖为主的发展之路。
中国的渔业发展之路可谓历尽坎坷。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渔业管理部门对如何发展渔业展开了热烈讨论:应该以捕捞为主?还是以养殖为主?此后几十年里,“养捕之争”一直不断,直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才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
这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随后几十年中国水产养殖业产量大幅度增加,渔业产量中养殖与捕捞之比从1950年的8:92增加到2016年的75:25。即每捕捞1吨野生产品就有3吨养殖产品上市。
不仅是从捕到养,近年来,养殖方式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崂山王哥庄的峰西海域,从2000年起通过建造人工鱼礁和增殖大型藻类,已经形成了超过1万亩的大型海洋牧场。
据介绍,该处海洋牧场是青岛最早打造的海洋牧场之一,依托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公司建设,“牧场”按照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由近及远布置了不同的养殖带。有大型的鱼类养殖网箱;有适合海参、鲍鱼生长的人工礁石以及可供休闲垂钓的浮式礁等。
青岛龙盘总经理王金霞介绍,建设海洋牧场修复了生态环境,养护了海洋资源,他们的收益更是有了明显的增长。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农业部先后分三批公布了64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青岛市有6个牧场列入其中。另外还有多处被认定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省级休闲海钓基地或省级休闲海钓场。全市累计投资7.38亿元,礁体投放150多万空方。
中科院海洋所“现代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团队带头人、海洋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介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牧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养护、休闲渔业等全链条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
为陆地海洋重修“旧好” 修复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离不开陆地的努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岸侵蚀、近海污染等状况频现,这既破坏了海岸线,损害了生态环境,又造成了人与大海的割裂。黄海所赵俊研究员告诉半岛记者,陆源污染对大海影响相当深远。赵俊研究员曾多次参加近海生态调查评估工作,他发现除了厂矿企业向大海排放污水,一些陆源的工厂化养殖对近海生态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赵俊介绍,养殖场会排放大量废水,其中由于存在大量饲料、添加剂,很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泛滥,进而影响近海渔业。另外,养殖废水中还可能含有药物残留,排放后对近海生物安全带来威胁。
“想把近海环境搞好,光治理海上是完全不够的,必须海洋陆地联动。”赵俊告诉记者,他自己特别支持青岛正在推行的“湾长制”,认为该制度真正严格落实后,会对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及海洋生态修复有极大推动作用。
2017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推行保护海湾的湾长制,全市49个海湾均纳入湾长制管理保护。按照方案要求,全市推行湾长制组织形式,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行政区域总湾长,各级相关负责同志担任行政区域内湾长,建立市、区(市)、镇(街道)三级湾长体系。
湾长制落地当年,据2017年海洋环境监测结果,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稳中向好,98.5%的海域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污染较重的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约占青岛市近岸海域面积的0.6%,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低,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保持稳定。
海洋保护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各项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稳定,生物栖息环境较好。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优良,适宜各类休闲、娱乐活动。重点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优良,适宜开展海水养殖。主要临海工业区邻近海域环境状况较好,未发现用海活动对周边海域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下一步,青岛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湾长制”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统筹河海共治,推进海陆污染治理,实现海域岸线精细化监管,为全国沿海各地推行“湾长制”提供“青岛经验”。
守住这片海来日鱼满舱 从去年起伏季休渔延长了一个月,但想修复多年来过度捕捞造成的渔业资源枯竭,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中科院海洋所刘静研究员介绍,过去黄渤海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烟威渔场、石岛渔场、青海渔场、海州渔场等优质的近海天然渔场。遗憾的是,受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期的短短几十年内,黄渤海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许多优势种类,现在都已经面临资源衰退,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型、低质鱼类。
刘静研究员告诉半岛记者,目前黄海渔获物组成中以鳀占绝对优势,传统经济鱼类如小黄鱼、银鲳、太平洋鳕、蓝点马鲛(鲅鱼)、鲐、带鱼、鲆鲽类等所占的比例很低。不过刘静也表示,虽然近年来黄海主要鱼类资源都有不同程度衰退,但它们的底栖生物饵料基础还十分充盈,比如说一些底栖无脊椎动物及暖水性的小型鱼类数量变化程度不大。从理论上讲,如果环境条件达到一定程度,黄海主要冷水种鱼类资源可以得到保护和恢复。
庆幸的是,沿海城市早已经意识到渔业资源保护的紧迫性,相继出台了一些列政策、举措尽最大努力保护和修复蓝色粮仓。半岛记者从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仅去年,青岛市就完成增值放流规模10亿单位,投放礁体10万空方以上。严格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坚持渔船投入和渔获产出双向控制,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赵俊研究员认为,在保护和修复“蓝色粮仓”过程中,提高全民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意识至关重要。古语云,“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赵俊认为,作为现代渔民,必须始终有这样的意识:不要竭泽而渔,要给鱼虾休养的时间,保护渔业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更应该管住自己的手和嘴,不买不吃鱼子鱼孙,不在休渔期购买野生鱼。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维护渔业资源平衡,人们才有源源不断享之不尽的渔获。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