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伙在青岛能源所读博士后 要做海外引才"中介"

2018-06-05 06:3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印度的尼丁·克什李和妻子在青岛游玩。



  半岛全媒体记者 徐杰

  来自印度的尼丁·克什李(Nitin Keshari),目前是青岛能源所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的一名博士后。2017年4月,已在印度攻读完博士学位的他成功申请了这一职位,开启了在中国的新生活。“来到青岛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了这里。”虽然远离故乡,但尼丁在青岛找到了家的感觉,科研工作也非常顺利,短短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两个项目。如今,他打算成为青岛海外引才的“中介”,将同样从事科研工作的妻子推荐来这里读博士后,并推荐更多的印度高层次人才来青工作生活。

  来青工作仅一年

  已完成两个课题


  在来中国之前,尼丁生活在印度的大都市新德里,所从事的是蓝细菌生物学和菌株的分离鉴定[菌株的分离和鉴定]方面的研究。他了解到,青岛能源所作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材料领域的主要国立研究机构,其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正是利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蓝细菌生产生物燃料和生物基产品。研究方向的契合让尼丁立即把握住机会,成功申请到了青岛能源所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的博士后职位。6月4日,在青岛能源所的一间实验室里,尼丁向记者讲述了在青岛工作生活一年多以来的收获和感受。“我的导师是青岛能源所副所长、吕雪峰研究员,他是这个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对学生很有亲和力,能够给学生提供从技术到个人全方位的支持。”尼丁说,能够在这样的团队和平台从事科研,他觉得非常荣幸。

  尼丁告诉记者,青岛和他的故乡新德里十分不同。新德里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城市也很喧嚣,青岛虽然也是一座国际化大城市,但城市环境静谧、优雅,“来到青岛的第一天,我就爱上了这里的生活。”尼丁称,他通过观察发现,青岛人更会享受生活,生活在美丽的城市中的青岛人,脸上洋溢着的阳光、快乐的表情让人十分羡慕。除了生活环境带来的吸引力,尼丁所在的科研团队也让他感到十分亲切,“我们团队有约30位成员,他们每个人都很乐于助人、友好、努力,而且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研究所里的氛围和基础设施也很棒。”尼丁说。

  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舒心,让尼丁把全部精力全投入到了科研中,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已经完成了两个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写文章准备发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还将开始新的课题。“我做的课题跟蓝细菌的生物技术相关,在青岛的山上、海边以及云南等地的高温、高盐、高光等极端环境中,我采集到了很多蓝藻的样品。”尼丁说,通过对这些样品进行分离鉴定,他分离获得了几十株蓝细菌,许多甚至是新的物种,丰富了青岛能源所的蓝藻资源库。下一步,尼丁和科研团队将通过基因组的分析来改造这些蓝细菌,并计划应用到生物合成乙醇、乙烯等生物燃料中。

  这里的人很友善

  感受到家的温馨


  对尼丁来说,除了科研工作外,在青岛的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喜欢到处游玩的他,即便语言不通也丝毫不担心。“这里的人们太友善了,都愿意帮助别人。”尼丁说,来青岛工作生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他和青岛能源所的同事、朋友们一起享受过冬天的雪景,一起到沙滩打排球、看大海,一起逛商场、吃火锅,生活充实又惬意。“每逢樱桃、草莓采摘季,我都和朋友们到青岛周边的采摘园度假,玩得高兴、吃得香甜。”尼丁说,他是位素食主义者,尽管无法品尝到青岛啤酒的冰爽和海鲜大餐的鲜美,但品种丰富的水果和蔬菜足以让他体会到中国美食的巨大魅力。

  “在印度也能吃到很多中国菜,但在那里吃到的中国菜和来到中国后吃到的风味很不同。”尼丁说,来到青岛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经常去逛农贸市场挑选新鲜的水果蔬菜,还经常邀请中国朋友们到他的博士后公寓做客,他亲手给大家做一顿纯正印度风味的大餐,通过美食加深了他和中国朋友的感情。“我的中国朋友们对我都很友善,我也想用同样的友善回报他们。”让尼丁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家庭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人情味,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这种情感上的亲近让他们这些远离家乡和家人来中国求学的外国留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

  而在青岛能源所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团队中,同事们对尼丁的评价也很高,“他有很多优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待人友善,做实验时很严谨认真、逻辑性好。”团队成员乔存存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团队,他们研究组很欢迎像尼丁这样的留学生,此前也有国外留学生在团队读博士后。“一方面是我们研究组在蓝细菌领域国际上领先,对留学生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研究组的人际关系很融洽,也让留学生有家的感觉。”乔存存说。

  希望印度更多人才

  到青岛工作生活


  中国和印度同样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尼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一直很着迷,“我非常喜欢中国功夫,喜欢看成龙的功夫电影,来中国之前,我以为每一位中国人都会功夫呢。”尼丁笑着说,除此之外,他还十分喜欢中国的服饰,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华丽服装和优美的民族舞蹈;对精美的陶瓷器具也情有独钟,每次回国前,他都会挑选一些瓷器、贝壳工艺品、筷子等,作为礼物送给故乡的亲人和朋友。在尼丁看来,这些具有浓浓中国特色的物品既美丽大方又饱含文化,比如筷子,就让他联想到了合作、和睦,是他归国行囊中常备的礼物。

  为了让自己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语言是尼丁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为此,来中国攻读博士后之前,他曾专门跟主修中文的同学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汉语,来到中国后也一直在通过学习软件坚持学说中国话,“我喜欢这门语言,只是刚开始接触时觉得拼音有些难,现在已经好多了,很多日常用语都能熟练应用了。”说到这里,尼丁还秀了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比如,买菜时他会问“多少钱”,请朋友们到家里做客时他会问“明天你来吗”,有朋友帮忙时他会说“谢谢你”等。

  逐渐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后,尼丁有了新的计划,他打算担负起青岛海外引才的“中介”角色,介绍更多的印度高层次人才与中国科研机构结缘。尼丁告诉记者,他的妻子目前也已在印度读完了博士,从事的是真菌方面的研究,而在青岛能源所也恰好有研究方向相同的团队。他打算帮妻子申请到在青岛的博士后职位,与她一起在青岛工作生活。同时,也希望能介绍更多的印度高层次人才到青岛工作生活。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相约上合 风从海上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