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导演维亚切斯拉夫·尼基福罗夫和中国演员合影。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丰欣 李晓哲 肖玲玲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孟达 报道
半岛都市报6月16日讯 16日,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聚焦国家单元”迎来了阿富汗、白俄罗斯、伊朗、蒙古四国的电影人。短短几个小时里,一个个风格迥异又充满生气的电影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国度的人文与艺术魅力。在媒体群访环节,多位电影团成员提到了与中国在影视、话剧等人文艺术方面的交流,纷纷点赞中国元素。
白俄罗斯电影代表团团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雷德万讲述了他与青岛的十年之缘。他说,十年前就曾来过青岛,而十年之后,他又作为团长带队来青岛参加电影节,青岛变化实在太大了,他差点没认出来。雷德万笑着说,“我们的团队组合很有意思。”既有76岁高龄、热爱中国文化的著名导演,也有体现国际合作的中国女演员唐诗函,还有同时参演三部影片的超级男主角。“电影节期间大家都在说要加强跨国合作,我想我们已经小试牛刀了,比如《寻亲记》就起用了中国女演员。”
而电影《寻亲记》的导演维亚切斯拉夫·尼基福罗夫则从上合电影节上找到了新的灵感。他说,回国后他打算拍摄一部影视作品,将镜头对准那些在白俄罗斯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希望能和中国的电影人一起探讨,拍摄更多优秀的作品。”
在当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跨国影视文化交流不只是体现在演员的合作上。许多国外的影视、话剧等人文艺术领域也随处可见中国元素。在聚焦蒙古环节,电影《疯母亲》的制片人敖能就说,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都在进行,“比如《疯母亲》这部电影的剧本就是中国作家写的,在我们的国家很有名。此外,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雷雨》也曾经被搬上我们的话剧院舞台,很受观众喜爱。如果今后有合作机会,我期待能合拍一些喜剧作品。”
伊朗电影代表团的主创们则为青岛的影视文化政策点赞。《蜻蜓池塘》的导演穆罕默德·礼萨·阿拉伯说,自己参加了七八十个电影节,但这次却格外不一样。“这儿不是一时的电影节,而是一个持续、稳定的产业平台。整个城市里都是电影元素,还有一系列的推动电影产业的政策,我认为打造电影基地的想法很有智慧。”
聚焦四国电影故事 阿富汗
让电影记录历史和文化 聚焦阿富汗电影环节中,《米娜向前走》《丢失的皮包》《水》《转折点》《沉默之外》亮相,这5部电影都是剧情片,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
影片《米娜向前走》中,米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12岁小女孩,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战争夺走了她的母亲,把她的父亲变成了酒鬼,而她的祖父也从此糊里糊涂、神志不清。为了维持这个破碎的家,米娜和一群穷小孩一起沿街叫卖小玩意为生。可是米娜内心还是想过正常的生活,于是她偷偷跑去听课……而这却引发了不和与争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本片以旁观者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破碎的阿富汗家庭内部的矛盾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和后果。
而电影《少女奥萨玛》成功把阿富汗电影带到世界舞台上,赢得了不计其数的奖项,导演斯迪克·巴尔马克也凭借这部影片荣获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法裔阿富汗导演阿提克·拉希米的电影《土地与尘埃》在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获奖,Barmak·Akram的剧本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奖项,阿富汗的女电影制片人Shahrbanoo·Sadat的电影在2016年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获奖。这些荣誉和奖项为阿富汗电影制作人们打开了大门。阿富汗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电影成为了记录悠久文化和历史的媒介。
白俄罗斯
影片频频登上国际舞台 白俄罗斯电影的历史源于1926年在列宁格勒拍摄的黑白无声电影《森林里的故事》。白俄罗斯电影的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50至80年代,以《君士坦丁·扎斯洛诺夫》《时钟停在午夜》《寻找父亲的女孩》等影片为代表。在国际电影节上,不同时期的白俄罗斯电影制片人的技艺都获得高度赞赏。例如,在第一届国际科幻电影节上,《米斯特菲克特》获头等奖。2012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白俄罗斯人首次亮相国家馆,展示了国家电影的成就和光辉历程。此次聚焦白俄罗斯电影共推介了《表面》《寻亲记》《镜中红发女孩》《薇拉甜蜜的告别仪式》四部影片。
白俄罗斯电影的叙事角度很新颖,例如《寻亲记》讲述的是来自孤儿院的一个叫萨恩·萨伊奇的男孩决定为自己和他的朋友艾丽西亚找父母。他发出告示:一个小孩子正在寻找一个可以照顾他生活的家庭。结果,这个男孩必须按照大人的规则行事,这使得他倍感压力,面临严肃的道德抉择。
伊朗
完备的电影人“炼成记” 近年来,《小鞋子》《一次别离》等伊朗电影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国观影人的视野。打动人心的剧情、文艺十足的画面、演技精湛的演员,这些元素让伊朗电影备受瞩目。本次聚焦伊朗电影,代表团推介了《美人鱼》《伊朗汉堡》《蜻蜓池塘》《第143道》4部影片。影片《第143道》出自女导演纳吉斯·阿比亚尔之手,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农村妇女奥勒法特,她的儿子在战争期间失踪了。她仍然希望能再见到儿子,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希望儿子能归来。
伊朗电影之所以备受国际关注,和伊朗对电影人的培养分不开。伊朗有伊朗电影与戏剧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和教育。伊朗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电影制作和节目制作领域的所有专业知识。伊朗青年电影协会是全国最大的电影协会,为学生提供七个月电影制作培训、短期电影培训,并举办国际短片节。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几年里,女性在面向电影艺术爱好者的电影制作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Pouran·Derakhshandeh、Manijeh·Hekmat和Narges·Abyar等女性电影人的参与,让伊朗的电影制作业变得更加严肃。伊朗的主要电影节包括: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国际儿童及青少年电影节、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德黑兰国际短片电影节和国际电影发展节。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电影参加了上万场世界文化艺术节和大会,获得了2000多个国际奖项。
蒙古
透过影片了解蒙古国 本次蒙古国代表团推介了5部电影,分别是《疯母亲》《母亲》《成吉思汗的孩子们》《白色祝福》《四个小机灵》。蒙古国电影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影片《成吉思汗的孩子们》着重描绘了蒙古的赛马传统。影片《白色的祝福》改编自苏米亚·多利苏伦的真实经历,苏米·多利苏伦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57公斤级世界柔道冠军。
据悉,蒙古国电影经历了发展时期、筹备时期、起步期、停滞期、繁荣期、进化期,从1991年至今进入到了市场经济时期。2015年,该产业中有650名专业电影制作人,从21世纪初至今,总共上映了250部故事片。目前,乌兰巴托全市有7家电影院,即乌尔古电影院。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