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滕瑶。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娄花
2017年5月,我国首次在南海进行“可燃冰”试开采成功,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底可燃冰试采技术的国家,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功不可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大国重器”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设计建造,是地地道道的“山东造”。从缺技术、缺人才、没经验的传统造船厂,成长为如今拥有诸多“世界第一”的国内领先海洋工程企业,中集来福士用40多年生动演绎了“从0到1”的励志之路。近日,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滕瑶接受半岛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和中集来福士的深蓝梦。
打破国际垄断>>
没有技术就没有发言权 滕瑶1995年从烟台大学机械系毕业,1999年进入中集来福士当了一名技术员,历经19年的摸爬滚打,目前已经是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总经理。采访中,滕瑶认为自己是个不善言辞的技术工人,可是一谈到技术、管理问题,他还是打开了话匣子。
“2005年之前的深水平台行业设计建造技术都是被欧美、韩国等国家垄断的,我们掌握不了核心技术,相当于在国内深水平台建造上一片空白,以至于我们在很多时候面对外国人没有任何话语权。”谈起多年前的国内发展现状,滕瑶深刻感受到没有技术就没有任何发言权。
中集来福士的前身是烟台造船厂。1977年1月,烟台市承建了我国第一座浅海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1号”的搭建工作。“当时的技术难度是很大的,项目承担了重大风险,许多企业都不敢轻易接下这个项目,当时烟台造船厂觉得可以搭建这样一座平台,于是就接下了,自此开始了我国第一座浅海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1号’的搭建。”滕瑶介绍道。
滕瑶说,这一项目在完工后开始顺利运行,渤海湾的第一批海上油田开始由中国的钻井平台进行打井,“这是中集来福士做海工的基础,也是中国踏足海工产业的先锋。”以烟台幸福船厂为基础,抽调部分烟台冷冻机厂及行业技术管理骨干而成立的国营小型造船企业,组成了中集来福士的前身,而建厂初期工程技术人员仅有8人。
当意识到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性后,研发方面逐渐加大投入。滕瑶回忆说,“没有技术就自己钻研,经常是一个团队几个月几个月地闭关,有时候真是忙得焦头烂额。”2005年,中集来福士一口气承接了6座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合同,还有一批自升式平台和海工特种船,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从国际主流市场批量承接海工平台项目。自此,中国人开始在深水平台建设上逐渐有了话语权。
从“0”到“1”>>
老外40年的路两年走完 “在深水平台建设上我们真的是一步步艰难走过来的。”回忆起当时,滕瑶这样说道。
在多年的累积发展过程中,中集来福士实现了从购买技术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知识产权在一些关键的核心产品里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建造周期和建造工时大幅缩短,走通了深水钻井平台,在这个领域里大展拳脚。
“以前什么东西都是依靠国外技术、都是靠进口,我们也一直在探讨什么时候能实现自主研发。”滕瑶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集来福士主要走海洋产品引进路线,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后期。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中集来福士将目光转向简单的海洋工程,开始制造海上工程船舶。
2007年,中集来福士向国外寻求技术帮助。“我记得非常清楚,老外明确地告诉我,‘你们还是以来图加工为主吧,这个东西欧洲、美国用了整整40年才掌握到这种程度’。我回来一传达,大家觉得心里很不服气。那时我们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六岁,大家都年轻有干劲,觉得能够解决研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滕瑶说。
为了钻研技术也为了争口气,从那之后,研发团队开始消化国际设计、学习他们的流程,同时从国内搞海洋工程、船舶设计的院校招聘了100多位专业人员,心无旁骛地进行平台研发。滕瑶说,“接下来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差不多花了2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设计。”
向全球展示实力>>
大国重器助力“弯道超车” “蓝鲸1号”长117米、高118米,重达42000吨,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是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由中集来福士完成全部的详细设计、施工、建造和调试。相比传统单钻塔平台,“蓝鲸1号”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的闭环动力系统,可提升30%的作业效率,节省10%的燃料消耗。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油价低行成为新常态,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面对恶劣的市场形势,中集来福士牢牢坚守中国海工阵地,延伸海洋油气装备产业链,通过在钻井装备制造中积累的技术经验与客户资源,以油气产业为核心,由钻井领域继续向生产、船舶管理、拆解和高端修船领域发展,钻采拆结合,修造并举。滕瑶说,2017年5月,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的“蓝鲸1号”作为最核心装备,在国家成功试采可燃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向全球展示了“大国重器”的实力,助力中国在深远海核心装备领域弯道超车实现领跑。
“为了支撑好大海洋建设,我们开始把技术用于其他方面,”滕瑶补充道,“首先,在海洋渔业装备上,我们进行了创新变革。传统的养殖方式污染环境,原来在深水装备上的投资高而且技术达不到,一直是个瓶颈。近两年,我们不断研发制造适合中国海域的深海平台、智能网箱和养殖工船等海洋渔业装备,交付了七座自主研发的海上牧场平台。不仅做好了产品,还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海上牧场的标准,这对现代渔业装备转型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山东省海洋渔业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助力。”
滕瑶还提到,在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上,中集来福士也做出了成效,便把平台设计经验研发用到了近海结构物的设计上,例如用于游船、邮轮等。“我们研发的高端海洋平台具有很好的人机友好性,”滕瑶举例说,“例如在高铁上,桌子上的硬币是不会倒的,同样的,在10级风左右的状态下,我们也可以保证硬币在我们研发的平台上不会倒下。”
从海上油气田,到海上粮仓,再到海上服务,中集来福士通过持续创新和精益管理,由一家传统海工企业向大海洋产业延展,创新设计并建造能够搭载海洋新技术的国之重器和民之利器,并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成为经略海洋的佼佼者。
■声音 求新求变,有容乃大 在企业和团队的风雨兼程中,有一件事让滕瑶记忆颇深、感触颇多:“在‘蓝鲸1号’之前,我参加了一次对外谈判,磨了十几天人家就是不同意优惠。在一次个人接触中,对方一个负责人请我吃他们的特色小吃——臭奶酪。本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想法,我回请他吃了中国的特色小吃——臭豆腐。这次接触之后,对方主动降价180万美元。看似不少,可是相对于1.8亿美元的总费用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为什么对方底气这么足?就是因为他们把控住了技术。”滕瑶说,从那之后,团队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幸而我们最后成功了。“这件事标志着我们走出了钻井系统研发的第一步,给了企业和团队上下所有人信心。”滕瑶说道。
除了鼓励创新,鼓励年轻人也让滕瑶感触颇深,“我们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其中让我尤为受益的一点是:鼓励年轻人打头阵、扛大旗,对大家的失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公司的鼓舞下,我毕业5年后就做到了设计部经理。”
滕瑶认为,企业让他这样的技术型人才来抓管理,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我们从事的是大团队协同的行业,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双通的管理人员,能解决单一型人才做事‘差一点’的问题。”
作为一个经略海洋的企业高管,滕瑶表示要具备三种素质:“第一点要有担当,没有担当的高管无法起到带头作用;第二点是能够创新求变,固步自封意味着锁死了所有的进步空间;第三点,有容乃大,既能容事业也能容人。”这三种精神恰与海洋精神相契合。
“‘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哪怕像梦一样,我也不说不能’,这句标语在公司挂了三年,就是要激励我们海工人不断挖掘潜力,创新求变,不断发展。相信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提升,中集来福士将为大海洋战略和国计民生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滕瑶说。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
推进综合试验 实现动能转换——聚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