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环卫的餐厨垃圾车每天将大量的剩菜剩饭送至此地,通过蟑螂进行无害化处理。
黑漆漆的养殖车间里,不计其数的“蟑螂大军”在悄悄地行动着。
稍有声响,蟑螂幼虫快速逃离
静静的卵鞘孕育着无数的蟑螂幼虫,他们将是解决餐厨垃圾、促进生态循环的新生力量。
李延荣的科研团队在进行蟑螂生物链产品无菌实验,探索发现“小强”的更多奥秘。
李延荣将蟑螂奉若至宝,对其习性了如指掌。
爱动脑子的李延荣用波纹瓦养殖蟑螂,大大提高空间利用率。
培育间里,工作人员定期更换卵鞘温床,这里光卵鞘就有1700多盆,总重约2吨。
养殖间自然死亡的蟑螂是优质的昆虫蛋白饲料,成为家禽竞相争抢的美食。
“蟑螂是害虫?!哈哈……我养了3亿多只,还嫌少呢。”谈起“臭名昭著”的蟑螂,济南市章丘区的李延荣有着非同常人的见解,甚至将蟑螂奉若神明。
“蟑螂先生?自然界最接近完美的生物?”2008年夏,好奇于女儿鸿怡有关蟑螂的外国动画片,父女俩研究起了蟑螂:生命力强,繁殖力强,食物种类广泛,还能入药治病……其中,“偷油婆”的称号令李延荣印象深刻,直叹神奇。
2011年的一天,李延荣去食堂吃饭,泔水桶满了,食堂职工叫苦不迭:不让用泔水养猪,没人敢收泔水,只能花钱求人拉走,每趟四百元,人家还不愿来呢。原来“泔水猪”易患病,有同源性感染风险,对人体有害,疯牛病的传播就是教训。
看着油脂麻花的泔水,李延荣脑海里浮现出“偷油婆”的名字,他脑洞大开:假如让嗜油的蟑螂吃泔水会怎样?
“章丘每天有40多吨餐厨垃圾,油性大、水分高,没法焚烧,只能填埋,易污染土地和地下水。你若能做到,我们给你补贴!”与章丘环卫中心主任安峰的对话,令李延荣倍受鼓舞。
“西方科技发达,咋没有研究发现呢?”“昆虫处于生物链最低端,让蟑螂吃剩饭菜,理论上说得通。”时任医药公司总经理的李延荣与手下三个研究生经过一番探讨,认为有可行性,决定一试。
“啥?在家里养蟑螂!?”李延荣亲手做的一桌好菜突然让妻子失去了胃口。几经软磨硬泡,妻子最终还是妥协了。“可千万别让它跑出来啊!”
买来鱼缸放于客卫,要来一把美洲大蠊的卵鞘,李延荣专注地研究起了蟑螂。一个卵鞘变出16只若虫、若虫多次脱壳变为成虫,经过几个周期的观察,蟑螂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饭量惊人,风卷残云般地将剩饭消灭殆尽。
蟑螂有没有忌口?吃不吃腐败食物?吃了会不会中毒?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
通过一系列试验,李延荣发现蟑螂无论酸甜苦辣,全都来者不拒,统统消灭干净。剩菜捂馊,胃口照旧,健康良好。原来,蟑螂无味觉,也无嗅觉,变质剩饭中的毒素能被它们体内分泌的酶消解掉,留存下锌、铁等无害元素。
家中无法承载日益壮大的蟑螂群体,李延荣将其转移至朋友承包的山上,开始了规模化养殖。养殖间模拟蟑螂昏暗的生活环境,波纹瓦树立、叠加,增加立体养殖空间,还特地设计了水幕防逃逸技术……这下可以放心养蟑螂了。
如何处置自然死亡的蟑螂?这是个大问题。善于思考的李延荣发现,蟑螂蛋白质丰富,而我国蛋白饲料稀缺,若把它烘干磨粉,制成动物饲料,市场前景可期。
将养殖的蟑螂送至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检验,报告显示:美洲大蠊虫粉中含有71.2%的蛋白质,远高于进口鱼粉,其体内含有17种氨基酸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未检出,霉菌数量低于国家标准的500倍,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优质饲料。
而后的养鸡试验,更加坚定了他的理念:喂普通饲料,不加抗生素的一组鸡易患鸡瘟,半年病死一半;而同等条件下掺入5%蟑螂粉的鸡从未染病,生长速度快,肉质韧性好,骨头格外硬。“我查阅了资料,蟑螂粉含有天然抗菌肽,具有免疫、复合功能,肉鸡饲料中掺入2%蟑螂粉,可替代抗生素药物。”
同样令李延荣欣喜的是,送去权威机构检验的“蟑螂鸡”肉中,未检出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脂肪含量低于兔肉,富含高蛋白,硒含量是散养鸡的1.8倍,营养价值丰富。
如今,李延荣和他的团队在工厂化封闭式车间里养着3亿只蟑螂,每天处理着章丘四分之一(约15吨)的餐厨垃圾。经过多年的探索,他们申报了42项国家专利,已获批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发明专利。
2017年8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久林领衔的专家组,认定李延荣利用蟑螂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遵循自然界食物链规律,创造了一种餐厨垃圾处理的新模式。副产品美洲大蠊虫体、干粉及卵鞘可作为昆虫蛋白饲料,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和循环利用。项目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广阔。
“蟑螂属于四害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蟑螂可以产生如此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甚至会在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引发一场革命。我们在章丘新建了90亩地的自动化养殖间,7月份投产后日处理200吨餐厨垃圾,辐射周边地区。餐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我们发现蟑螂价值的第一步,我们已经成立了研发公司,下一步还要在农业、医疗等方面探索它更大的价值,‘小强’也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记者 王世翔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