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边党参蜜脱销了,花椒、葵花子也不多了,需要你那边赶快补货……”这几天,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即墨古城“印象文县”专卖店的店长左敏不断和甘肃文县纹党公司联系货源补充和调整货源的事宜。提起自7月28日开业以来的销售情况,左敏言语中难掩兴奋:“开业当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7万元,这几天高温酷暑,游客数量减少,销量有所下降,但也基本稳定在近万元。”
走进“印象文县”特产专卖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纹党参、虫草、当归、核桃、食用菌、花椒、土蜂蜜、咂杆酒等200多种来自甘肃的特色产品,齐声“讲述”着这家东西部协作扶贫示范店的特殊故事。
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坐落在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素有“陇上江南”“千年药乡”等美誉。2016年文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965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389元,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即墨区,位于青岛北部,其综合竞争力排名在全国前十,素有“江北第一县”的美誉。从2017年起,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即墨区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确立对口结对帮扶关系。即墨区结合两地实际情况,主要在产业扶贫、文化旅游开发、人才交流、劳务服务、结对帮扶、社会帮扶、资金保障等7个领域开展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在走访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文县的特产真是‘藏在深闺人未识’,而即墨古城恰好需要不断丰富文化元素和商业业态,这样,‘印象文县’店就在即墨古城安营扎寨了。”即墨区招商促进局、古城规划建设指挥部招商运营组组长牟军说,“印象文县”专卖店地处即墨古城黄金地段,5间门面房共计300平方米,即墨古城不仅自费按照文县当地的白马风情进行了店铺装修,而且还免除了3年租金近100万元。“扶上马,送一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这家店在即墨古城服下水土、扎下根,让更多的文县特产能卖到即墨、卖到青岛,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牟军说。
即墨与文县两地政府达成协作后,立足双方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引导即墨企业青岛鸿德盛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与文县仁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为文县优质纹党参等中药材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而左敏则作为文县代表“驻扎”即墨古城。
“我的家乡在大山深处,那些中药材和山货品质多好呀,可是,因为缺少销售渠道,又加上山路难行,拦截了当地人脱贫致富的路子。”左敏是文县人,他说专卖店的经营主旨就是“背出大山,走进青岛”,现在有了即墨古城的“印象文县”做大本营,可以将大山里的特产“背”到青岛,让青岛市民买到货真价实的文县特产。
“除了这家特产实体店,即墨供销社也在帮助这家店扩大市场销路,‘即供商城’电商平台也在进行对接和细化等相关事宜。”即墨区发改局经合办主任朱雷介绍,正在发力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即墨灵山镇,也在探索与文县在中药材种植、加工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合作,互相引进特色中药材品种,促进优势产品互补互利。
据了解,即墨与文县扶贫协作期至2020年,力争2019年年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除“印象文县”店入驻即墨古城外,即墨区4家旅行社与文县相关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即墨区三个镇街与文县桥头镇、中庙镇、铁楼乡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此外,即墨区出资聘请专家帮助编制城镇建设规划,提升文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
“两个地方的扶贫协作,不是一方的单纯输出,而是双方的互利共赢。”即墨区发改局四级调研员李有积表示,即墨对文县的资金、人才、产业等方面的扶持,帮助文县贫困人口改善了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而来自文县的特色产品、特色文化也丰富了即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为即墨发展增添了经济新动力。
比如,即墨古城“印象文县”开业前后,来自文县铁楼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哥昼”传统祭祀舞蹈表演,以色彩绚丽的服饰、神秘奇异的面具、热情豪迈的舞姿、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让现场中外游客大开眼界,为本已热闹的即墨古城增添了更多人气,也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吕栋)
[编辑: 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