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则关于三文鱼的新闻火了,原因是一份《生食三文鱼》标准声称“虹鳟鱼属于三文鱼”。消息一出,大家纷纷表示质疑。
虽然三文鱼并不是天天吃的食物,但食品安全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要生吃的肉类水产更是要小心,毕竟寄生虫可不是闹着玩的。想想虫子进了肚子,要多可怕有多可怕……
那么问题来了:
虹鳟鱼和三文鱼,到底是什么关系?
生吃三文鱼安全吗?虹鳟鱼有问题吗?
这个标准发布后,三文鱼还能放心吃吗?
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
其实“虹鳟鱼是不是三文鱼”这个问题,两个多月前就在网上引起过一次大讨论,起因是有媒体宣传说中国市场上的三文鱼,三分之一都是青藏高原上养殖的淡水虹鳟鱼。
当时有不少科普作者指出,虹鳟鱼虽然样子、营养和三文鱼很像,但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三文鱼。而且虹鳟属于淡水鱼,寄生虫风险比海水的三文鱼高,不能直接生吃。
但养殖企业却坚持认为,“三文鱼”是一个统称,虹鳟鱼是其中一种。
争吵三个月后,一份《生食三文鱼》的团体标准发布了,它是这样写的: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恰好虹鳟鱼也属于鲑科类,所以虹鳟也就属于三文鱼。
乍一看好像没毛病,但这份标准最大的问题是……制定标准的机构中,有好几个就是虹鳟鱼的养殖企业。
这些企业弄出这种所谓的“团体标准”,也让网友生疑。要知道,想要制定“团体标准”必须遵守相应的程序:比如足够的公示时间、科研单位的参与等。
但是,在这次《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中,这些信息丝毫没有体现,标准的合规性有待查证。
更何况,团体标准只是对参与标准的单位有约束力,大家完全可以将其不当回事。
发现秘密的网友们也没有手软,纷纷吐槽:
专业上看,虹鳟鱼 ≠ 三文鱼
三文鱼并不单指某一种鱼,而是鲑科鱼类的总称,虹鳟鱼的确属于鲑科鱼。
但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食用三文鱼,一般特指的是鲑科中产自海水的大西洋鲑。而虹鳟鱼,属于淡水养殖,并不在食用三文鱼的范围内。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中也有明文规定:“虹鳟”的学名是 Oncorhynchus Mykiss,通用名为Rainbow Trout。在市场交易中,食品包装上不得标注“三文鱼”(Salmon)。
这份新出的“团体标准”故意将两种鱼类的生存条件混淆,得出“虹鳟鱼属于三文鱼”这样一个不可靠的结论,也是煞费苦心了。
淡水虹鳟鱼,寄生虫风险高
三文鱼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生吃(刺身),很多人都会担心寄生虫的问题。
这还真不是瞎担心。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曾在 2010 年发表论文认为:
各种水产品,如果是野生捕捞的,无论养殖或野生的,无论海水鱼还是淡水鱼,都应该被认为有寄生虫。
除了养殖的大西洋鲑(正经的三文鱼),其他的养殖鱼类没有足够的检测数据,无法确定鱼中的寄生虫有没有风险。
划重点:正规养殖的大西洋鲑安全,其他的没证据,不好说……
图片来源:欧洲食品安全局
而相比于海水鱼,淡水鱼寄生虫的危害更大。
淡水鱼比较容易感染肝吸虫、肺吸虫等,这类寄生虫的渗透压与人体一致,一旦进入人体,会生活得很快乐。
淡水养殖的虹鳟鱼有没有寄生虫,主要依赖养殖环境和方式,无法用眼睛辨别。
而且,不少地区售卖虹鳟鱼时打出的招牌是“现捞现吃”或“鲜吃”,更会增高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大家肯定会问,既然三文鱼和虹鳟都可能有寄生虫,那该怎么办?如何保证安全?
想安全吃鱼,
记住两个方法:冷冻或加热
正规的三文鱼,为了降低寄生虫风险,通常要经过冷冻处理:零下 20 摄氏度以下冷冻一周以上,或零下 35 摄氏度冷冻一天以上。
但大部分家庭冰箱不能达到这种温度,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加热做熟吃。
很简单,经过 60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充分加热一分钟,就能消灭寄生虫。
做熟了也可以很好吃
虹鳟营养不错,但最好别生吃
虽然虹鳟鱼不属于三文鱼,但它营养和口味都还不错:这两种鱼的蛋白质含量大概都是 20% 左右,差别在于脂肪。
三文鱼(大西洋鲑)的脂肪含量可以达到 13.4%,虹鳟鱼只有 6.2%,脂肪含量只有人家的一半。
因为脂肪少,虹鳟鱼的 DHA 等 ω-3 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比不过三文鱼。检测结果显示,每 100 克虹鳟的 DHA 含量是 0.516 克,而大西洋鲑鱼是 1.104 克,差别不算小。
整体来说,虹鳟鱼虽然脂肪少了点,但算是一种不错的鱼。
但请不要把它当做三文鱼,更不要生吃!
至于虹鳟归于三文鱼的依据何在?标准起草方给出答案:虹鳟更贵……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
青岛网络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