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沈嘉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是唐代大诗人骆宾王的《咏蝉》诗。
说起骆宾王,可能不是人人皆知,但说起“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来,却是连娃娃都是能背得出来的,这就是骆宾王儿时的口占之作。后来这位神童长大了,当了侍御史,因为给武则天写报告讽刺她,被下了监狱。骆宾王在牢房里听到蝉知拉知拉地叫个不停,不堪烦闷,就写了这首诗,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诗中的“玄鬓”之谓,就是蝉。玄鬓原来是指古代妇女把头发簪成蝉的样子,这在《淮南子•道应训》是有记载的,反过来也可以指蝉黑色的翅膀。
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局部
夏日燥热,偏偏蝉又叫个不停,所以惹得人不高兴。但并不是都这样,我小时候被学校推荐到区少年宫美术组去学习,一路顶着烈日,在梧桐间蝉的叫声中踢踏而行,成为我最快乐的记忆之一。还有在我考取了上海轻专美术专业后,也是在酷夏中步行二十里路,就为着想看看学校的模样。而郊外的蝉鸣和蛙鼓就是那时的背景音乐。现在年龄大了,有了耳鸣,或如蚊叫,或如蝉鸣,蚊叫就烦,蝉鸣就不烦。
不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童年的游戏粘知了。那时行道树不打农药,知了很多。蝉声一响,小儿们就各作预备,有的找长竿,有的洗面筋。洗面筋是个耐心活,要一遍一遍地反复洗,黏性才好。面筋做好后把其拉长缠绕在竹竿的头上。当发现傻叫的知了后,便轻轻靠近,用带面筋的长竿快速粘住知了的翅膀。再徐徐将竿头移下来,由另一个小孩把粘到的知了从面筋上摘下来。
知了抓到后小朋友各分几个,装在衣服布袋里,回到家里,把手伸入口袋,轻轻将蝉的两侧一捏,蝉就“扎”的叫起来,吓得家人一跳,于是皮蛋们就“咯咯”地笑起来。
后来粮食不够吃,就没有面筋粘知了了。再后来砍行道树,打农药,知了声也听不见了。这几年,大行绿化,人们欣喜地发现蝉声又响了。过去在南方是不吃知了的,到了山东,发现老百姓把它当作珍馐,叫做“节(jie 二声)六(liu 四声)”,因为吃的知了都是刚蜕了皮的,所以又叫“节六猴”。一九七三年,我们到临沂采风,节六和蚂蚱都是主打菜,我却不敢吃,生怕成了什么鸟。
过去只是山东人比较爱吃,现在知了已经成了国民美食,放上辣椒、孜然、花椒诸类,炸、烤、炒、炖,一个月能吃掉950万只节六猴。据查询,现在吃知了的冠军是江苏人。节六猴的价格也直逼大虾,去年济南海鲜市场的节六猴一度竟高达120元一斤。由于吃货的追捧,知了已到了非要养殖的地步,在青岛,有人靠它赚了40多万。但儿童粘知了的情景却鲜为人见了。其实粘知了是一种亲近自然的嬉戏类游戏,可以使儿童引起对自然、对生物学的兴趣。当然,粘知了要注意安全,保护树木,最好在大人的组织下进行。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