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升级,合力绘就青岛版“富春山居图”——
青岛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青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持续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升级,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合力绘就青岛版“富春山居图”,努力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区。
明晰路径——
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这些年,青岛的城市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农村能人和年轻人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其背后则是“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
问题导向是决策的前提。如何把脉青岛的区域特色,掌握青岛乡村的振兴规律,切实扛起农业农村工作率先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这一切,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市委市政府这样定调:始终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大青岛建设的重大战略,在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这个国家定位中布局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有了顶层设计,也就有了工作方向。在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日渐明晰。
那么,都市现代农业如何发展?青岛坚持在城市发展大局中全域规划、整体布局,搭建“一轴三片、四区多点”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框架,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建设。
城乡建设如何实现区域统筹?青岛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在科学预判未来人口和产业流向基础上,分类推进城镇型社区、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村建设,到2030年,将全市6000多个村庄(社区)规划建设为510个城镇型社区、578个农村新型社区和290个特色村。
乡村振兴又如何融入城市发展这盘“大棋局”?青岛发挥大城市、大工业、大开发优势,坚持走城乡深度融合发展路子,着眼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体规划、一体布局城乡发展空间,塑造城中有乡、乡间有城、城乡相间、动静相宜的城市新形态。初步提出“三带展开、三区保护”乡村振兴总体布局,聚力打造大沽河绿色发展带、滨海城镇化辐射带、平莱交通走廊经济带,注重发挥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等山脉生态功能,着力描绘海洋风情、山村风貌、平原美景、水乡韵味交相辉映的岛城乡村新画卷。
顶层设计为那些有志于在农业领域有所作为的群体排除了疑虑。一批工商企业家、新知识阶层、在外成功人士愿意投身投资农业农村建设,本地能人也涌现出回乡创业的热潮。
应势而上,因时而动。可以想见,在青岛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等行动中,也必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出新路子。
把牢方向——
做优特色农业、做强“新六产”、做大品牌农业,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青岛“三农”工作始终把住农民增收这根“线”。
2017年底,青岛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364元,居全省首位。如何继续保持增势?这为青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农民老龄化、传统农业落后等,已是我国农村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引发出“明天谁来种地”“乡土文化怎么传承”等种种担忧。
如何突围?青岛着眼区域优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那么,又如何探路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青岛给出三个方向:做优特色农业、做强“新六产”、做大品牌农业。
而且,“三个方向”不是居于一隅,而是从点到面的全域考量。
这是青岛特色农业已勾勒出的宏阔图景——
以分布在各个区市的935个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动特色农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沿大沽河流域建设100万亩高效蔬菜优势区,沿崂山、大小珠山、大泽山系建设100万亩果茶特色农业优势区,在平度、莱西等建设高端畜牧业集聚区,培育出蓝莓、绿茶、辣椒加工等20多个特色农业小镇。
这是青岛“新六产”给出的成绩单——
全域开展农业“新六产”综合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西海岸高端智慧农业示范区、胶州市临空高效农业先行区、即墨区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平度粮油终端消费发展区引领区、莱西市农产品物流配送先导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1300多亿元,出口额达350亿元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3053家,国家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28个,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40亿元。
这是品牌农业彰显的“青岛力量”——
围绕“绿色品质、世界共享”,培育“青岛农品”品牌集群,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1.9万多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9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居同类城市首位。整建制打造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农业发展矩阵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强力支撑。目前,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华盛太阳能农庄等陆续在农村安营扎寨,为传统农业输送了新鲜血液,让农民转换了脑筋,也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同时吸引了一批“新农人”活跃在农村的创业创新上。以昌盛日电的农业创客平台为例,已引进孵化创新创业企业300多家。
显然,在产业提质富民方面,青岛已探索出有益路径。未来,青岛将深化产业链条,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工程、“新六产”发展工程、质量兴农和智慧农业富民工程,整建制创建“新六产”示范区,建设3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2022年打造千亿级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千亿级畜牧业产业链。
内外兼修——
以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十百千工程”,让农村更洁净更美丽更宜居
归园田居,这是不少人的梦想。但相比城市,乡村基础设施、环境配套并不理想。这让不少有着回乡创业规划的有志之士望而却步。
要破题,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调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把广大农村建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这也是青岛聚焦生态宜居并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而实践路径更是强调:先“里”后“表”、内外兼修。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去年起,青岛启动了一项庞大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市、区(市)两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创建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和达标村1000个。青岛还先后出台《关于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通知》《青岛市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品质“二十条”》,科学指导示范村建设。
——持续推进村容环境综合整治。青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改厕改水、危房改造。
——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青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已占比4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占耕地面积90%,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86%,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林木绿化率稳定在40%以上。
一系列“持续”举措折射出青岛系统性改变村容村貌的决心。而且,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为了“美”而“美”,是将功夫用在盘活农村资源,让市民下乡有盼头、能人回乡有劲头、企业兴乡有赚头、农民增收有奔头。
百余美丽乡村已在青岛“芳容”初绽。下一步,美丽乡村“十百千”创建和绿色田园建设工程将持续发力,到2022年计划建成百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75%。
与此同时,乡村文化提升行动、乡村人才引领行动等陆续启动。
强化保障——
在城乡互动中打造“多赢样本”,突出党建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从乡村振兴的青岛实践中,可以看到城乡融合的明显特征。城与乡的互动日趋紧密,打造乡村振兴“多赢样本”。
城乡互动、城乡一体是青岛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立足发挥这一优势,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现代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的行动已体现在多个方面——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同城化为目标,青岛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推进新机场高速、潍莱高铁、济青高铁、青盐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市域“1小时经济圈”,提升城区和涉农区(市)联结能力。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实施农村路、水、电、气、房、厕、暖、垃圾处理改造提升工程。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青岛建立健全城乡、区域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涉农资金同城整合、统筹使用,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加速流向农业农村。截至2017年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977亿元。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市77.1%的村庄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公共服务合理配置、优质均衡。青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救助、就业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其中,市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标准化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1056个,实现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
做强做优党建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强有力的保障。落实“书记抓乡村振兴”,青岛持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地落实。
——强化责任落实。青岛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包干负责、定点联系等制度,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三农”。
——强化队伍建设。青岛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工作队、乡村振兴技术服务队、第一书记帮包队”三支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在前期选派75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组建了20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每个工作队由一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队员7人,一对一派驻到平度、莱西的20个经济薄弱镇(街)驻镇联村、一帮两年。各区市也全部派出工作队,全市累计派出工作队60余支、近500人。农业部门遴选112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20支乡村振兴技术服务队,帮包平度市、莱西市175个村庄。
——强化推进机制。坚持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建立健全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2018年市本级财政安排涉农资金超过44亿元。
——强化工作督导,按照“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的思路,建立“月调度、月通报、月观摩”工作督导机制,市委市政府每月召开一次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调度会,去年以来累计召开现场推进会14次,确保各项任务全面落地。
宏图正铺展,耕耘待新丰。牢记总书记嘱托,乘着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的东风,青岛正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扎实苦干、砥砺前行!
(记者 张 华)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