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会产生什么效应?8月22日,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及附设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引领下共同成立“3+2+1”紧密型医联体,成为全省首个三级诊疗系统 。与此同时推出省内首个共管病房,由青大附院专家组承担诊疗方案的核准和复杂诊疗措施指导工作,对于部分渡过危险期的病人,可以在松山医院共管病房中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全省首个三级诊疗系统
这个三级诊疗系统中包括“3+2+1”,“3”指的是三甲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指的是二甲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1”指的是:附属于松山医院的八个社区,包括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这个系统 ,把各家医院联系起来,在系统中做分级诊疗 。
为了能让大家更清楚了解这种三级诊疗模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孔心涓介绍:“大部分病人都在社区看病,社区能处理好慢性病,遇到并发症比如高血压,社区医生会通过系统将病人转诊到医院,病人拿着就诊卡、转诊单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医院看病就可以。在医院处理好了病症,再把病人通过系统转回社区。”据了解,7月中下旬青大附院分级诊疗平台试运行,截止到8月22日,社区转诊到松山医院25名病人,松山医院转诊到青大附院14名病人,转诊过程非常顺利。
从接诊到转诊再到进一步的处理,整个的流程都是在系统中。并且在系统中资源是共享的 ,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是通过网络来反馈给主诊医生和病人,病人可以用手机直接看到结果。
“青大附院+松山医院”成立省内首个共管病房
青大医院和松山医院还共同创办共管病房,青大医院的专家协助松山医院管理特殊病人、针对特殊疾病,帮助医院提升技术和水平。
共管病房的模式是,由青大附院专家组承担诊疗方案的核准和复杂诊疗措施指导工作,对于部分渡过危险期的病人,可以在松山医院共管病房中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而共管病房中的患者出现病情变化,需要至三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时 ,也可优先转诊,对双向转诊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医联体工作的一个飞跃。
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院长助理罗波介绍:“自2018年3月份开设内科共管病房以来,共收治住院患者166人次。短短四个月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医院医护质量;二是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三是降低了医保支出费用,真正是二级医院收费,三级医院服务;四是同时改善了青大附院相应科室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五是签约服务跟进,出现紧急情况可以借助系统及时转诊,避免耽误病情。”
共管病房设有肛肠科和内科,内科包括: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周一到周日全天安排专家坐诊,每天至少六位专家 。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松山医院自2012年起,率先开始逐步探索医联体建设相关工作。于2013年4月在松山医院成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松山病区”,并于2014年5月加挂“青岛大学医疗集团肛肠医院”。现肛肠科年手术例数1200余例 。在过去的5年里 ,平均每年由松山医院上转青大附院700余人次、青大附院下转松山医院1200余人次。据不完全线下统计,2018年1~6月份由松山医院上转青大附院750余人次、青大附院下转松山医院915余人次。
通过医联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就诊流程和住院便利,家庭医生方面,通过组建内科、外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等专科服务团队,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结对,通过定期坐诊、设立慢病联合门诊、远程诊疗 、双向转诊等形式参与复杂疾病 、疑难疾病患者的签约服务。
青大附院-松山医院紧密型医联体的建立,标志着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了急慢分开、上下分开,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增强了老百姓获得感。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实习生 江紫榕
[编辑: 宗瑞琪]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