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从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起航。 俞方平/摄
半岛记者 肖玲玲 通讯员 韩丽
8月29日,伴随着一阵阵汽笛声,6艘国内新型远洋渔船从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起航,前往毛里求斯海域进行远洋捕捞作业。
这批由青岛鲁海丰集团斥资3亿元自主设计建造的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是国内第一批采用欧式围网设计的金枪鱼捕捞专业船,也是国内同型号远洋渔船中技术水平最高的,为青岛乃至山东经略海洋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再添新动能。
头一回
6艘渔船远航专捕金枪鱼 8月29日上午10点左右,在西海岸新区鲁海丰集团码头,6艘国内新型远洋渔船开赴毛里求斯海域,进行捕捞作业。据悉,这6艘远洋渔船由青岛鲁海丰集团自主设计建造,是国内第一批采用欧式围网设计的金枪鱼捕捞专业船,刷新了青岛远洋渔船建造的新高度。
青岛鲁海丰集团是青岛地区最具规模的以远洋渔业、海洋牧场、水产品加工物流为主,行跨船务、码头经营、仓储物流、酒店餐饮及高端休闲旅游业等综合性的集团公司,拥有海域10万余亩,加工厂房12万平方米,长约1.4公里的深水码头一座,以及30万吨冷藏库,年水产品加工能力5万多吨、年出口产品3万吨,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据悉,此次远洋捕捞作业,每艘船上都有20名船员。“这一去要两年呢。”28岁的李广顺做船员4年了,但基本上都是跑国内航线,“每次也就在海上三五个月,休渔期的时候就在陆地上休息。”这么长时间的远洋出航,这还是第一次,“光是航行到达毛里求斯海域,就得耗时一个多月。”而出海专捕金枪鱼,这也是第一次。
胃口大
一网下去最多能捞100吨鱼 这船到底先进在哪里呢?据青岛鲁海丰集团副总经理刘继生介绍,这批渔船由他们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自主研发而成,经历了选型、设计、修改、定型等反复验证,安装了挪威、日本等国最先进的捕捞、冷藏设备,是国内同型号远洋渔船中技术水平最高的船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俄罗斯等国均希望通过渔船换配额的方式引进该种船型。据悉,鲁海丰集团已率先开展了马来西亚渔船的升级改造,并依此引领我国老旧远洋渔船和木船的升级改造,开发千亿级的市场。
“一般捕捞有三种方式,围网、拖网和吊网。”刘继生介绍,这其中围网捕捞在技术要求、科技含量、协作方式等方面要求最高,“以往在捕捞过程中也会用到围网捕捞的方式,但容量相对较小,最多也就十来吨。”而此次采用的围捕方式,“大船拖小船,小船拖着网,捕捞时大船小船协作进行包抄围捕,网的容积非常大,最多能容纳100吨。”根据统计测算,这6艘船的单船年捕捞量可达7000吨,单船年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
刘继生告诉记者,6艘渔船会随着渔汛在印度洋上进行捕捞,“不是固定在一个区域,因为渔汛会随着洋流移动,我们的船在海上就跟着鱼走。”金枪鱼捕捞上来后会直接冷藏在零下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中,之后再通过转载船运回青岛,“预计年底前,首批金枪鱼就能端上青岛人餐桌了。”
南下西进“大航海”
新区打造万吨级渔船码头 据悉,此次围捕船前往毛里求斯海域进行远洋捕捞,一举打破了青岛远洋渔业在印度洋无作业的现状,为青岛乃至山东省经略海洋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再添新动能。在当天上午远洋渔船起航后,中国海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青岛鲁海丰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农商银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三方将共建中国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打造远洋渔业全产业链。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鲁海丰等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实施“陆海统筹”,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制定“南下南洋(东盟),西进印度洋”的远洋渔业发展战略,建立以青岛“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基地”为中心,以马来西亚为海外中心枢纽,以毛里求斯为前沿,联动国内与国外远洋渔业基地的远洋渔业及物流产业链布局,打造以远洋渔业为基础的国际性冷链物流产业链,重点发展印度洋渔业及其配套服务业。
随着6艘远洋渔船的成功出航,以及“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的顺利推进,一条覆盖远洋捕捞服务、冷链物流、水产品拍卖交易、加工配送、信息集成等环节的完整的渔业产业链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加速形成:打造万吨级渔船码头,冷冻冷藏水产品300万吨,交易量300万至600万吨,年交易额660亿至1200亿元,成为山东半岛乃至全国蓝色经济、海洋渔业经济的新引擎。
近年来,新区一直着力发展远洋渔业,助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区目前共注册远洋渔业企业10家,发展远洋渔船50艘,远洋渔船作业区域遍布南大西洋、北太平洋、印度洋及非洲沿海等海域,年捕捞秋刀鱼、鱿鱼等3万余吨。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