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竞技体育史话之十九:青岛武术发展实录

2018-09-29 18:06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编者按—

  “青岛竞技体育史话”是青岛市体育局在2018年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开赛之际,为配合宣传,组织一批体育人采访、撰写的系列文稿。史话通过回顾和梳理此届省运会青岛参赛的全部28个项目的发展历程,旨在重现青岛竞技体育波澜不惊的历史,展现一代代体育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弘扬“更快、更高 、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标注青岛特色体育文化符号,向省运年献礼。

  武术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狩猎等)和战争,是搏斗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今天已成为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以独特的竞技性以及强身健体、自卫御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等功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在国内外蓬勃发展。

  作为竞技武术,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是省运动会、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世界范围内也有正规的武术锦标赛和武术世界杯比赛。此外还有各种跟武术相近的搏击类比赛,民间的武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青岛是一个具有悠久武术传统的城市。在600年前,武术就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有了较高的起点,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就了一段辉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得以继承和发展,走过一段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这里分四个时期作简要介绍。

  一、明、清驻军与青岛武术的起步(14世纪—清朝末年)

  青岛武术有600余年历史,起步于十四世纪明朝在青岛驻军设防。

  武术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辞海》对“武”字的第一个解释为“泛称干戈军旅之事”。我们看到的“武”字,甲骨文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为“戈”(上古“戈”、“弋”同字,指兵器),下为“止”(脚),可以理解为“人持戈去打仗”,就是征伐动武,那么“武术”则就是打仗的本领技能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武术”为“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这个解释告诉我们两个涵义:一是武术与军事有关,二是武术发展为一个体育项目了。

  当然,人类的军事活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而武术的萌芽是早于军事活动的。

  武术最早产生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当时人类在觅食、自卫、狩猎以及抵抗毒蛇猛兽侵袭、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或徒手拳打脚踢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戳、砸、抡、劈”等动作,这些“拳打脚踢”实际上就是武术拳术的萌芽,“戳、砸、抡、劈”则是武术器械的雏形。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为扩张土地和争夺财富,频频发动战争,人们将战斗中比较成功的一拳一脚、一击一刺的方法加以总结、反复模仿、习练并有意传授给年青一代,这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这些方法手段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因为实战需要,武术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除了军队的武术活动,甚至产生了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后来,使用兵器的技艺和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历经多个朝代上千年的发展,到明朝终于成为武艺集大成、大发展的时期,流派林立,各种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以发展,武术体系逐步完整。

  青岛武术即发轫于这个时期。元末明初,倭寇频繁侵犯我国沿海地区,青岛等地饱受其害。为抗击倭寇,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朝廷在浮山湾畔设立了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隶属于鳌山卫,归山东都指挥司管辖,设掌印千户、官军千户各一名。除所城外,另有军寨四处、墩堡十八座。

  浮山所驻军与当地居民共同习武操练、共同开荒务农,过着“战时为军、闲时为农”的生活。青岛地区民众习武的风气由此兴起。至清乾隆年间,青岛地区民间已出现早期授徒传艺活动。据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傅家埠宗谱记载:“傅仕古(1750年—1820年)精通气功和拳械”,其时“有拳坊13处”,已颇具规模。近代,为巩固海防,清内阁1891年6月14日颁发上谕,批准在胶澳(青岛地区)设防,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防胶澳。青岛地区的民众以民团的形式组织起来,习武操练,保家卫国。这在当时的全国应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学语文课本中曾经有篇文言文《冯婉贞》(源于清末徐珂所辑《清稗类抄》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记载了咸丰庚申年间,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附近谢庄,被精于技击的冯三保、冯婉贞父女率平时打猎、战时打仗的猎户击退的故事,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当时的清军除自己练武外,也重视指导训练民间武术,经常在军营举办武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活动。《青岛武林百年》画册中,可以看到“外国商人与青岛民团合影”“青岛中华武术会幼童班全体”“中华武术会表演”等珍贵照片,真实反映了青岛早期武术的一些情况。

  

民众习武场面



  二、青岛国术馆与青岛武术的兴盛(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前一个时期,由于明清驻军带动了民间武术,青岛武术有了较高的起点,为民国以后的武术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以青岛国术馆成立为标志,青岛武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走在了全国前列,成绩斐然,影响颇大。

  由于清末饱受列强的侵略欺侮,有识之士一直在探讨救国方略。民国初期,武术便被推崇为“强种救国、御侮图存”之“国术”,积极倡导者之一就是被称为中国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的西北军五虎将之首——张之江(曾任中央国术馆馆长,1936年选拔武术队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奥运会执行主席特命为表演队摄制纪录片)。其于1928年3月24日在南京发起创办“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简称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该馆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负责管理全国武术活动,经费由国民政府统一拨付,后国民政府通令各地成立相应机构。

  《青岛早报》记者章芳曾根据早期岛城武林人士回忆及相关资料整理青岛国术馆成立的情况:早在中华民国建立的前一年即1911年,青岛曾成立“中华武术会”,虽时间很短,但一般认为这是青岛最早的武术组织。1919年,著名武术家王子平(中央国术馆建馆之初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担任馆长的张之江曾请王子平担任门长之一)来青在馆陶路齐燕会馆进行表演,引起广泛关注。1922年年底,山东武术练习所解散,总教头韩愧生、教习王子平、杨明斋、常秉毅等来青定居。先是韩愧生于次年租借齐燕会馆礼堂北面,建立“国技学社”,主要传授孙膑拳,不久,王子平、沙吉福在芝罘路三江会馆组织了另一个武术社团“中华武术社”,主要教授查拳。至此,青岛市区组织化、公开化的武术活动和教习场所开始出现,为后来青岛国术馆的出现做了铺垫。

  1929年9月,青岛作为特别市在全国最早响应南京“中央国术馆”,以“国技学社”为基础成立了青岛国术馆。初设地址在齐燕会馆,后迁陵县路小学,1933年通过社会募捐、政府拨款,选新址为广东路1号,1934年冬天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此时兼任国术馆第五任馆长的是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历届民国政府青岛市长均兼任青岛国术馆馆长)。

  



  



  

国术馆史料      沈鸿烈



  青岛国术馆以官方的身份,将当时散落在岛城各个角落的武林高手邀请前来任教,如杨明斋、高风岭、常秉毅、秘道生、尹玉章、纪炎昌、韩冠英等。有了政府的强力推动和一大批高水平武术人才,这一时期的青岛武术发展很快,成就了一段辉煌。

  1933年7月,在青岛市新建的青岛体育场(即后来的青岛市第一体育场,现青岛市天泰体育场)举办了第17届华北运动会,青岛代表队在8个国术比赛项目中,获得6项第一、2项第二和1项第四,引起轰动。冠军包括常秉毅、韩冠英的对拳,张培五的枪术、刀术,黄术党的棍术,杨明斋的特别技能(铁板桥),韩冠英的其他器械。同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获国术4项冠军、2项第二、2项第三、3项第四;同时举行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中,18人组成的青岛队获得国术5项冠军、2项第二名。冠军包括孙子建、肖鸿义的对拳,田秉毅的剑术,田秉毅、纪炎昌的双器械,栾秀云的杂技项器械。1935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青岛队又获得4项冠军、2项第二、1项第三,另有7个项目进入前六名,展示了强劲的实力;冠军包括李世基单人器械,杨为秀中量级测试,谭祖英轻量级摔跤,齐秀蓝、姜爱蓝女子双拳。

  

青岛体育场,后改名为青岛市第一体育场,重建后称青岛市天泰体育场



  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青岛国术馆的成立和20年的活动开展,实际上是政府与武术界共同推动的结果。

  抗日战争时期,青岛国术馆基本停顿。抗战胜利后,国术馆恢复开展武术活动,影响也逐渐减弱。

  三、青岛武术的继承与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世纪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武术,竞技武术逐步走上正规。

  1950年,武术被国家体委列为推广项目,1957年被列为全国竞赛项目,1958年制定了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1987年举行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武术一般指武术套路。1989年,武术散打被列为全国正式竞赛项目后,竞技武术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两个项目。1990年,武术被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设有男、女太极拳、南拳、三项全能(长拳、短兵、长兵)共6个项目,散打设男子56公斤级、60公斤级、65公斤级、70公斤级、75公斤级和女子52公斤级、60公斤级。1990年10月3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91年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武术正式进入世界竞技体育比赛行列。

  与此同时,青岛武术也得以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在旧时国术馆训练过的拳师继续设场授徒,传授各自流派的武技,为普及和推动青岛的武术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著名拳师,如纪炎昌、孙文宾、马文章、周永福、赵瑞章、孙玉君、李熙梦、李占元、董世勋、邱宝山、刘镜海、杨福江、胡升昌、肖秋宾、徐子良、莫建章、王汝鹏、王玉山、郝斌等,为青岛武术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青岛市武术研究会(青岛市武术协会前身),在指导和组织武术各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青岛武术运动水平已位居全省之首,1958年山东省备战第一届全运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队就在青岛组建和训练,青岛拳师出任教练,青岛选手担当大任,从而奠定了青岛武术在全省的龙头地位。1959年9月由青岛籍武术选手为主组成的山东省武术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武术比赛,青岛市选手徐学义获男子刀术第一名,成为武术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后青岛市第一个武术全国冠军。

  

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山东武术队



  青岛市以参加山东省运动会为目标任务的竞技武术训练始于1972年。当年8月,中共青岛警备区委员会、中共青岛市革委核心小组,批转青岛市体委报告,决定恢复和办好包括武术在内的8个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业余体校。1973年在青岛市第二体育场(当时设有青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开始了较为规范的业余武术训练,聘请原山东武术队退役运动员王建忠为教练员。

  此后四十余年,青岛市省运会层面竞技武术的训练单位,先后经历了青岛市第二体育场、青岛市弘诚体育场、青岛市少年宫、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青岛东方武校,到青岛市军事体育学校(今青岛市羽毛球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的转移。这种情况是由当时体育主管部门省运会项目布局、场地、经费、人员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

  青岛市第二体育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武术发展的摇篮。特别是1976年9月山东武术队周涛(中国武术八段)、北京体育学院肖长根,1977年9月徐学礼、1979年9月吴秀美(中国武术九段、国际A级武术裁判)先后正式调入任专职武术教练员后,该场成为青岛市竞技武术训练的中心,承担了山东省第十届(1974年聊城,获青年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第十一届(1978年聊城,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1个单项第一)、第十二届(1982年淄博)运动会武术比赛任务。参赛运动员主要通过各区县武术协会选拔,经第二体育场武术教练赛前集中训练后组队参赛。

  

第二体育场武术教练周涛、吴秀美与小武术队员



  1980年3月青岛市体委停办了武术项目。一年后为迎战1982年山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于1981年9月恢复第二体育场武术训练。该届省运会武术项目获团体总分第六名。

  1983年10月,青岛市体委又将武术项目布局至青岛市海泊河体育场(今青岛市弘诚体育场)。

  海泊河体育场与青岛市少年宫先后共同承担了山东省第十三届(1986年烟台,获1枚金牌)、十四届(1988年济南,获6枚金牌)、十六届(1992年淄博,获1枚金牌)省运会武术比赛。这一时期,以培养和训练少年儿童为主要任务的青岛市少年宫武术队脱颖而出,青岛市体委将海泊河体育场武术教练周涛暂调往少年宫协助训练,并连续三届省运会(十三、十四、十六届)任主教练率队参加武术比赛。

  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先后承担山东省第十七届(1994年济南,获3枚金牌)、十九届(1998年枣庄,获1枚金牌)武术比赛任务。

  2006年,青岛市弘城体育场组队参加了第二十一届省运会(烟台)武术套路比赛(教练崔玉强、吴秀美),夺得6枚金牌,这是市弘诚体育场最后一次组队参加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

  另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青岛的武术散打异军突起,青岛籍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曹茂恩和他的徒弟翟寿涛、柳海龙、杨晓靖等,在全国乃至世界散打擂台上刮起了青岛、山东乃至中国的散打强劲旋风。

  曹茂恩,青岛人,青岛市羽毛球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散打高级教练(已退休)。初中一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拳击结下不解之缘,开始了搏击生涯。曾组建青岛市第一个拳击俱乐部,并率青岛拳击队在山东省第十三、十四届运动会上夺得11枚金牌。1983年率先在青岛成立国内第一支业余武术散打队——精英武术散打队,1986年组建山东省武术散打队。作为山东散打队总教练率队,他参加了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运会,为山东队夺得5枚全运会金牌、50余个全国冠军和13枚世界散打锦标赛、世界杯武术散打赛金牌。200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曹茂恩被誉为山东散打教父级人物。著有专业著作《精英格斗术》和《格斗术百招精解》(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随笔集《铁汉柔情》,可谓崇武尚文的武林人士。他著名的弟子有国家散打队主教练、山东省武术院院长翟寿涛,有中国首位“武状元”杨晓靖和大满贯运动员柳海龙等。此外,王亚为、刘瑞强、秦虎及于联志等也都从少年时就跟随曹茂恩训练,在全国和洲际比赛中获得过好成绩并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教学训练岗位上。其子曹安铭,继承父业,并由拳击和散打拓展至泰拳,现任中国国家泰拳队教练,泰拳国际级裁判,以泰拳裁判或教练双重身份活跃在泰拳赛场上。2017年率国家泰拳队参加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的世界泰拳锦标赛获得一枚金牌,同年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十届世界运动会和土库曼斯坦的第五届亚洲室内与武道运动会获得一银三铜。2018年5月,曹安铭再次率中国泰拳队参加了2018墨西哥世界泰拳锦标赛,中国泰拳队张永康、罗灿分别获得75kg和81kg的冠军,为中国泰拳再摘两枚沉甸甸的世界金牌。父子俩举办社会体育活动也大获成功,经营精英散打俱乐部已达十三家。

  笔者与曹茂恩教练早就见过面,对他的印象是冷漠、清高,甚至觉得他如果在电影或电视中扮演个山大王或杀手的角色应该很合适。笔者被调到青岛市羽毛球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工作后,又与他见过几面,慢慢地熟悉起来,但此时他已经退休。为了写这篇文章,2017年中秋前,笔者特意到他的武馆采访,对他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

  上小学时,有一次曹茂恩在课堂上调皮捣乱,被老师扔了一个粉笔头,他一把抓住。这位爱好拳击的老师一下发现了新大陆,说他反应快适合练拳击,问他是否愿意练拳击。曹茂恩答应了,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训练,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那时的日子太苦。母亲不让他练拳击,原因竟是怕活动量大,吃饭太多,家里供不上。有一次回家,母亲不舒服没有做饭,就给他一点钱和粮票让他去买几个烧饼。他买了一个烧饼给母亲带回来,母亲问怎么就买了一个,他说自己在路上吃过了。其实他是饿着肚子把钱省了下来,为了买拳击手套等用品。晚上,他强忍饥饿,心里在想:等将来有钱了,一定要买最好的拳击手套,再买一堆烧饼,还要就着油条吃……

  就这样,曹茂恩在艰难困苦中继续着他的拳击梦。那时没有什么正规比赛,青少年们往往采用“约架”的形式,按照江湖规矩单挑,打过一场就成了朋友。慢慢地,曹茂恩在青岛打出了名气,便开始走出青岛。他到上海拜访精武门,到淄博“请教”退役武术教练,还到过北京体育学院,等等。只要有机会跟高手切磋,他一定不会放过。所以,他认为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打”:只有在双方交手、互有攻防的搏杀中,才能体现出功力的高低。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无捷径可言!

  曹茂恩多年来最大的遗憾,就是年轻时没机会参加正规比赛,没拿过一个正式的冠军;虽然徒弟徒孙们把几乎能拿的冠军都拿了,但毕竟不是自己亲手获得的,这是一个遗憾。当然,令他欣慰的是,弟子们实践验证了他“打”的哲学,并打出了青岛、山东乃至中国散打的新天地。

  

65岁时曹茂恩在青岛第二海水浴场



  

曹茂恩、翟寿涛师徒情深



  翟寿涛,青岛人,山东武术院院长。早年随曹茂恩学习散打,1985年开始随教练转战南北,1989年在淄博举行的第一届武术散打锦标赛夺得65公斤级冠军,成为山东首位武英级散打运动员。1992年武汉体院毕业后回山东散打队任教练,后同时担任中国散打队教练。他率领山东散打队、中国散打队夺得不俗战绩。

  提起“定海针”杨晓靖、“柳腿劈挂”柳海龙、“轻骑剑”刘献伟这些名字,只要对体育稍微关心的人没有不熟悉的。2003年全国武术散打重量级、中量级和轻量级“王中王”被他们三人分享,一时间震动武坛。这三位散打王皆出自山东,成为中国散打的“梦之队”。而这“梦之队”的教练曹茂恩、翟寿涛及队员杨晓靖都来自青岛。作为武术院院长和教练,翟寿涛无疑是领军人物。

  每次与曹茂恩聊起散打,他总会提到爱徒翟寿涛,此时的曹茂恩脸上的严肃一扫而光,泛起笑容,“翟哥能吃苦,头脑冷静,思维敏捷,是个帅才。”曹茂恩一直记得一件事:有一年去哈尔滨打全国比赛,为了让小队员有更多机会参加比赛,翟哥主动要求由65公斤级改打56公斤级。短时间体重要降9公斤,能行吗?“称重前夜,我去查房,一进翟哥的房间,人瘦得只剩下两只踢人的大脚了,面色发黄,语气无力,像久病不愈的伤号……第二天称体重,还是差了8两。我看着皮包骨头、嘴唇干裂的翟哥,实在没有水分可下了。我只能强下命令了,要求他不打了。虽然没打成,但翟哥的刚毅,我永远都忘不了。”正是凭着对爱徒的深入了解和喜爱,1992年翟寿涛武汉体院毕业后,曹茂恩硬是把原本要留校的翟寿涛拽回了山东散打队,直至成为今天的山东武术院院长。

  杨晓靖,青岛人,现任山东散打队教练。曾在青岛市第二体育场练举重,被曹茂恩选中后,开始练习散打,后输送给省队教练翟寿涛。2000年全国武术锦标赛90+公斤级冠军;2001年九运会武术散打决赛90+公斤级第2名;在2001年全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夺得85公斤以上级冠军,改写了青岛市没有“散打王”的历史,这标志着青岛散打运动在沉寂多年之后又重新崛起。随后,他先后获得2003年全国散打锦标赛冠军;2003年散打王争霸赛85公斤以上级冠军,成为“散打王中王”。2005年获得中国武术散打俱乐部争霸赛武状元赛85公斤以上级比赛冠军和“武状元”称号。

  四、青岛竞技武术再起航(2000年至今)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武术教育的热潮下,青岛市先后开办武术学校30多家,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东方武校、育才武校、腾飞少林武校、齐鲁武校和富联武校等。从2005年开始,武校的发展出现下滑。至今只剩下合并后的育才武校,年过七旬的校长徐守礼依旧坚持着武术事业。

  1998—2004年,由董事长秦思德创办、秦虎担任校长的青岛东方武校承担了青岛武术主要参赛任务。作为一所由个人投资创办的学校,经过几年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学校组队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十届运动会(2002年济南)武术比赛,套路项目(教练崔玉强)夺得6枚金牌,散打项目(教练李汉民)夺得3枚金牌。但该校2004年停办。

  2004年6月,青岛市体育局将武术散打项目布局至青岛市军事体育学校,教练为刘永武。2006年底,武术套路队也从青岛市弘城体育场迁到该校,吴秀美、马淑兰、崔玉强、陈静担任教练。至此,武术散打队和套路队先后在青岛市军事体育学校安家落户并持续至今。

  青岛市军体校承担了山东省第二十一运动会(烟台)散打比赛(教练刘永武),获得3枚金牌。2010年第二十二届运动会(淄博)武术比赛,套路项目(崔玉强、马淑兰、陈静)夺得6枚金牌,散打项目(教练刘永武)夺得3枚金牌。2014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济宁)武术比赛,套路项目(教练崔玉强、马淑兰、陈静)夺得5枚金牌,散打项目(教练刘永武)夺得1枚金牌。

  

市羽游中心武术套路小队员获得2017年省锦标赛集体基本功冠军



  在更高水平的比赛,青岛市运动员也取得了好成绩。吴江(教练周涛、吴秀美)分别获得1989年和1991年全国武术套路比赛冠军;纪欣华(教练吴秀美)获得2003年和2004年全国少年武术套路比赛冠军;李贵武(教练刘永武)获得2007年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冠军;隋天琦(教练马淑兰)获得第十二届全运会对练第三名、第十三届全运会对练第四名和2017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传统)地趟拳第一名;臧家浩(教练马淑兰)获得2016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传统)螳螂拳第一名。更为出色是散打运动员李康,夺得第十一届全运会冠军及世界杯散打比赛等诸多金牌。

  李康是青岛市莱西人,从小活泼好动,12岁时看到武术表演被深深吸引,缠着父母把他送到莱西齐鲁武校学习散打,后被刘永武选入青岛市军事体育学校训练。2007年被曹茂恩、翟寿涛相中选入山东队,开始了专业散打训练。李康最擅长的是拳法和摔,出道后鲜有对手。

  20岁时,李康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以黑马姿态一路过关斩将,拿到58公斤级金牌。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2011年夺得第六届世界杯武术散打56公斤级冠军和第十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56公斤级冠军。2012年蝉联世界杯武术散打赛56公斤级冠军。2013年获第十二届全运会散打男子团体冠军。2017年再获第十四届世界武术散打锦标赛56公斤级冠军。

  2017年天津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散打团体与广东队争进前四比赛中,在山东队3:4落后情况下,李康第四个出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战胜对手,扳回关键1分,总比分4:4,把悬念保持到最后,可惜山东队第5名出场队员输给了广东队,李康全运会三连冠的梦想破碎,流下了遗憾的眼泪。

  

散打运动员李康



  除了竞技武术,青岛市群众武术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青岛市体育局、青岛市体育总会的领导和青岛市武术协会及各民间武术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岛城民间武术活动非常活跃,在传承优秀地域拳种、推进全民健身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共有59家民间武术组织在青岛市武术协会注册备案。青岛市武术协会共有一级教练108人,二级教练105人,三级教练253人。全市共有20种拳术入选非遗项目,其中螳螂拳、孙膑拳、鸳鸯螳螂拳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鸳鸯内家功、崂山道教武术、傅士古短拳、胶州三铺龙拳为省级,武当太乙拳、梅花拳、少林太祖长拳、太极梅花螳螂拳、查拳、七星螳螂拳、地功拳、崂山九水梅花长拳、金吉友拳、太祖拳、罗头拳、莱西太极梅花螳螂拳为市级,尹式八卦掌为区级。展现了青岛民间武术的不凡实力。

  凭借悠久的传统、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竞技体育人的共同努力,重新扬帆起航的青岛武术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作者 车增德

  (本文承蒙山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曹茂恩先生和青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周涛先生提供相关资料,特此致谢)

   [编辑: 王君莉]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