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12月14日消息 小村庄是青岛市历史最悠久的村庄之一,相传,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有赵氏人家从云南辗转迁至现青岛城阳苇苫,之后又迁到现在小村庄一带。后又有徐、黄、辛姓氏相继迁至东洼、东北洼居住,均以农、渔为生,渐渐形成了小村庄。小村庄历史上有三大姓氏家族,分别为赵家、徐家、黄家,都设有祠堂。民国时期,小村庄村属于四沧区的一个自然村庄,原村庄可住之地挤满后,又扩展到小村庄河南岸区域(现今阜新路东段一带)。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小村庄居委会。
记忆市北
改革开放后,小村庄引领青岛城中村发展之潮流,村办经济蓬勃发展,村民收入首屈一指。1992年,在全市率先完成农工商公司股份制改造。小村庄也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社区的华丽转身。小村庄的土地上,先后崛起了青岛电冰箱厂(青岛海尔集团前身)、山东纺织工学院(后并入青岛大学)、青岛建工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前身)、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四方文化馆、四方图书馆等单位,一时业荣文盛,人才辈出。
2013年,小村庄社区借新市北区成立的东风,为纪念有六百年历史的小村庄之发展历程,经社区申请、街道定项、区财力投入,建设了“小村庄文史展览馆”。建馆期间由街道、社区、文史专家、居民代表、设计公司组成了工作组和专家组,通过座谈交流、媒体征集等形式多方征求居民意见、研讨建馆方案、收集珍贵老物件,意在最大限度还原小村庄历史、展现小村庄六百年来特有的经济、人文、风貌等魅力。
拟建小村庄文史展览馆的消息一经传出,这个项目立即得到了许许多多热心人的响应和帮助。赵家、黄家、徐家这小村庄三大姓中几位老人成为了专家组的成员,为展馆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隋大姨等很多小村庄居民将自己家珍藏多年的老物件、老照片、老典籍(家谱、结婚证等)捐赠了出来,丰富了馆藏;小村庄人徐延球、王兴夫妇捐赠一幅长达五米、历时三年才手绘完成的《小村庄老村全图》,这幅长卷全长5米,使用国画散点透视的方式,描绘了小村庄百年前的风貌,画面上有老村房屋、街巷、祠堂、庙宇等建筑,许多建筑上还有“徐家祠堂”“赵家胡同”的名称标注,街巷中有穿着各色服装的村民和摇着拨浪鼓的货郎;农夫在村头庄稼地里耕种、回门的小媳妇坐在毛驴上……俨然一幅小村庄旧时生活风情画卷,成为了展览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展馆的墙上镶嵌了一扇带有木拴的老木门和窗扇,那是小村庄拆迁时,工作人员特意保留下来的。除此之外,小村庄文史展览馆的建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帮助,为文史馆的建立提供了莫大的支持。
2013年10月22日,历时三个月、百余日的建设,小村庄文史展览馆正式开馆纳客。展馆面积60平方米,由两间展室组成,分为境迁、人兴、业荣、文盛四个板块。现有石磨、箢篼、小土地庙、地契、古币等展品200余件,涉及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并有五米长小村庄老村全图、还原上世纪上半叶小村庄街巷的泥塑作品、展示小村庄过年习俗的民俗剪纸等作品。展馆将实物、典籍、文字记录、图片展示溶为一体,还原了小村庄的原貌,生动地展示出小村庄生生不息、自强奋斗的发展历程。
作为岛城的首家社区文史馆,小村庄文史展览馆建成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除了附近居民,许多曾经住在小村庄后搬迁出去的老居民们也一路打听找到了这里。自开馆后,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开馆第一周日均接待游客数达50人。先后接待了十余批来自各省市的学习团队,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区政协代表组、荣成市代表组等都在参观后对小村庄文史展览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街道和社区还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团员开展了“中国梦”系列教育活动,带领孩子们重温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自小村庄文史展览馆今年一年时间内,展馆共计接待参观人员达2000余人次。
“小村庄文史展览馆作为青岛市首家社区展览馆,是小村庄百年历史的缩影,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处重要教育基地,馆内的藏品深刻见证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变迁,”阜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国雷说,“40年过去了,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生活已经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小村庄文史馆只是阜新路街道多项文化建设项目中的一个。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作,不仅要为城市留住历史记忆,更要为群众丰富精神食粮。”
近几年来,街道不断增加辖区文化活动项目、提升文化活动和文艺队伍水平。今年,街道组织开展“2018年市北区萝卜元宵糖球会”文化系列活动,通过展示衍纸、皮艺雕刻、糖化等民俗项目,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技艺和特色,举行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共计十场精彩演出亮相群众文化艺术节,5000余演员和观众参与活动,面向街道居民开展戏曲、合唱、书法、舞蹈的三十多门课程。
通讯员 周琨玮 记者 游潇
[编辑: 王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