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税务:交通工具中的税制变迁

2019-09-29 16:56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网9月29日消息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出行基本靠走,比较远的,就要借助畜力车,上世纪60年代,代步工具自行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税务干部闫恒崔进入了当时的财税金融局,开始了他的税务生涯。

  自行车时代

  提起刚入职时的工作条件,“艰苦”是闫恒崔挂在嘴边上的词。1976年,闫恒崔负责青岛市崂山县20多个村的税收征缴工作,一半以上的村坐落在崂山的半山腰上。“当时经营规范、能自申自报自缴的企业不多,大部分还要靠我们上门收缴。那个年代,自行车不普及,纳税人来税务所也不方便,我就骑着自己买的自行车,走街串巷上门去收税,那时候哪有什么申报表,就是收一份税,撕一张定额税票。早上7点从税务所出发,10点才能到北宅村,一个村就得收一天。遇上逢集,摆摊的人不到5点就出摊,我们也得不到5点就去收税,冬天寒风刺骨,到最后手已经冻得发紫麻木了。”闫恒崔向记者讲述当年的这段往事。

  摩托车时代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青岛的各个村庄角落,借着春风,大批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税种也由单一的工商税,改革成为增值税、产品税和营业税。企业会计记账开始走向正规,自申自报的企业多了,但是越来越复杂的税制却时常让企业会计遇上难题,税务干部上门重点已经从收缴税款逐步向税收辅导、税源管理转变,单户耗用的时间比之前更长了,“时间不够用”是闫恒崔每天的烦恼。1987年,崂山县税务局有了第一台“嘉陵牌”摩托车,告别了上一趟山3个小时的日子,闫恒崔的在路上的时间少了,在企业里辅导的时间多了。“那时候的纳税人,生怕自己哪里记错了帐出问题,去了就不放你走。”提起摩托车时代,闫恒崔回忆道,“当时也没有机打税票,税票都是空白手写的,辅导完了企业,收了税给企业手写税票。税票可是个重要东西,丢了自己都不能丢税票。”

  公交车时代

  1994年有着诸多大事,城阳从崂山县独立划分,正式成立城阳区,国税地税“分家”,闫恒崔被分入城阳区国税局,两年后,办税大厅正式成立,由“专管员”模式切换到“统一征缴”,自此,纳税人开始办税服务厅税款申报。“90年代的时候,公交车已经开始普及了,也具备了纳税人到办税厅统一申报的基本交通条件。刚开始纳税人也不适应,怎么以前都是到我家里来收,现在却要我主动到办税大厅里去申报缴税,但是这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好,企业越来越多,而我们的人力的有限的,统一征缴的效率是之前的三倍,这就是时代在进步。”闫恒崔说道。

  城阳区国税局门口的公交车见证着每天办税大厅的人来人往。办税大厅窗口上,工作人员面前是一台台“大屁股”电脑,网络不发达,大部分纳税人使用优盘和光盘存储企业纳税信息,电脑读取后,针式打印机吱吱嘎嘎打印出一张张申报单和税票,这是那个年代税务局里,最好听的乐曲。

  小汽车时代

  2011年,闫恒崔正式退休,结束了他42年的税务工作。说起现在的生活,闫恒崔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幸福”,马路宽了,汽车普及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再也不用受限了。让闫恒崔惊讶的是,交通工具升级了,纳税人却“退化”了1976年,不出门跑腿了。

  网络申报逐步普及,2018年,青岛市大力推广电子税务局,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申报企业各类纳税信息,遇到疑难,12366咨询热线一个电话就搞定,还有丁税宝智能客服“税小蜜”24小时答疑,向着“一趟不用跑”又迈进了一大步。

  闫恒崔回忆,刚入职时,他的老领导送给了他一本《中国税史》,他视若珍宝。50多年过去了,他看着这个中国,在税收的支撑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增强国防,看着青岛这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税务干部,是他一生的自豪。

  通讯员 仇春芳  记者 徐圆

   [编辑: 王君莉]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