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冷空气,让市民对供热的关注大幅升温。那些今冬有望供热的居民区,都盼着施工进度快一些。10月17日夜,记者便来到市北区包头路一处供热工地探访。这里地下管线密布、地质条件复杂,直到10月18日早晨4点半,8个小时,他们只铺设了10米的管道,但却处处留下了工人们的艰辛。
人工挖路,一夜前进10米 市北区包头路区域是老城区,今年供热。为了让周边居民用上热,热力公司需要铺设一段长约360米的管道。10月17日夜里9点,记者来到这处工地,见到了正在指挥施工的负责人张建。“我们从10月5日来到这里,全是大半夜赶进度。”张建告诉记者,包头路是一条重要的交通线路,为了不影响交通,他们只能在夜里车少时上路干活。
此时,张建已经租用了两台大型车辆,准备对一段路面开挖、下管。然而,随着挖掘机一铲一铲挖下去,意外情况发生了,这里下面布满了燃气管 、污水管、通信光缆。“挖掘机肯定使不上了,只能人工刨了。”张建看了看路面下方的情况,赶紧安排2名工人拿着铁锨上阵。但除了密布的管线,硬邦邦的石头也难住了工人。“没办法,只能一点点刨。”
从17日晚上10点到18日凌晨1点,3个小时的开挖过后,工人也只挖出4米左右的路段适合下管。而直到18日凌晨4点半施工结束,也只有10米的管道被埋设下去,但这都是工人们用铁锨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地下环境差,有时得闻着污水味 在一部分工人掘路的同时,还有两组人忙着处理已经铺设好的供热管道,焊接、保温,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两道工序。在包头路与武定路路口,记者看到正在焊接管道接口的张洪田。“管道下设好后,都会有这种管与管之间的接头,我的工作就是用焊接把它们连好,并确保不出现一丁点缝隙。”张洪田工作的地点,是一处高约1.5米的坑道,因为施工要求的缘故,除了接口处裸露在外面,其余部分的路面均已被回填。所以,他前后的空间距离也不到2米。
张洪田告诉记者,10月17日晚上焊接的供热管道直径27.5厘米,如果进展顺利,每个接口焊接完毕需要40分钟左右。“焊接是个技术活儿,需要非常严谨和细致,每次焊一个接口,至少要焊2遍,第一遍用焊丝接缝,第二遍用焊条密封。”在坑道里忙碌的张洪田边干活边告诉记者,每次焊完一个接口,胳膊都累得不行。“因为管道是圆的,焊接最难的便是管道正下方位置。我需要侧身躺在土层旁才行。有时施工时经常遇到坑道有污水的情况,这味就很难闻。”
而专门做保温工程的王仁乾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从10月17日下午3点来到包头路,一直到晚上9点,6个小时才保温好8个接口。“保温材料需加热融化,保温完还要试压,程序比较繁琐。”王仁乾说 ,从9月中旬至今 ,他几乎每晚都奔跑在供热工地上,为不同地方的管道接口做保温。“我已经连续3个晚上没睡觉了,估计这种生活持续到10月底。”
用X光给管道做检查 10月17日晚上11点半,一道名为“探伤”的工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每个接口被焊接完后,我们并不知道是否留下缝隙,所以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测。探伤,就像医院给病人检查身体,用x射线照射接口处。”现场负责探伤的一位工人讲。
就在探伤开始前几分钟,张洪田提醒记者说 ,“探伤时用X光,会有较强的辐射,得离这边远一点。”张洪田说完不久,记者便听到探伤技术人员传来的喊话声:“都退后点”。只见工地现场的十几号人都退到了20米外,技术人员也退出坑道,遥控探伤开始。大概10分钟后,1个接口的探伤完成,x光没有检测出任何缝隙,这说明焊接非常成功。在仪器短暂休息后,第二个接口的探伤开始,最终也没有发现异常。张洪田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是不是还会担心没焊接好?”记者问。“多少有一点,但干了这么多年了,对自己的技术还是有把握的。”张洪田自信地回答,“当然也出现过不达标,如果检测出缝隙,那只能重焊。”
10月18日凌晨零点,天气更加冷了,张洪田焊完2个接口后暂时没了活儿。闲了下来的他拿出了手机,并放起了最近流行的歌曲《最炫民族风》。这也是他排遣疲劳的唯一方式。10月18日凌晨1点,工人们短暂歇了下来 。那会正是寒意逼人。“大家喝点馄饨吧,暖和暖和。”工地负责人张建招呼着大家。“因为是夜间施工,白天大家需要补觉,所以吃饭非常不规律,中午饭一般也到下午吃。而到了夜里,基本都要加顿餐。”张建告诉记者,有时会吃面条,有时会在路边吃烤火烧、喝馄饨。“虽然吃得简单了点,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文/图 记者 李伟伟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