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的姥姥,守着这处老宅,也守住了年味。
文/图 半岛记者 刘雪莲
春节,带9岁的女儿回她爷爷奶奶家过年,两位老人住在陕西宝鸡凤翔的一个小村子里。距离我上次回去过春节,已经十载。村里的房子翻新了不少,曾经的土路都变成了柏油马路,但是村子却愈发寂静,老人们默默留守,他们在祖国各地的孩子,在春节这短暂的几天,从全国各地回来,还没有给这个小村子增加多少温度,又匆匆离开。
年味大集难寻了 回老家时,特意让女儿带着iPad,好记录难得一见的浓浓年味。腊月廿八,一家三口到凤翔县城赶大集,本想寻寻年味、备备年货,但十年前记忆中的红火年味已不在。集市周边起了高楼,屈臣氏、肯德基,在给你亲切感的同时,也瞬时让你产生回到青岛的错觉。
集市上,手工制作的过年物品已经罕见,不缺的是各种流水线上生产的贴画、福字等,有两个摊位的摊主在手写对联,但作品一般,问者也寥寥。在集市上转了一大圈,女儿的iPad居然无用武之地,因为实在没啥可拍的,倒是回去的时候,抱着买的一堆年货,迟迟打不上车,让女儿声称以后再也不来赶这个大集。
安静的除夕夜 记忆中,十年前的小村子,大年三十的夜里热闹无比,家里,亲戚们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外面,鞭炮、烟花不断。可这个鸡年的春节,原先和我们一起过年的亲戚,早就已经搬到了城里,于是两位老人加上我们一家三口,早早吃了饺子,过了一个特别安静的大年三十夜。
到跨年时,零星响起几挂鞭炮声,很快又静了下来。很少有人家放那种又长又粗的鞭,半天响不停,大多是短短的一挂,点燃听个响,这响声,在空旷的村子里,瞬间也就消失了。村子里的老人已经折腾不动这些鞭炮、烟花,年轻的一代们对这些也不感兴趣了。
回老家过年,走亲戚拜年总是少不了。大年初一去凤翔县城亲戚家拜年,路边平日里挥手即停的小公共汽车一直处于满员状态。无奈,蹭旁边邻居家的顺风车,开车的小伙子20多岁。“你看现在村里的路修得多好,但是,走路的人少多了。”小伙子一边开车,一边感慨,说自己小时候,村子里大人小孩那么热闹,那时村里都是土房、土路,条件那么差,现在村子里的房子新了,路也都修好了,但村里剩下的大多只是老人和孩子。
公公婆婆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分别在天津、青岛和合肥安了家、有了孩子,陕西老家只剩下两位老人。而在这个小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上演同样的情形。村里年轻的一辈们分散在祖国各地,如果谁家有孩子在宝鸡市工作,都会被村里老人羡慕,因为离家近啊,开车很快就回来了。
年味淡了亲情不淡 大年初二,去另一个村子给老公86岁的姥姥拜年。老人的儿子们在外面都盖了又大又亮的新房,但老人坚持守着自己的老房子。
姥姥房子门前的那条路,还不是柏油路,只是土路上铺了层石子。在这样的路上,停了一辆宝马车、一辆奥迪车,在外乡打拼的孩子,到了春节,总要回家的。这里有老房,有老人,有割舍不断的亲情。春节很短暂,归来的游子们还来不及温暖自己曾经成长过的小村子,就又要出发了,但是每年的春节,亲情,就如同父母手中的线,总会将远飞的儿女拉回身边。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