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魏海洋
今天,可能会是很多人终身难忘的一天。全国940万名考生将走进高考考场,而青岛也有3.5万名考生迎战高考。从1977年到2017年,“高考”对于几代人都是意义非凡的,这两个字好像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的烙印。走过40年风雨,高考让不少人改变了命运,也让许多人黯然神伤。面对高考,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心态自持?又应该在有史以来最深度高考改革来临之时,做些什么?在2017年高考来临之际,记者邀你一同倾听我的故事,倾听校长的心声,倾听新高考的呼唤。
制图/冯晓娜
■记者的故事
三赴考场,懂得放手和释怀 让一个不怕丢人的老学长告诉你,高考的魅力不在于最后定格的大学是北大还是清华,而是你为之努力奋斗所走过的所有的路。
工作已快四年,采访了三届高考,每一年我用笔触记录下不同人的高考故事。今年第四年,我想如果有人把话筒伸向我,我该如何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回望自己当年的高考,它早已不是简单的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高考升入大学后,一股不服输的劲就萦绕着我。大学的专业是日语,大三一次全国性的日语演讲比赛来临,口语并不好的我不知哪来的劲儿,非得要试试。准备的一个月,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全身每个缝隙都塞满了枯燥的日语假名。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脱颖而出站到了全国的舞台上,还拿了个三等奖。在大学,一个不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想开场个人演唱会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顶着压力和困难,办了一场温暖的个唱,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句号。
不服输、想做就去做、踏实苦干,这些自认为积累起来的好习惯,现在想来,都归功于为高考奋斗的那几年。我是一个高考复读者,而且是两年。爱玩是我整个高中的主旋律,打篮球、玩游戏,学习反而成了陪衬。2007年的高考,自然不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本科线都没过,第一年高考,草草收场。依然记得查到分数的那天被老妈训斥,摔门而出的傍晚。也就是那天,第一次明白了高考对于自己的意义——它是一次你必须逾越的坎、翻过的山。复读摆在面前,第一年的复读可以用“艰辛”来概括。第一次住校,糟糕的八人间宿舍,挤满人的复读教室,夏天吱哟哟转着的风扇,黏糊糊的汗衫和升学率的“大棒”,组成了2008年的记忆。
如果第一年高考失利带给我的是懂得了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那么第二年的复读带给我的则是懂得坚持和平静。2008年的高考我考了575分,超过二本线没到一本线,报考的那所大学的投档线像跟我开玩笑似地定格在576分。我被调剂到了一所不喜欢的大学。“去上大学吧,不要再想复读,好歹是个二本。”身边人这样宽慰我,但不服输的我坚持再复读一年,于是又开始了第三次高考征程。平静的心态,一心为大学梦而追逐的决心,每天早7点的跑操,食堂的红烧茄子。第三次逐梦高考仿佛变得没那么痛苦,因为心态变了,看似痛苦的征程充斥着五彩斑斓的风景。
第三年如愿以偿地过了一本线,高考让我学到了懂得放手和释怀的坦然,我放弃了摸高中国海洋大学而选择了稳妥的山东师范大学。不管是演讲比赛的努力,还是毕业演唱会的决心,不管是勇敢说出复读后的释怀,还是工作后的坚持不懈,都是为高考而奋斗的那几年所带给我的。三次高考,我成了考试“老油条”,而翻越高考那座山时积累的成长经验,以及为高考而奋斗的快感,则让我重获新生。所有正在经历高考,快要经历高考的学子,让一个不怕丢人的老学长告诉你,高考的魅力不在于最后定格的大学是北大还是清华,而是你为之努力奋斗所走过的所有的路。
■校长的心声
三年高中不只为了高考 要清楚知道,在高中度过的那三年生活,不是为了高考本身,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过分地注重结果,就失去了高考本身的魅力。
6月6日,高考前一天,记者拨通了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的电话。“高考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高考对于高中学校又意味着什么?”当我抛出这两个问题时,一开始还说要简短接受采访的孙先亮打开了话匣子。对于高考,孙先亮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高考具有其特殊性。说实在的,高考带给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有的为了考本科,能考上本科的想要冲击211,能考上211的想要冲刺985。这种无限制追求的高考愿望,体现了很多人盼望通过高考获得成功,收获人生更好的结果。”
追求高考能够取得好的结果不是一件错误的事,但如果只把眼光聚焦在高考考试本身,过分地注重结果,那样就失去了高考本身的魅力。“高考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很重要经历,但并不一定是人生必经之路。”孙先亮认为,不经历高考不代表人生就有缺憾,高考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人生。“要清楚知道,在高中度过的那三年生活,不是为了高考本身,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孙先亮说,高中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承接初中学业,更衔接即将步入社会前的大学阶段。“在高中阶段,应该去经历,去磨练,去体验,去尝试。认真应对升学、个性发展、自主学习,思考以后的发展方向,积蓄适应社会的能力。”成长不是单一因素的拼命叠加,而是各个素质综合发展的准备,所以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积累的能力都是获得人生成功的必要准备。“高考则是一次从思想到行动,从积累到升华的检验。”孙先亮认为,人生不只有知识、成绩和分数,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内容。“面对高考,高中教学,特别是教师思想也应该发生转变。高中教师要认真去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深刻地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这才是指导学生们正确应对高考的方法。”
■新高考的呼唤
今年起改革,升学路更宽 山东省2017年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全面推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日前,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刊发了一篇回忆恢复高考后第一次全国统考命题工作的文章,是由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写的。赵亮宏写道,1977年10月下发的新招生办法核心是从制度上恢复以考试成绩为主择优录取新生的做法。高校招生恢复入学考试是民之所望、民之所求,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和拥护。
转眼,40年已经过去,高考在这40年逐渐变化,目前正经历着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高考改革。山东省决定,2017年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全面推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建立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山东实际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高考从今年启程,全面换新,带来的是不一样的录取方式、更多样的升学形式,更规律的选人方法,更科学的育人理念,这所有的所有带来的将是每一位考生人生的再启程。高考考试的内容也将从最初的考知识变成考能力,山东在新高考改革中提到,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科学设计考试内容,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年的山东高考试卷将全部回归更加灵活创新的全国卷。
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同时,山东将改革夏季高考招生录取机制。自2020年起,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机制。自2020年起招生采用“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与之配套,对人的评价也深刻地告别了以分数论英雄的过去,注重人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满足科学选拔人才和招生录取多样化需要。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