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那旗袍”创始人杨明明女士:赋予旗袍灵魂之美摇曳生姿中表达真实自我

2024-10-04 20:21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42166)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10月4日讯(记者 任雪梅)  初见杨明明,是在2024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的压轴之夜。彼时她正在化妆间里,一边与化妆师着手今晚模特妆造,一边热切地跟人打着招呼,得体又优雅地处理着秀场的各项事宜。她展现出高标准的礼仪素养,在倾听时会将身体微微前倾,下巴回收,保持着眼神的接触,带着鼓励式的笑容,语气温柔地讲述着她源源不断的灵感,令人心里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暖流。

这一次,她带给青岛的,是以「风逐浪」为主题,“那旗袍”2025春夏作品秀。

「风逐浪」那·2025春夏作品秀亮相时装周

夺目优雅 织就一场海上美梦

2024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的开启,打造了一场全民时尚狂欢的盛会。9月29日压轴之夜,旗袍艺术家杨明明带着“那旗袍”2025春夏作品秀震撼亮相。现场匠心独运的40套“那旗袍”风采展示,紧扣「风逐浪」的海洋主题,摩登大气、梦幻优雅的演绎,呈现了时装大秀的高级水准。




杨明明是纯粹的青岛人,少时就随家人住在海边,每天在海涛声里边睡去,又在海浪声里醒来,对海的潮动扎根在记忆深处。“青岛的山海孕育了我。特别是海,它的波动频率已经与我的身体达成了共振。”杨明明表示,大海在平静中有着包容的力量,它能吸附很多不太积极的情绪。“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相互引力引发了海的潮汐,就跟人的情绪一样,时刻都会发生变动,所以我选用「风逐浪」的主题,通过大海波动产生的能量,为大家不断变化的生活带来一些勇气。”

作为向故乡与海的深情致意,“风逐浪”与时装周的缘分,是水到渠成。早在受到邀请之前,杨明明已经开始有了波纹、波点的创意。“我觉得完全是为时装周而生。小小的波点就像大海翻腾而起的海浪飞溅出的可爱泡沫,「风逐浪」主题立刻就出现在我脑海里。”随后,杨明明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划和设计,包括文字的描述、秀款的组合,音乐的搭配以及服装的制作。

在创想风逐浪大秀音乐时有这样一个桥段,深夜的雨清晨还在蔓延,杨明明醒来闭着眼睛,耳畔是雨的滴答声。融汇这大自然的妙音,一串高跟鞋的叩击敲进耳膜,继而宛如海浪奔涌,天地人用音质呈现了立体感。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灵感,汇成了9月29日当晚共振心灵的“那旗袍”绝美秀场。

为了筹备这场大秀,杨明明和她的团队用了小半年的时间。通过这样一场秀,杨明明“那旗袍”采用一些新型的设计手法,将现代人的审美气息穿透到生活里去,让模特演绎出青春的感觉。“用了波点、条纹比较多的经典元素,属于对上一个时代的投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每一个浪潮涌来的时候都带有新的信息。”杨明明表示,创新并不是完全地改弦更张,而是在灵魂韵味内在传统的基础上,将适合现代人的元素保留下来加以创新,让作品有它自己的灵魂。她介绍了一套黑白波点带翻折的衣服,就属于一个很现代派的设计,看上去是一个无袖的,拿下来就是一个长袖的,还可以做斗篷、做束腰,属于多变的一件旗袍。

“做旗袍就是以人性为出发,每件设计都有专属的画像。这一件你可以想象是一个浑身充满了现代气质,又有点雷厉风行,不拘一格,同时还非常尊重文化、尊重传统的人,不落俗套,有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意识,这种搭配方式也是体现敢于表达自己的一种状态。”既触碰传统式,又表达出现代人渴望的简单有趣的生活方式,是杨明明做设计的一个心愿。

不止于此的探寻

一袭旗袍彰显文化底蕴

杨明明是以旗袍艺术家的身份开拓自己的事业版图的。在此之前,不论是她幼年的家庭熏陶还是历国游览的经历,都给了她莫大的帮助和支持。“每一件旗袍的设计体系、每个步骤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源自我的生活。”

杨明明的姥姥是青岛人,大家闺秀,那时家里有很多绫罗绸缎、旗袍、刺绣、香脂香粉。在中西合璧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她从小对袍类衣服感兴趣。除此之外,家族里丰富的集体生活场景也在她的记忆里打下了烙印,不论是冬季拍摄雪景、打雪仗,还是春秋季的野餐,亦或是外出旅行,家里人都会穿得非常隆重且漂亮,“爸爸妈妈会教给我们怎么穿,拿出他们小时候的照片,我看姥姥就给她的八个孩子穿着共同元素的衣服,这很带劲,比如说男孩儿都有背带的特征,女孩子都有一个统一的领型,整体的衣服上又都会有条纹的元素,一看就是一家人,这对于我后面做系列服装带来很大的灵感。”

加上后来国外生活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学业,杨明明女士开始与旗袍结缘,她不仅深入研究旗袍文化,更把中华传统礼仪和国服文化相结合,赋予旗袍更深层次的意义。于是,就有了“那旗袍”的诞生。

谈起“那旗袍”名字的典故,杨明明表示,“那”字有三层含义:一是追忆旗袍的渊源,它起源于清朝皇廷叶赫那拉氏这样一群宫廷贵妇,当代也不可丢失贵气与灵气;二是从“这”到“那”,表达人们心中对高我的向往和实现;三是取自中国“China”的读音,彰显中华文化一路走来的历史底蕴。

多年前在欧洲数国游历教学时,杨明明发现国人在国际上互动时缺少形象认知力,国服被忽视颇久,大家只把旗袍当作一件漂亮的衣服,但其实,旗袍的内涵和所能传播的能量远胜于人们对它表面化的认识。“我们做‘那旗袍’,就是锁定一个能为中国做一点中西方融合的事情的海派思维,最想把它耳目一新、特立独行的性格做出来,去做一个 China new look,而不是一直在怀旧,一直在复古,可以顺应时代朝前走。”

随着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成为杨明明自带的责任。巴黎时间9月10日,2024“跟着邮票去中国——世界邮票上的中国文化”展览在法国巴黎卢浮宫邮局拉开帷幕。作为唯一入选国服艺术家,发行了法国、奥地利、荷兰、联合国四国杨明明作品邮票。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中法建交60周年文化交流展上载誉归来,对杨明明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文化两个字古语表示文以化之,表明任何的东西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潮汐一样,相互变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新文化,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是这么流传和展现的。我们跟世界的文化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可以去跟世界对话,然后互相欣赏,彼此呈现。”放在服装上,也是同理,杨明明希望将文化不断更新的能力在大众的衣着上加以体现。

礼仪与灵魂共鸣

旗袍中凝结语言的延伸

一个国家自身的服饰文化,从千年古韵到现代文明有一个怎样的催化?“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大国。我想,旗袍很愿意在中国传统服装中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引领。”杨明明告诉记者,一件旗袍的诞生涉及了服饰学、礼仪学、形象学、心理学以及行为艺术学,“这些都会放在服装的表达里。所以我们除了对旗袍的设计,也会带领我们的客人在‘那课堂’里进行系统的认知研讨,这样大家精神世界可以充盈起来,对旗袍和自身有了更强的认知之后,会产生内心的连接,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自身的魅力。我称之为是自己的磁场、自己的气场,可以非常好地表达自尊。”

作为旗袍艺术家,杨明明为世界小姐全球冠军于文霞、著名钢琴家郎朗、国乐大师方锦龙等多位知名人士设计过旗袍,担任过“东方美”华裔模特大赛旗袍总指导,是中国杰出的礼仪导师,被多所高校特聘为培训专家。“礼仪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衣着礼仪,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代表什么身份,那么再上升一点就是国家礼服。把中国国礼服现代的样式设计出来,就是我最初从教育跨界到时装设计领域的初衷。”作为中国第一位将旗袍文化、礼仪培训、个人形象系统建设融为一体的教育专家,杨明明多次到全国各地演讲,传播旗袍的礼仪文化,通过对旗袍文化的解读延伸至中国女人式的优雅生活,共话中国的传统神采。

这一点,也完美地体现在杨明明女士提出的的“定制说明”上。与其他旗袍定制截然不同的是,“那旗袍”的客户在定制旗袍之前必须要受中国首席国礼服导师杨明明女士的旗袍文化课《专属旗袍形象方案》熏陶后才能定制这份专属美丽;每件“专属旗袍”都经由杨明明亲身沟通,亲手设计,然后量身定制;客户收到旗袍后,还会继续辅导《旗袍仪姿仪态》等形象魅力系统课程。

几乎每一个选择“那旗袍”的人都会对杨明明女士提出的这份“定制说明”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杨明明表示,如果礼仪礼节没有被好好指导过,就无法知道如何跟人同频共振地去沟通。而“那旗袍”之所以特殊,则体现在它的“细化”上。“从0到1的东西都从我这儿出品。量身定制的系统我们做得也非常细。”从量体开始,“那旗袍”打破了中国旗袍的16个量体点,一起步便是52个量体点,仅领子的立体感需要5个尺寸,肩部需要7个尺寸。“那旗袍”要求每一个点都有立体的维度,最终完成了72个量体点的标准。“大家来到我们的工作室去看,会感到非常惊喜,‘哇,旗袍还可以这样穿!’赞叹每一件都不一样,每一件穿上都这么好看。我们每一件旗袍都有它时间和空间的点,比如这件衣服给谁穿,在哪儿穿,什么时候穿,白天穿什么面料,晚上穿什么面料,白天穿什么尺度,晚上穿什么尺度,讲究着重突出人的华彩,在服装上凝结出人的语言,就是方便大家穿到他要去的具体活动上。‘那设计’是服装艺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结合,而非天马行空。”今年暑期,邓丽君传记影视作品《但愿人长久》热播,引发人们对这位家喻户晓华人巨星的情感热潮。剧中演员陈妍希身穿的7套邓丽君巅峰之作的重工旗袍便出自杨明明与非遗工匠团队之手,栩栩如生地向观众展现出旗袍中所蕴含的典雅韵味和中式美的精髓。

“非常希望‘那旗袍’可以让每个重视自我的人都能美好地表达自我,让这些作品能够抵达更多人的衣橱里。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因国服鲜明的特色存在,产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杨明明说道。

(照片为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