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出海记丨归港!直奔老渔场,一船捞回七八十斤肥美虾虎

2023-09-01 22:3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8076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规定,从9月1日中午12时开始,黄渤海地区的渔船就全部可以出海捕鱼了。中午12时刚过,数千艘渔船就陆续驶离码头,出海作业。据介绍,当天回码头的一般都是近海的小渔船,铁质打渔船出远海要三四天后才能回来。开海第一天,到底什么海鲜最多?在海上,渔民们是如何作业的?9月1日,记者就跟随停靠在崂山港东渔码头的拖网船,一起出海探访第一网海鲜是如何上岸的。为了赶在天黑前回港,渔民们也是争分夺秒,没来得及吃饭休息就快速撒网。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不少船长首次出海就收获不少,一船能捞回七八十斤虾虎。同时,记者调查了解到,不论是港东渔码头还是南姜码头,由于出海首日回来的渔船较少,刚上岸就被抢购一空,不少渔船当天捞回价值上万的海鲜。

收获满筐虾虎,渔民的兴奋溢于言表

时间一到全速起航,直奔老渔场

“歇了四个月,大家早已经摩拳擦掌,”9月1日早晨5时许,停靠在崂山港东渔码头的船老大刘卫兵已经收拾好了渔船。由于码头属于“旱码头”,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靠在岸边。一旦退潮以后,渔船就停在海底无法出行了。因此,他们需要赶在退潮以前,先将渔船开到码头外侧的锚地里。等待中午12点开海的时间一到,他们才能出海捕捞。

渔船停好以后,相互之间用缆绳绑在一起。“对于我们这个码头的渔民而言,开海第一天是既兴奋又难熬,”刘卫兵说,他们老早就不能停在岸边,但是在船上又不能回去。大家就在一起预测今年的收成如何,同时再次检修一下渔船的设备。但是,渔民们都比较兴奋,也没有心情吃早饭。

看着手机上时间的变动,12点一到,渔民们都快速启动渔船。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所有渔船都快速往外边开去。记者看到,有一些规模小的渔船,在码头外面一两海里的地方就停了下来,然后放下拖网就开始作业。

刘卫兵介绍说,他们这些船马力小跑得慢。如果去远海的话,回来就会时间很晚了。这些小型的渔船,有不少都是一个人作业。他们选择在就近的海域下网,然后潮水上涨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就能回去。这个时候,码头上堆满了买海鲜的人,他们不仅能卖个好价钱,也能快速卖完回家休息。

他们的船稍微大一些,长度12米左右。在近海的拖网船里,算是比较大的。所以,他们一般会选择稍微远一点地方,这样收获也会更好一点。刘卫东说,在这一片的渔民其实早都了解哪个地方,什么季节有哪类海鲜。刚开海,他们还是尽量去有螃蟹、虾虎这些经济价值稍微高一点的地方。

在他们这一片海域,马儿岛的南边,水深也就是在14米左右,这个季节虾虎比较多。对于整个青岛的渔民而言,都是一个比较出名的渔场。马儿岛距离港东渔码头大概8海里,算是比较近的地方。现在其他地方的渔船还来不及赶过来,因此,他们都会选择开海的前几天到这里来捕捞。

来不及吃饭休息

首船收获虾虎七八十斤

虽然半个月以前就做好了准备,但海上依然难免遇到突发情况。今年52岁的刘安强也是一名老船长,在海上已经忙碌了30多年。去年,他刚买了一条新船,花了20多万元。整个船体长13米,算是码头上一条中型的船只。刚刚出海没多久,发动机的冷却出现故障,不得已找刘卫兵帮忙。经过一番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源,他只好放弃第一天的出海,等待涨潮以后返回码头维修。

经过这个小插曲以后,刘卫兵的渔船开始加足马力,不断地超越前方的渔船。下午1时20分许,终于到达了马儿岛附近。

为了赶时间,两个人没有来得及吃午饭,就开始准备下网。他们使用的是拖网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体的后方,用绳索连着一张大网在海底拖行。对于拖网作业船而言,他们更喜欢小潮期。小潮期水流比较缓慢,海底的生物活动范围没有那么大,行走的拖网船捕捞量就比较大。当然,大潮期对于海边的“坛子网”渔船就是一个利好,潮水会将海鲜冲到渔网里。因此,碰到大潮期,市民可以早晨七八点钟到码头上购买坛子网捕捞的海鲜。到了小潮期,可以下午两三点钟去购买拖网船的海鲜,数量以及种类都会更丰富一点。

准备起网

船长刘卫兵说,今年的9月1日是阴历7月17,还属于大潮期间。所以,他估计当天的收获可能不会太多。即便如此,第一网能收获多少,他还是有点期待。在马儿岛南侧,渔船顺着潮流的方向,在海底拖行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决定起网。

现在的渔船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设置为自动驾驶模式以后,船长和另外一名师傅刘海刚一起利用绞盘,将渔网拖了上来。不过,第一网的收获有点惨淡,只有六七十斤。里面大部分是鲜活的虾虎,还有不少螃蟹以及对虾。虾虎以及螃蟹,他们都是放在船舱里养着,这样才能卖上一个好价。很快收拾完以后,他们又快速放下第二网。第二网的收获明显要好很多,一网差不多有200斤左右。他们将虾虎、螃蟹等分拣好了以后,小鱼小虾又重新扔回了海里。

将渔获拉上船

“今天的收获还可以,虾虎差不多七八十斤,螃蟹有七八斤还有不少对虾。”刘卫东说,这个收获算不少了。

老客户提前预订

未上岸就被抢空

对于拖网船而言,最辛苦的不是下网,而是分拣。船上的师傅刘海刚说,对于拖网船而言,最怕的是遇到海蜇,尤其是经济价值不高的沙蜇。这些海蜇动辄一两百斤,不仅搬运非常困难,而且分拣起来很麻烦。开海首日的情况比较好,基本没有遇到海蜇。

捆绑螃蟹

但是,海鲜的分拣也非常麻烦。下午5时许,船长刘卫东负责开船返回码头。刘海刚一个人埋头在船舱里分拣,一直忙活了快一个小时,临近码头的时候才忙完。

“我们这里的海鲜不愁卖,”刘卫东说,刚撒下第一网的时候,就有老客户打来电话,询问今年上岸的海鲜有什么种类,大概的数量有多少。船刚刚靠近码头,就有不少人已经等在那里。

捆绑螃蟹

还没停靠完,早已经被不少客户预订了不少。等到下船的时候,海鲜已经基本卖完了,只剩下一些小杂鱼。

“我们出海基本上不会亏本,但是也挣不到大钱”,刘船长说,像他这样的渔船,一天就得100升柴油,再加上雇人工每天350元,一天的固定支出就得1200元。这还不算他跟对象的人工费。当天的渔获虽然不算多,也能卖个四五千元。

分拣渔获

刘船长说,虽然开海时间很长,但真正能作业的时间并不多。他们这样的拖网船遇到六级或者以上的大风,就需要返回码头。9月份受台风的影响,到了年底又太冷,满打满算,能出去60天就算不错了。因此,一旦遇到好天气,他们基本上凌晨两三点钟就出发,有时候也会在海上过夜,去更远的地方捕捞。

不少渔船收获颇丰

当天卖出上万元

记者在港东渔码头看到,几乎所有回来的渔船都以虾虎为主,螃蟹的量比较少一些。而在南姜码头,今天的渔获量就比较丰富。

青岛市海岸警察支队沙子口派出所南姜海防工作站民警段国松介绍说,为了做好开海第一天的工作,他从8月31日晚上就一直在码头上巡查,提醒渔民出海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9月1日中午12点,码头上近百艘渔船陆续驶出港口。当天下午,差不多回来了20艘渔船。剩下的拖网船,基本上都会在2号下午返回。

南姜码头上,民警护航渔船出海

因此,9月1日的捕捞量相对较少。作为开海首日,码头上围满了来买海鲜的市民。人多鱼少,价格也相对较高。段国松介绍说,今年主要是刀鱼、墨鱼、黄花鱼以及鳗鳞鱼比较多,螃蟹比较少,也可能跟回来的渔船少有关系。渔船的捕捞量不一样,平均一船两三百斤左右。虽然量不大,但是价格相对较高,当天的收入都不错,差不多都能卖出1万元左右。

南姜码头上,民警护航渔民出海

从2号下午开始,近海的拖网船大量返回,海鲜价格会相对便宜一点。同时,再过三四天,出远海的大船陆续返回以后,码头上的海产品也会丰富起来。最近几天购买的市民比较多,想尝鲜的市民可以选择错峰购买,再过几天马上就有大量海鲜上市了,价格也会相对优惠一点。

调查:

10年近海渔船减半,“50后”成主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海拖网渔船的掌舵人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老船长,干上二三十年的都算年轻人。

青岛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沙子口派出所南姜海防工作站民警段国松说,南姜码头的渔民以四川人居多。此前,有不少渔船都是父子档,爷俩同在一条船上。但是这两年,出海的人越来越少,不少父子档都拆开了甚至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在港东渔码头,渔船都是本地村民在干活。近海的拖网渔船,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态。“跟十年前相比,渔船数量减少了一半”,在港东渔码头干了30多年的刘方强说,十多年前,码头上的大小渔船加起来有一百五六十艘,现在剩下了一半左右。

一方面的原因是出海太辛苦,跟其他工作想比收入不算太高。现在的年轻人跟他们不一样,就业的选择机会更多。他们当时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然后就慢慢接过长辈的衣钵。

另外一个方面,是上年纪的人被加速淘汰。随着捕捞的发展,渔船越来越大,很多都是超过30米的铁壳船。他们的渔网,有时候长达五六海里,一次出海就是两三天。每年到了季节,哪个地方有鱼,他们这些渔民们基本上都清楚。这些大型的捕捞船一次撒网,他们这些小船的作业空间就很小了。

“投资一条渔船价格很贵,大的船最少200万起步,”刘方强说,他们这些渔民基本上都是年纪大了,一方面没有这么多的精力来出海,另外也没有这么多钱来投入。所以,近海渔船的捕捞量越来越少。

体力是一方面因素。出海是个体力活,进出都得根据潮水来,年纪大了难免有些吃力。另外一方面,近海捕鱼船都是夫妻档。丈夫在渔船上打鱼,妻子负责在码头上卖货。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陆续都开始在家带孩子。一个人干不了,最后只能将船处理掉。刘船长说,现在也有不少渔民开始转行,将渔船转租给其他人。自己则在码头附近开餐馆,做起了渔家乐,但是船老大后继无人的窘境一时之间也难以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