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难办的事,商量着办

2023-09-07 14:01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 (274084) 扫描到手机

□李振 娄和军

“来,咱们商量商量”“有事好商量嘛”……商量,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应用场景十分广泛的常用语,老幼妇孺都能脱口而出。

这样一个平民味儿十足的词,蕴含着深厚意蕴:商量,意味着不是一方拍板,他人被动承受,体现了民主意识;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迎客进门,问计于民,体现了开放理念;矛盾当事方坐下来对话沟通解决问题,而非激化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治国理政之道,也能在商量中找到落点,因而商量也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6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同工商界人士谈话中形象地说:“我们政府的性格,你们也都摸熟了,是跟人民商量办事的”,“可以叫它是个商量政府”。

201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置于这一宏大历史和当下背景中,济南政协“商量”平台创立六年来的成效——市级“商量”“圆桌对话”112次,3000多名基层群众、50余个市直部门参与,商量解决问题上千个,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商量”平台聚焦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多方参与+多次调查+多次商量”,不仅推动各类问题化解,更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从理念上来看,济南“商量”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全程,解民忧是“商量”的目的,察民情“商量”的过程,问计于民是“商量”的途径,“商量”让群众少一些痛点堵点,多一分获得感幸福感。

——从机制上来看,济南“商量”一方面扎根于基层群众,把最广大的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畅通政策下达渠道,让政之所向更精准对接民之所需,真正惠及于民,架起政民沟通的桥梁。

——从效果上来看,济南“商量”着眼基层治理中的潜在问题,抓早抓小抓苗头,各方围桌一桌“有话好好说”,不仅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更从源头上减少基层治理的矛盾风险,增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也面临一个时代的问题。拆违拆临、老楼加装电梯、电动车棚选址、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城市化进程加速,衍生出的问题矛盾五花八门,而且不会凭空消失。唯有良好的制度,才能提供持续化解问题、保持社会肌体健康稳定的可能。

“商量”显露出这样的潜质: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制度设计完整成体系,甚至还在持续迭代和进化——从单一的市级“商量”到覆盖市、县区、镇街三级“商量”,其愈发深入基层。

——商量主体多元,群众参与度高。“商量”参与主体是“4+N”,“4”是群众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党政部门,“N”是与议题相关群体代表。“商量”具备群体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灵活性、地点上的开放性、过程上的反复性,其通过“马扎商量”等接地气的做法,随时“商量”、随地“商量”、多次“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民众广泛参与其中。

———平台覆盖三级,聚焦民生问题。 “商量”平台覆盖“市—县(市区)—镇(街)”三级。同时,推出“码上商量”,手机上即可参与“商量”。六年来,济南市开展专题“商量”52个,其中民生类专题占80%左右;济南12个区县开展“商量”共250个专题,其中民生类专题占85%左右。

———直奔问题去,带回办法来。“商量”围绕重点热点难点,向群众广泛征集具体关注点。每个专题商量,开展至少3次实地调研、现场商量以及1次集中商量。每个专题历时一个多月,调查研究深入,多方商量透彻。“商量”对各方观点整合吸纳,对民情民意精准捕捉。

坚持科学商量、为民商量、务实商量、开放商量,经过济南6年的努力,“商量”像一颗种子,在广袤城市、沃野田园中扎下根来。

这里,有一个故事分外动人:济南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邓源硕参加完“商量”后,意识到商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里建立了“商量”专题工作小组,每月确定一个专题,难事杂事,专题专办。

“商量”平台的意义不仅是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和老百姓生活中“急难愁盼”,其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公民公共意识、民主参与意识。

普通市民的参与和认同,相当于社会最小细胞接纳“商量”的DNA,这一制度设计,正变成血肉丰满的有机体,其生命力也将更旺盛、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