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保障“课间十分钟”,需要明查,更需要暗访

2023-11-04 19:12 大众日报阅读 (154549) 扫描到手机

□周学泽

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11月3日,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他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课间十分钟”本来应该是欢声笑语、追逐奔跑的时刻,但有些地方却比较“安静”。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而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高于初中的比例69.8%。

从家长和孩子的反应来看,“课间十分钟”变得安静,大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客观原因,和学校教室从平房变为楼房有关。小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学校考虑到年龄小,一般安排在教学楼的一楼,孩子下课后大都能够走出楼房,到院子里跑跳、做游戏等等。但二年级之后,学生一般就开始上楼了,这时学校一般只允许在走廊里活动,不准许下楼。一个是主观原因,这就是消息里提到的,有些学校怕学生在课间十分钟活动打闹出事,学生课间除了上厕所、喝水和在教室里和同学说话,其他行为基本被限制。

从国家颁布的有关文件来看,对学生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是高度重视的。这次教育部负责同志提到,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教育部令第50号)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这个各校基本能保证;反而是“课间十分钟”常常难以保证。这里边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因为“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统一组织,由教师带队管理;“课间十分钟”则是学生自由活动,常常脱离教师视线,怕出问题。这正如2021年6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接受央视记者所谈的:束缚孩子的课间十分钟,主要还是学校老师思想上的“怕”字挡道,保障学生安全,变成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头等大事”。

“课间十分钟”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眼科医生认为,我国当前青少年儿童视力情况不容乐观,一大原因就是缺少户外活动所致,不能到户外,眼睛就不能远视,使眼睛缺乏调节。

保障课间十分钟,休息和安全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是可以通过划定课间活动区域、选好游戏等方式来实现。对追逐打闹可能形成的伤害,可以事前多加指导说明;即使出现事故,在排除场地原因的基础上,谁造成伤害由谁承担主责,以为课间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从实践来看,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就要求保障学生课间活动,但两年多来,实施情况并不容乐观,“安全”大于“休息”的现象还比较多见。为此,“明查”很重要,这有利于落实规定,形成保障课间十分钟的氛围;与此同时,“暗访”更重要,通过“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多倾听家长和学生们的声音,真正让课间十分钟成为学生的放松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