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腿阿姨”是又一个“淄博烧烤”?大学生的精神愉悦是全民的多巴胺

2023-11-27 15:00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50091)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评论员 孟祥龙

一个被清华、北大、人大等国内顶尖高校抢来抢去的人,不是天赋异禀的学生,不是独领风骚的教授,而是一个被昵称为“鹅腿阿姨”的深夜小吃摊主。

 在北京的寒冷冬夜里,动辄几十上百的大学生排着长队,只为买到小手推车上的一根烤鹅腿,这火热的场景让网友们不明觉厉,得是多好吃的人间美味,能值得这么无怨无悔“为你我受冷风吹”的阵仗。

不得不说,大学生的美食热点创造能力真是一绝。今年年初,山东的大学生不经意间带火了此前默默无闻的淄博烧烤,到了年尾,这个“鹅腿阿姨”的知名度被清北的天之骄子直线拔升,一夜之间从海淀响遍了全国。仔细扒拉一下不难发现,其实国内很多原本籍籍无名的好味道能被舆论关注到,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挖掘出来的,是大学生甘当“自来水”给捧红的。

阿姨的鹅腿,淄博的烧烤,就真的是独一无二的珍馐美馔?鹅腿和酱料不特别,肉串和煎饼哪也有,都是最市井、最普通的大众口味,所以,与其说是赢在了火候、调味这些烹饪技巧上,倒不如说是靠大快朵颐背后的良好氛围取胜。用心的制作、实惠的价格、接地气的言谈,说白了,就是一种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不太容易能找寻到的氤氲烟火和质朴人情。

食物只是一个载体,吃喝只是一个形式,在载体之上、在形式之外的,是人们对化繁为简,对回归真我的一种精神向往。这正应了那句话,吃什么不重要,在哪儿吃、跟谁吃、为什么吃,才是关键。

所以,像这样舌尖上的全民“多巴胺”,有不少是从大学生的小圈子里走出来的,这个现象就不难理解了。还没有被压力摧折,还没有被现实逼迫,这些年轻人最大程度地保持住了对感知美好的灵敏度,对讴歌平凡的热忱心。

于是我们就懂了“鹅腿阿姨”为何能火,任你有多少个高高在上的米其林认证,都抵不过街头烤鹅腿轻轻飘来的那一缕焦香,以及蕴含其中的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