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刀,正当其时

2023-12-18 21:06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 (96295) 扫描到手机

□张九龙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政务“上云”、掌上办公成为可能。然而,原本是为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为民办实事,但在实际运行中却走了样。

日前,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吹响了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冲锋号”。

近年来,不同条线、不同层级的部门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开发建设了一批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可是,很多移动政务载体不重实效、过度留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人力浪费。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以行政命令强制推广使用App、公众号、微博,并将登录率、转发量、评论数、点赞数等作为督查检查考核、创建验收、评比达标内容,还有的强制要求开展线上学习、打卡填表、网络投票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许多基层工作者,手机里安装十几个、几十个政务App,建有一堆的微信、QQ工作群,终日忙于打卡、拍照、签到、留痕、转发、点赞,大量时间精力被束缚于指尖,导致疲于应付,心力交瘁。

殊不知,照片传了,不等于事情办了;口号转发了,不等于工作到位了。如果一味地让App变成工作“留痕”的“秀场”,或是以QQ、微信办公代替深入一线解决问题,本质上仍是一种懒政。应充分认识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对于推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向上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用1到2年时间,建立健全统筹管理、审核备案、评价反馈、清理退出等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大幅提升数字政务管理服务效能,有效解决“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用3到5年时间,健全完善常态化监管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实现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的贯通联动,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反弹回潮和隐形变异,全面推进数字政务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围绕这一工作目标,《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的要求。建设管理方面,加强统一规划、加强立项审核、突出便捷集约、限制强制功能、防止“空壳”“僵尸”。使用管理方面,防止强制使用、防止过度留痕、防止滥用排名、防止多头填报。安全管理方面,健全安全体系、加强分类防护。这些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为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出了清晰明了的“药方”,力度空前、顺应人心。

牢记初心,才能避免把好经给念歪。基层工作者是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人民公仆,不能做被App、工作群长期绑架束缚的“网络干部”,更不能成为一天24小时围着手机转的“手机奴仆”。各方只有切实提升数智赋能功效,积极优化干事环境,鼓励基层工作者走出办公室,走到群众中间,走到田间地头,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将“线上”变“线下”,将“指尖”变“心尖”,才能真正架起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避免“伪创新”,挤掉“政绩泡沫”,从根本上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