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光委员:"升级"毕业典礼 多点文化味

2019-02-17 09:18 半岛网阅读 (56105)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记者 李志波 李晓哲

“毕业时,除了穿上学位服照相外,还可以多用咱们的传统文化,增加些仪式感。”2月16日上午,出席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山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副主任陈晓光委员如是建议道。为此,他还提交了一份名为《加强传统文化在学校毕业典礼等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中的融入》的提案。

一份海外邀请引发思考

陈晓光委员的本职工作与教育并无太多关联,但他为啥要提一份关于教育领域的提案呢?

“我是对外友好界别的委员,去年夏天的时候,我们界别组织去曲阜和淄博调研传统文化建设,我感到很受震撼,同时也在思考,文化可以跟旅游结合起来,可以跟商业结合起来,但能否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呢?”陈晓光委员说,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去韩国和日本,感觉这两个国家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好,“即使很小的事情,都会很有仪式感。”

而就在陈晓光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在美国读大学的孩子发回来一份学校的邀请,大致意思是,邀请作为家长的他,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虽然当时距离孩子毕业还有近1年时间,但大学却早早发出了邀请,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由此,陈晓光委员想到了国内的大学。“国内大学还没有形成邀请家长参加毕业典礼的习惯,非但如此,如果家长主动想去参加,还未必会被接受。”陈晓光委员说:“毕业典礼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我认为咱们没有必要非要邀请家长参加,但是可以将咱们的传统文化植入进去,使得其更有仪式感。于是我就写了这样一个提案。”

多数毕业典礼流于形式

刘晓光委员说,2017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247所高校的713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1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毕业典礼不可缺少”,其中79.7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毕业典礼是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象征着告别大学、步入社会”,62.21%的受访者认为“毕业典礼能给人心理暗示和鼓励,赋予毕业生一种力量”,56.3%的受访者认为“能从毕业典礼中收获自豪感和荣誉感”。

对于毕业典礼上不能接受的现象,76.58%的受访大学生选择“过程僵化,流于形式”,选择“由于毕业生太多,只有部分学生有参与感”的占59.05%、选择“穿着随意,不正式”的占46.56%、选择“氛围不够庄严隆重”的占33.8%。

“调查结果说明,中国学生对有仪式感、参与感的毕业典礼是认可和期待的,而我们国家除少数几个学校在仪式感、参与感等方面满足了学生的预期,大多数学校流于了形式,缺乏参与感,没有带给学生美好的回忆和自豪感,更不要说起到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外的毕业典礼仪式感更强。比如,在英国,毕业典礼是学校一年当中最庄严盛大的活动,很多环节都有近百年的传统。牛津、剑桥、圣安和格拉斯哥是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四所名校,毕业典礼几乎都使用拉丁语,因拉丁文曾是学术世界的官方语言。地点也比较具有历史感,典礼时父母亲朋好友都可盛装出席,学生会更有参与感和自豪感。”陈晓光委员说,“而我国学校的毕业典礼却缺少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毕业生的学士服、博士服等基本都是西方的服饰,活动程序、活动内容、演讲模式都具有西方色彩;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却不见踪迹。互动方面,也很少有父母与亲朋的参与。”

要增强仪式感和参与感

陈晓光委员说,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

为此,陈晓光建议:研究制定推动传统文化在学校毕业典礼等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中的融入发展指导意见,研究制定传统文化的融入毕业典礼的扶持政策,调动学校参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融入毕业典礼的积极性。

各学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代表、文史专家、心理学家、礼仪专家等),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点及各校校园文化设计各具特色的融入传统文化的毕业典礼。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传统文化的融入毕业典礼的模式。仪式场域和程序要合理、规范,校长亲自主持发言,或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发表演讲。毕业典礼的严肃性和神圣感就会油然而生。

另外,大学毕业典礼要有仪式感,也要有参与感,不妨多让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毕业季,通过亲身体验。仪式活动开展是否成功、仪式教育是否有效,最终都将落实在学生的参与体验中,只有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才能对仪式的场域、程序所营造的象征体系产生真切的感动、感恩、认同、敬畏等情感,仪式的教育意义才得以发挥。

陈晓光建议毕业典礼的设计以毕业生为主角,所有的活动以毕业生的感受和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毕业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毕业典礼活动要有毕业生的集体入场和退场仪式,毕业生向老师和父母表达感谢活动,学生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礼物,接受拨穗,亲手接过校长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与校长与老师的合影,合唱校歌或齐颂校训等参与感强的活动。

将传统文化融入典礼中

传统中国文化融入到毕业典礼的仪式中,可以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教育,从而唤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此,陈晓光委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入:

服饰设计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建议每个学校分别设计具有本校校园文化,兼具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毕业礼服,从服饰上体现独特的风格。毕业礼服可租可买,既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又可以作为学生时代的纪念品收藏。

仪式活动要尽可能的增加传统文化特色,如:毕业生的集体入场和退场仪式尽量采用中国传统仪式;入场仪式时的音乐采用传统的民族音乐行三拜之礼,要与日韩等国的鞠躬动作严格区分开来;颁发证书和接受证书的动作要有符合传统文化要求的;增加击鼓明志,正衣冠、写纪念书法等活动。

近年来,各高校为入学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时不断创新,让年轻学子们在仪式感中,体会读书做人的道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毕业证书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具有同样的功能,做好了能够直达并温暖人心。

毕业典礼中表彰优秀毕业生是活动重要的一环,过去大多数只是针对学习优秀学生的表彰,少见对传统优良品德的毕业生进行表彰。因此建议可单独设立一个奖项表彰具有传统优良品德的学生,以此带动传统优良品德的传播。典礼结束后,可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介大力宣传其优秀事迹,进一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