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海记③|交易靠现金 收鱼靠关系 60条海上收鱼船仅半数赢利

2020-09-07 08:39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325648)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9月1日,黄渤海迎来“开海令”,青岛近海各个渔港又重回繁忙喧嚣,一时“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近到胶州湾、朝连岛,远到中韩海上边界、舟山渔场,青岛的捕捞船和收鱼船奔波在最繁忙的收获季节。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应。作为我国远洋渔业的早期开拓者之一,青岛捕捞船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到西非冈比亚海域撒下山东省远洋捕捞第一网。随着远洋渔业的发展,一批渔民抓住了时代更迭的机遇,对接远洋捕捞船的收鱼船应运而生,成为远洋捕捞与码头交易的中间环节。“海上江湖”一时兴起,上世纪30年时代风云多变幻,海上交易门道儿多,“带头大哥”船长们倚剑走天涯,靠什么闯荡茫茫海平面;现代化渔业发展迅猛,收鱼船竞争日趋激烈,谁才能抓住通往下一个时代的船票。且听下文慢慢分解。

  船上三个方形舱

  加满冰块变冰箱

  9月1日12时,沉寂了四个月的青岛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码头重新热闹起来,人声、车流声、汽笛声不断。一排排渔船上飘满了五星红旗,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摇曳着鲜艳的颜色。船员们忙着调试轮机、清理船体、储备物资,油罐车、运冰车在码头上穿梭通行。渔港即将迎来开海后的第一船丰收,喜悦的笑容和期盼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最早9月2日,渔船就会带着第一批新鲜海货归来。

沙子口码头上的收鱼船。

  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199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一级渔港,码头岸线长530米,设计年水产品交易量可达8万~10万吨,是青岛近郊卸货量最大、避风条件最佳、停泊渔船最多的渔港。在沙子口码头上停泊的不光有捕鱼船,还有60多条收鱼船,他们不参与捕鱼,只管运鱼。他们比捕鱼船要跑得更远,经常一跑100海里开外,将远洋捕鱼作业船上的鱼运回码头,再卖给码头上的水产链。

沙子口码头上的收鱼船。

  王茂见就是其中一位有着30多年海上经验的收鱼船船长,开海前两天他就和船伙计们在码头上忙活开了。每艘收鱼船都要配上装螃蟹的筐、装鱼的箱子,还有油、水等生活补给物资。随着18吨冰块加满储冰舱,收鱼船基本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等中午12点开船出海了。

  “来看看我的‘大伙计’吧,长有36米呢。”王茂见船长热情地邀请记者来到他的收鱼船上参观。

王茂见和他的收鱼船。

  “这是渔船上的‘冰箱’,鱼收上来后盖上冰可以保证新鲜度。”甲板上三个方形大舱占了一大半的空间,从远洋海捕作业船上收回来的鱼就放在这里面,加满冰块就是一个“大冰箱”。在甲板上还有堆积到1米多高的塑料筐,“这也是装鱼的,一个塑料筐可以装40斤鱼。”王船长边走边介绍,船上装鱼的器具还真不少:塑料筐就像我们家里常用的“收纳箱”,便于不同鱼类的规整存放。甲板的一侧还摆放着几十只1米多高的蓝色大桶,这是用来装螃蟹的。

装冰。

  在船舱的两侧还有两排窄窄的“蓄水池”,它是用绳子将塑料鱼袋子绑在长窄的铁架子上,就形成了“蓄水池”,里面装满水,还漂浮着一些塑料筐。“这是存放活海鲜的,活鱼、活虾、活螃蟹、活八带等都放在这里,水池里的小筐是装螃蟹的,笼子是装八带、活鱼和活虾的。”看来比较有攻击性的螃蟹是住单间的,以免影响其它海鲜的存活。

  王船长的船在收鱼船中不算大的,算是中等的型号的,这样的一条船最多可运回15万斤海鲜。

  “来看看我们住的地方吧,”王船长带着记者走进了空间并不大的船舱,过道的两排是几个隔断,隔断里仅放得下一张1米多的小床,这就是船员们的宿舍,空间大小和床的排列有点类似于大学宿舍。记者看到有些船员还很细心地为自己准备了小风扇,夹在床头上。整个船舱因为空间不大,略有些闷热。“到大洋上就好了,船舱就凉爽多了。”

  穿过船员宿舍过道就来到了厨房,船舱厨房仅够有转身的空间,三个灶台上蒸锅、炒锅等灶具还都挺齐全。“闲了4个月我们都等不及要出海了,收上来第一批螃蟹,我们立马蒸上,尝一下第一批蟹子的鲜亮味道。”王船长兴奋地说。

收鱼船上装活海鲜的鱼袋子。

  记者在采访时正值中午,王茂见船上的4个船员正围坐在甲板上吃饭,一大盆白菜猪肉炖粉条热气腾腾,散发着撩人的烟火气。船员们一人手拿一个王哥庄大馒头,吃得津津有味。见到记者还热情地招呼“一块来吃点吧。”甲板上笑声不断,在初秋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升起希翼的船帆,乘风破浪去迎接那一年中“鱼满舱”的好彩头。

收鱼船上装螃蟹的桶。

  收鱼船一般要在海上呆个两三天,赶上海上作业船收成好的话也可能一天就能回。鱼多,装上就走,海上呆的时间就短。鱼少,得等着多收几家作业船上的鱼,费时就多一些。

  半船风雨半船鱼

  惊险故事说不完

  跟着王茂见船长参观完船舱一层后,记者爬上窄窄的楼梯来到了船长室,驾驶舱里一面操作台上“机关重重”,有避碰仪、雷达、罗盘等,还有两台对讲机,以及GPS和北斗导航系统。海上手机信号不好,为了保证跟海上作业船的及时沟通,船员们一般轮班倒,船长驾驶室里需要一刻不离地盯守的。

收鱼船驾驶室操作台。

  “我们去远海还是有一定危险的。”王船长告诉记者,青岛的主航道上每天都有大量货轮进出,这些货轮的吨位一般都是几万吨甚至几十万吨,速度往往在10节以上,如果有渔船不小心驶入这些商船航道,紧急制停都来不及,很可能船毁人亡。

  老话说“讨海跑马三分命”,历代海上渔民的危险和艰辛可想而知。随着现代化铁皮船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木船,船上的驾驶设备也随着时代在更迭。海上台风已不是渔船出海最大的威胁了,先进的气象监测一般都能预测得到这些台风,以便渔船及时躲避开。随着渔业的发展,渔船的增多,海上活动的频繁,规避船之间的碰撞是收鱼船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和王茂见一样有着30多年出海经历的船长孙可芳是即墨丰城人,地道渔民出身的他10年前变卖了自己在即墨海域120马力的铁皮船,来到沙子口的收鱼船上做了船长。

  “要说起海上的风险,那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30多年的大风大浪,两位船长经历得多了,千难万险趟过来,反倒只能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

孙可芳在码头交易现场。

  孙可芳船长回忆了一次比较危险的意外经历。有一年收完鲅鱼后,孙可芳准备出发,不想海上漂荡的破渔网缠住了螺旋桨,让发动机熄火了。作业船就在附近,已经下网了,收鱼船要赶紧离开,不能阻碍作业船下网,要是缠上网,鲅鱼肯定收不成了。作业船附近,收鱼船来回穿梭,停留得时间越久,安全隐患越多。但是一旦缠上渔网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线线缠绕那就是死结,渔网网线又非常结实,船员们只能借助船上的灯光,忙活了两个小时,使用自制的钩镰刀,切割下了缠在螺旋桨上的渔网,才得以安全离开。

  “斜阳收尽暮烟青,嫋嫋渔歌起远汀。”渔民们每每满身风雨海上归来,也许只有经历了这大风大浪,才能深深地体会鱼满舱、抵达渔港时的那份丰收的喜悦甘饴。

要把兄弟拧成绳

  带头大哥不好当

  作为船长,那就是这个船的“带头大哥”。

  每艘收鱼船上需要配六七名船员,除了船长就是几个船伙计。每年海捕季快到的时候,孙可芳船长都要去附近的劳务市场上去招聘船员。“今年跟着我出海的伙计,有辽宁的、安徽的、江苏的…我带过的船员来自五湖四海,哪儿人都有。”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口音,不同观念,聚在这小小的渔船上,人心齐不齐关系到能不能干好活。船上的活时间紧,人心拧成一股绳,才能争分夺秒地把鱼运回来。

孙可芳的渔船满载而归。

  江湖儿女的队伍是否好带呢?“什么事都商量着来吧,”孙可芳船长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态度好,“和老一辈的带队伍方式不同了,你不能觉得人家是船伙计、干活的,就吆喝人家。”一有闲下来的时候,孙可芳船长就和船员们坐在一块,叨叨嗑,给伙计们讲讲老板的成本价。“雇一个船伙计一个月工资1万5千元到2万,各种开支算下来,海上收成不好的时候老板也要赔钱。大家都不容易,相互体谅吧。”干了30多年的船长,孙可芳带队伍擅长“攻心为上”。

  与孙可芳不同,王茂见平时话并不多。记者在码头上见到王茂见船长时,他一直像一个陀螺围在船旁边忙活,帮着伙计们拉锚,运冰车来了以后,询问一下这一车冰的重量。船伙计们围在餐桌上开始吃饭了,他还在检查出海前的各种装备,伙计们招呼他吃饭,他一边应承着“你们先吃,你们先吃”,然后再去忙别的了,妥妥的一个“大家长”。王茂见是日照人,更能体谅五湖四海的船伙计们在异地讨生活的不易。

收鱼船上装鱼的“冰箱”。

  “老板把船交给你带,你要对得起老板的信任,带着伙计们拉回好的收成回来。”王茂见说,干这一行有感情了,这辈子他就在这片海上打拼了。

  小小的渔船也是个“江湖之地”,带头大哥要讲义气有人情味,才能带好这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们。

海上交易靠现金

  行走江湖靠人品

  渔船出了港,海上的江湖路就启程了。海上的江湖有什么门道呢?

  “出海收鱼‘关系’是最重要的,你要是没有关系,你连出海也不要出。”王茂见说,茫茫大海上地域是无限宽广,但是圈子却是小圈子。

  “我出海前会联系好几个作业船,我一直都会跟进船上海捕的进度。船上捕的鱼都有什么,收了多少,对方都会提前通气给我。”凭着海上闯荡的30多年,王船长在这片海域上的人脉就是他的资本。熟悉的作业船会把好的鱼、大的鱼留给他。“手机在很多地方没信号,海上交易只见现金,我这次出海带了40万现金,如果收到大鱼多的话,一趟最多能赚8-10万元。”

王茂见在指挥渔船准备工作。

  “有关系是最紧要的,没关系你就赚不到钱,我们管‘赚不到钱’叫‘收不到鱼’。”孙可芳说,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运鱼船只的逐渐增多,都让这个行业的竞争显得有点紧张。

  关系如此重要,是不是只有工作几十年的老船长才能握住这样的人脉呢?

  “处关系最重要的是看人品。”孙可芳船长说,“比如说一个作业船,旁边只有你一个收鱼船,你看人家卖不出去了,但是你也不能坐地起价,去压人家的价格,讲好多少就是多少。”老实诚信走天下,海上也逃不开这个理儿。”

  “我看好了的鱼,还没谈好价格,作业船也会给我先装船。”孙可芳说,先装货后给钱,是对方对你极大的认可和信任,带的钱不够也可以赊着,回岸上取了第二趟回来的时候再给对方补上。“老孙没问题。”这是作业船的人经常对孙可芳说的一句话,足以见他的“江湖地位”。

  行走江湖,倚剑走天涯。船长们手中的剑就是“人品”。如果说能力决定你走得有多快,而人品决定了你走得有多远。

追着作业船只跑

  收鱼卖鱼道道多

  9月2日凌晨5点,孙可芳船长的捕鱼船上岸了。经过开海头一天的捕捞,他带领着2条捕鱼船用拖网捕回来2万斤鲅鱼,1万斤刀鱼和两三千斤鲳鱼。一到码头上就迎来了众多商贩抢购,一箱箱的鱼被运上码头。讨价声此起彼伏,围绕在渔船旁好不热闹。

孙可芳的渔船在码头卸货。

  “先出一段时间的海捕船,再出收鱼船。刚开捕,近海的鱼还能多一些,能捕到不错的大鱼,等近海捕得差不多了,过几天再去远洋海捕作业船上收鱼。”孙可芳船长手里一直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收货出货的价格。多年的出海经验,孙船长心里有一个精打细算的“算盘”。他将鱼先卖给码头收鱼的,到了晚上如果卖不完再卖给冷库,环环相扣保证船上的鱼都能卖个好价钱。

  鲅鱼属于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每年4月份它一路向北洄游,到海水温度适宜生长的黄海和渤海湾内捕食,由于水温等环境的不同,这些鲅鱼鱼群也从南方鲅鱼“变成”了青岛本地鲅鱼。春天作业船一般是在4月初在济州岛外面海域打七八斤左右的大鲅鱼,之后逐渐洄游的鲅鱼到了黄海中部,作业船再到朝连岛海域继续打鲅鱼,最后要到石岛附近的成山头海域捕捞鲅鱼。秋天的汛期中,捕捞鲅鱼的路线正好倒过来,作业船有一波会在长岛湾海域,捕捞从渤海湾洄游出来的鲅鱼,然后再到石岛湾渔场,之后南下到了日照与连云港外面的海州湾渔场,最后鲅鱼就要到黄海中部去越冬了,秋天的汛期也就结束了。

  每年作业船都是追着鱼群跑,收鱼船又是追着作业船跑。到哪里能找到捕到鱼、价格又合适的作业船,孙可芳早已烂熟于心。“看到我的船回来,码头上的人都会喊:拉鲅鱼的船回来了。”大家都知道,不管海上什么情况,老孙这里从来没有失手过。

  海上收鱼三十年

  半数同行难赚钱

  9月1日开海,还有整一个月就是中秋了,渔民们能休息吗?

  “我带的船近八年来中秋都是放假,但是沙子口渔港上有一半渔船中秋是不放假。”船长孙可芳今年60多岁了,过了花甲之年,让孙船长对世事多了些宽容和随遇而安。“让大家都歇歇,回家过个节。以前休渔期短,渔民们都要赶时间捕更多的鱼,先到先得嘛,现在休渔期多了一个月,大家也能稍微喘口气。”

  “收鱼船不好干。”这是记者在码头上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今年春天受到疫情影响,沙子口码头上60多条收鱼船只动了15条,其余45条收鱼船都没有动。开动船只出海,一天就是一天的费用,油钱、人工钱都是成本。“收鱼如果收成不好,出海一趟是赔钱的,那还不如不动。”这是收鱼船老板们普遍的共识。

  “你看这码头上的收鱼船,赚钱的占一半,再有20%多基本持平,再有20%多是赔钱的。干的不好老板把船长辞退了,是常有的事。”孙船长指着码头上的船只暗自感叹,“秋天开捕了,大家都出海了,总不能一年不出趟海吧。赚不赚钱就看个人造化了。”

  孙可芳说,以前远洋海捕船上没有冰块、加氧这些装备,他们捕上鱼来要赶紧卖给收鱼船,以保证在交易过程中鱼的新鲜度。现在的远洋海捕船上的装备越来越先进,冰块、加氧这些装备也很齐全,作业船并不急于把海捕鱼出手。而且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很多水产交易环节直接对接远洋海捕船,省去了收鱼船的中间交易环节,也让收鱼船面临诸多生存压力。

  展望

  谁才能抓住通往下一个时代的船票?

  青岛渔业历史专家、渔岛记忆博物馆名誉馆长李知林介绍说,以往传统的海上渔业业态只有捕鱼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远洋捕鱼业的发展,有一部分渔民看到了商机,抓住了机遇,转行成海上交易运输的中间环节,才出现了海上收鱼船,至今已有30年多的历史了。在这个产业链条里,近海捕鱼船只捕鱼不收鱼,收鱼船只收鱼不捕鱼,大家分工非常明确。收鱼相对于近海捕鱼,工作强度小,赚得又多,一度是渔民们转型的先锋案例。

  收鱼船随着收鱼重量的逐渐增加,它的“体格”也在慢慢变大,一般要比近海捕鱼船大很多。收鱼船上的装备也在慢慢完善,从最开始的只管运输鱼,逐渐完善了在船上就可以做到水产初加工等功能。

  然而没有一个行业是长盛不衰的。时代更迭,日新月异,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信息社会的高度交流,技术竞争的外围包抄,没有革新就没有生存空间。在这片海洋“江湖”上,谁能立于潮头?唯有抓住机会顺应潮流,才能抓住通往下一个时代的船票。




相关链接:

>>讨海记③|交易靠现金 收鱼靠关系 60条海上收鱼船仅半数赢利

>>讨海记②|码头收鱼17年 能“听”出冻鱼含冰量

>>讨海记①|南姜码头的川籍渔民:出海靠天吃饭 转行苦于“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