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西王村人人当股东 花式大馒头“蒸出” 花样生活

2020-11-07 09:01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48353) 扫描到手机

 特色网红花馒头正在制作中。 

                                                                                                                                                                   

“岛里”,是民间称谓,指即墨王村、田横、丰城一带,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青岛人熟知的王村大集就坐落于此。据记载,清朝中期至民国期间,王村大集还曾发行过“王村岛里”市场通币,海阳、莱阳、平度、胶州等地商贾和民众都慕名前来,兴旺程度可见一斑。

位于即墨城区东北方向约45公里处的田横镇西王村,曾经依托王村大集,依赖门头房出租收入,但也因为资源匮乏,乡村产业发展长期停滞。

而今,在这片有着悠久商贸基因的土地上,正孕育出新的创业力量,村民们的小康生活,丰富又出彩。通过成立合作社,村民人人入股变身“股东”,制作的面塑花馒头成了朋友圈“网红”,一个能卖到五六百元,订单不断。不仅如此,年轻人纷纷开网店、做直播。短短两年,就有年轻村民的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

西王村是如何把传统作物做成了“特色产业”,发动村民们创业电商的背后,又对村庄起到了怎样的“反哺效应”?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村庄走访,一条乡村小康生活的“西王村思路”逐渐清晰。

>>>创业

馒头开辟乡村产业“新赛道”

11月2日上午,记者从青岛市区出发,驾车沿滨海公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两小时后,一座写有“王村大集”红色大字的石雕牌楼出现,导航提示已经到达目的地西王村。虽然当天并非王村大集的“正日子”,但靠近门楼的大集入口处依旧聚集了不少商贩,各类水产、蔬菜、瓜果、干货等品类丰富,前来逛市场的人也络绎不绝。牌楼下,一条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向南延伸,路东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门头房,小超市、养生馆、餐厅等一应俱全。

“每逢农历三、八是王村大集的交易日,这些年大集人气不减,平常来摆摊卖货的商贩不断,已经成了周边村民和上班族的日常农贸市场了。”56岁的西王村党支部书记吴显竹告诉记者,沾了王村大集的光,村里这些年靠着门头房出租,有不错的收入,“近几年每年村集体收入都在一百二三十万,在全镇来说也是名列前茅。”

看似“躺赚”的背后,也暴露出西王村的尴尬。“乡村振兴看产业,这方面我们村一直是弱项。”吴显竹说,虽然村两委通过了“村庄重点固定资产只租不售”的决策,保证租金相对稳定,但是收入结构单一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因村庄缺少特色产业项目,村民参与度不高、凝聚力不强等逐渐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突出难题。

发展新的乡村产业项目,实现村民增收,对于西王村来说并不容易。“我们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三分,全镇倒数第一。”吴显竹说,当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传统作物,村民如果靠种地,一年下来可能自己家吃都不够,更不要说赚钱了,所以多年来当地村民多选择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西王村不靠山、不临海,发展乡村旅游体验等项目也没有优势。

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吴显竹在多次跟村两委成员开会讨论、并征询村民意见后,将目光投向了馒头产业。“我们当地各家用自产石磨面粉做的馒头口感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面塑的传统,也不乏一些手艺好的巧妇。”吴显竹觉得,只要肯在花样上琢磨创新,凭借优质的食材,普通的馒头也能开辟一条不普通的农副产品新“赛道”。

说干就干。2018年7月,由村庄党支部牵头,注册成立了屾海群赢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整合村里的150亩土地作为原料种植基地。2019年,投资150余万元建设岛里特色馒头加工厂,并于当年8月份投产。

与普通农业合作社不同的是,西王村以“党支部+合作社+产业”为发展模式,坚持支部领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全民共享,村庄全体村民每人一股,合作社盈利后每位村民都可分红,村民也可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增加股份。目前,村庄入社农户100%,人均年可分红1000余元。此外,借助合作社,西王村老百姓又多了一条增收路,除一些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人外,农闲时村民可到馒头厂打工。分为临时工和长期工,每个月算下来,能有3000元到4000元的收入。

>>>特色

网红花馒头一个五六百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村西北的馒头加工厂,一进门厅便有一股浓浓的麦香扑面而来。在陈放组装车间,除了微微泛着小麦色的传统“小鱼花”馒头,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各种五颜六色、造型精美的“花馒头”了。红得透亮的面鱼、活灵活现的小老虎、惟妙惟肖的金元宝、鲜美松软的寿桃、娇艳欲滴的紫玫瑰花……摊晾在货架上,让人目不暇接。

“做馒头的面粉是用村里统一种植管理的单一品种小麦生产的石磨面粉,和面时用来上色的染料全部是纯天然的,红色的花瓣用的是红曲米汁,紫色的玫瑰花用的是紫薯粉,绿色的叶片用的是菠菜汁,黄色的元宝是加了南瓜汁。”村民孙向明是车间生产负责人,对于馒头的质量和口感,他自信满满。“面团的重量、醒发的时间、车间的温度等都经过严格的控制。原料与成品严格分离,工人进出不仅要更换专门的服装,还要经过风淋消毒才能进入车间。”孙向明说,馒头厂是全体村民的产业,也是每个人的事业,因此大家都格外珍惜,也特别有干劲。

组装台旁,村民正在制作一个用于商家开业庆典的“升级版”花馒头。记者看到,跟生日蛋糕造型相似,这款花馒头由上下两层花瓣状圆形馒头作为底胚,然后通过牙签固定,将元宝、葫芦、福袋等造型馒头作为装饰,绕着底胚四周层层加装。

“这是高端定制的品类,老人过寿、新人喜宴、商家开业、孩子百岁等场合用来庆祝,这种花馒头只添加牛奶、鸡蛋和果蔬,既好看又好吃。”吴显竹说,因为美观有新意,已经成为馒头厂目前的主打产品之一,通过朋友圈等线上渠道传播后,还成了“网红”,订单不断,“价格根据重量而定,小的二三百元,大的可以卖到五六百块。”而通过冷链物流,他们的花馒头也逐渐走出青岛,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有北京、深圳、广州的订单,还有日本的客户专门托国内的亲友帮忙带过去”。

花馒头产业蒸蒸日上,不仅让西王村的产业有了“特色”,也让村民们有了归属感。吴显竹说,通过全体村民每人一股这种方式,合作社成了村民们的一份事业和精神寄托。

五颜六色的花馒头,用料纯天然。

 吴显竹准备去送货。                                                                                                                                                                    

大集上不少市民来购买西王村的自产馒头。

根据村民年龄、职业等特点,村“两委”还建立了7个微信群,及时公布村务政务、解读惠民惠农政策等。只要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小到福利发放、大到村庄发展大计,除了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外,还通过微信群及时倾听全体村民的意见和呼声。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遇到事情,大家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福利

免费大桶水,过节有礼品

行走在西王村,一条条硬化路宽敞整洁,在大集主干道摆摊的商贩秩序井然,路面上几乎没有垃圾。临街的村民住房墙壁上,水墨色调的一幅幅集市百态装饰壁画,古朴之中韵味十足,暮色降临后,与街道两旁的中国结亮化灯饰,相映成趣。

“村里现在环境好、产业兴,生活幸福指数高高的。”孙向明告诉记者,除了村民每人每月有4桶免费大桶水外,村庄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为村民发放福利,每季度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米、面、油、鸡蛋及日用品。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这些福利让村民在分享村庄发展红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精神层面的尊重与关怀。

“从我们村的经验来说,小康生活不光要物质丰富,还得让村民们有精神追求、事业动力,这样日子才能过得精彩、出彩。”吴显竹说,下一步,西王村党支部将以“党建引领产业兴、社会治理树新风”为品牌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支部领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做大做强馒头合作社和电商合作社,并研究成立“休闲旅游”合作社,全力促进集体、群众双增收。

■创业故事 98年小伙回村“触电” 两年成“电商大佬”

年轻一代是村庄的未来,也是带动乡村小康持续繁荣的主力军。在农村普遍“空心化”的当下,如何让“外流”的年轻村民,与村庄发展实现互动,西王村的答案是创业。

2017年,根据青岛市农村电商“515+X工程”,田横镇逐步实施培育农村电商工作,并牵头对接供应链资源,吴显竹看到了机会。“村里有不少全职在家带娃的妇女,她们有就业意愿,电商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场所要求,也比较适合,唯一要解决的就是业务方面要进行培训。”为此,村里帮忙联系协调有电商从业经验的专家进村开设培训班,2018年起,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接收村民免费培训。

“报名的人不少,大部分是年轻人,而且其中还有在外打工、生活的,听说这个消息后主动回村报名参加培训学习。”吴显竹说,报名情况超出了他的预料,而接下来的发展,则让他更为惊喜,“两年多时间,我们已经成功孵化了12家网上店铺,这些店主都是我们的村民,并且经营良好”。

李长斌就是吴显竹所说的村民电商中的一员。1998年出生的他,2015年中专毕业后,跟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干过施工员,还做过房屋中介。”虽然此前从未接触过电商,但是当听说村里办起了电商培训班的消息后,刚满20岁的李长斌心中燃起了创业的火花。

“村里给免费培训,镇上帮忙对接产品,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机会。”李长斌告诉记者,2018年10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随着对店铺后台管理及日常运营业务知识的不断掌握,他尝试注册开通了网店,边学习边实践。

“发展农村电商,必须先把店铺培育起来。”当时担任田横镇电商中心主任,如今调至即墨区鳌山湾未来城管委会工作的吴春泉告诉记者,考虑到市场需求和电商营销特点,供给这些创业初期店铺的主营产品,以正规供应渠道的日化用品为主。

有了村镇对农村电商从培训到供货的一条龙扶持,凭着王村大集周边历史悠久的商贸底蕴,以及年轻人学习能力强、互联网意识高的优势,李长斌的店铺开得顺风顺水。经营两年多已经晋升皇冠店,网上销售平台也不断开拓,从零售到批发都有涉及,规模也越做越大,“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团队,一共七个人,在即墨和李村分别有货仓,日销售额稳定在21万~26万元,去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通过参加村里的电商培训,今年32岁、曾经是全职妈妈的吴佳佳也拥有了自己的皇冠店铺。去年6月,她开始跨平台、品类拓展业务领域,并且尝试直播带货,“直播主要是做服装,现在每天都有一二百件的销量”。

在西王村,跟李长斌和吴佳佳一样通过电商创业的村民大有人在。如今,这些村里创业扶持的受益者们也正在成为促进村庄后续发展的推动者。“村里在搞花馒头产业,电商直播是很好的销售形式,如果村里需要我一定会积极支持。”吴佳佳说。而这,跟吴显竹的想法不谋而合。

“村里成立了电商合作社,下一步将依托现有的电商资源推广花馒头,争取通过线上渠道把传统特色产业做得更好,让村民通过获得感不断提升幸福感。”吴显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