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小康特刊丨省时省力又省钱 “良医”来到咱身边!青岛医疗保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2022-01-07 14:49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36521) 扫描到手机

2020年初,佟艳枝享受到“心脏支架降价”红利,术后身体情况迅速好转。

2021年7月份起,在崂山区北宅卫生院,市民购买部分药品不需要再去大医院。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鑫鑫 通讯员 陈方超

“病有良医”并非空喊口号,要落到实处、落到百姓的心里。青岛的医疗保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上,青岛更是下足了功夫。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推行城区新门诊保障试点、大病报销比例逐年提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让百姓的问诊之路不再“费时费钱”,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病有良医”。

>>>享受政策红利

心梗安装支架只花100多元

提起心脏支架,百姓的第一印象除了“救命”就是“贵”,曾经价格动辄上万元,高昂的费用令许多患者望而生畏。而从2021年1月1日开始,国家组织冠状动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在全国落地,临床用量大、价格高的心脏支架,成为首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耗材品种,价格从均价1万多元下降至600元左右,降幅超九成,让老百姓享受到巨大的实惠。56岁的佟艳枝,是2021年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第一例享受政策红利的患者。

佟艳枝老家在辽宁,2020年她和老伴、儿子一起来青打工。今年1月3日,她在工作时突发胸部剧烈疼痛,由120急救车送至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急诊科。心电图显示佟艳枝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心内科医生会诊后由急诊科转到心内科,迅速启动胸痛中心送往介入诊疗室,心内科孙军昌主任带领介入团队紧急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手术。

冠脉造影显示,佟艳枝右侧冠脉巨大血栓伴重度狭窄,病情非常危急。“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这样的形容再合适不过。孙军昌团队展开了和时间赛跑的生死营救,在争分夺秒的努力下,最终在90分钟内为佟艳枝实施支架植入术。

术后第二天,佟艳枝就可以坐立进食,身体恢复得很不错。除了医生精湛的技术令她满意外,还有一个好消息令她欣喜不已——心脏支架降价了。“我真是太幸运了,好政策让我们普通老百姓省了一大笔钱,感谢国家!”佟艳枝开心地说,“我现在逢人就说‘新年新福利,让我焕新生’”。

佟艳枝的儿子告诉记者,当他母亲被推进介入诊疗室,被告知要安装心脏支架时,他和父亲都犯了难,“我们以为安装心脏支架要花很多钱,家里根本拿不出来,于是准备打电话东拼西凑,没想到一筹莫展之际迎来了好消息。”出院时,佟艳枝的心脏支架仅仅自费100多元。“本以为好几万的支架,最后‘白菜价’解决了,我母亲的病也治好了,我们一家人实在是太开心了!”佟艳枝的儿子激动地说。

心脏支架又称冠状动脉支架,是心脏介入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具有疏通动脉血管的作用,是最有效减少患者死亡的一个手段。心脏支架主要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或钴铬合金,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制历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从2009年到2019年,我国冠心病手术量从每年23万例发展到每年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10%~20%。以每台手术支架使用量约1.5枚计算,我国一年要用掉150万个心脏支架。

“价格一下降了九成,可以救很多人的命。”佟艳枝的主治医生孙军昌感慨道:“以前一枚心脏支架的费用是1万元左右,最早可能要2万多元。通过国家集采以后,降价到500多元到700元,这次我们为佟艳枝选用的心脏支架590元,报销比例70%,最终患者只花了100多元,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造福广大患者的好事。”

>>>壮大基层医疗

3小时“透析路程”变10分钟

“再也不用来回折腾了,在家门口治疗的感觉真好!”市民封志胜笑得合不拢嘴。

封志胜家住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他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十几年前开始透析治疗。因为当地卫生院没有配备透析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封志胜以前每周3次的透析都要到区人民医院进行。“我不会开车,子女都要工作,每次坐公交车,一个来回至少3小时!”积年累月的舟车劳顿,让原本身体不好的封志胜一直盼望着身边的卫生院能有所改善,能满足像他这样的患者就近得到诊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和网底,承担着百姓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0036个,仅占全国1022922个医疗卫生机构的9.5%,而封大爷的苦恼正是源于基层欠缺优质医疗资源。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改处处长李传荣告诉记者,青岛近70%三级医院集中在城区,人口分布密度与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改善这一现象,2016年青岛出台文件,鼓励各区(市)以县级医院为枢纽,上接三级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通过打造县域健康服务共同体,逐步构建三级联动共享的县级医疗服务体系。

以封志胜所在的西海岸新区泊里中心卫生院为例,2020年以来,区人民医院与该卫生院在内的9家卫生院组成县域健康服务共同体,人民医院设立药品耗材、财务医保、医疗质量、信息数据等统管部门,对人、财、物、药品目录、采购等实行统一管理。

“我们选派了41名业务骨干专家长期参与基层医疗机构日常诊疗工作,选派32名学科带头人、重点临床科室科主任下沉到基层,让百姓不出乡镇就能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就医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许学兵介绍,今年1月份,在区人民医院的“结对帮扶”下,泊里中心卫生院新建的血液透析室投入使用,区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刘永芹成为这里的常驻大夫。

刘永芹介绍,泊里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设施和医护资源,完全符合青岛市区质控中心标准,周边3个乡镇20余万名居民可以就近诊疗。封志胜高兴地告诉记者:“终于不用坐公交车到区里做透析了,现在从家到卫生院只需10分钟,在家门口治疗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截至2020年底,青岛已建成18个县域健康服务共同体,126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600余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其中,围绕医学影像、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病理诊断等方面建成60处集中服务中心。2020年,青岛城区医院住院人数较2018年同比下降5%,村镇就诊率达65%。

>>>新门诊保障试点

买药更方便,报销逐档递增

今年7月份以前,市民王玉华每次为母亲买药,要到15公里以外的医院,如今步行1.5公里就能办到。

王玉华家住崂山区周戈庄,家中60多岁的母亲患有哮喘、类风湿、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病,需要长期服药,村卫生院药品有限,王玉华和妹妹只能轮流到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开药,“坐公交车就要一个多小时,加上挂号、排队、取药,每次都得耗费大半天时间。”

“由于基层医院仅限在目录内开药,导致不少患者买不到合适的药,反而要回到大医院看病,增加了城区医院就诊压力。”崂山区北宅卫生院医保办主任安玉霞道出其中的原委。

今年4月,青岛正式启动新门诊保障试点工作,分别从崂山区、城阳区和西海岸新区筛选两个基层卫生机构作为试点单位,扩大村镇药品、诊疗、报销范围,从根源解决居民买药难、医保额度不够等问题。“以往卫生院的西药和中成药只有363种,像来氟米特等这类药品只有一两个品种,试点工作实施以后,卫生院西药和中成药目录增加27个,居民买药再也不用跑到上级医院了。”安玉霞介绍说。

新门诊保障试点工作以后,新增设彩超、X线数字化摄影(CR)等诊疗报销,报销比例在范围内根据费用逐档递增,像市民徐先生平时用药较多,试点后直接进入二档,使用基本药物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