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访|全程身穿防护服,时常用手清垃圾……记者跟访疫情后防线上的垃圾车司机→

2022-11-08 22:1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34847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与垃圾“零距离”接触;闻着直上头的气味、全程身穿防护服;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守卫着最后的防线。市区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每天都会不停地转运到位于环湾路上的固体废弃物中转站,由他们送往垃圾焚烧厂处理。除了散发着臭味,含有130多种恶臭成份,渗沥液的污染物浓度是普通污水处理厂的一百倍,处理过程相当于污水处理厂加上海水淡化。他们一天的工作都是怎样的,工作过程中又面临哪些风险?11月8日,记者就身穿防护服,全程跟随司机以及处理渗沥液的员工,一起探访他们的日常工作。

记者随车探访特殊时期的垃圾车驾驶员

记者进车间体验,气味直接“辣眼睛”

他们是为数不多的,一年365天没有休息,全天24小时营业的单位。11月8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李沧区滨海路上的青岛固体废弃物有限公司。这里承担着市内三区以及崂山区生活垃圾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的转运工作。

刚走进厂区,并没有什么特别,一辆辆从市区开来的垃圾运输车进入厂区。但是,走进车间里后,就能闻到非常明显的臭味。垃圾转运车辆的司机张盛说,这些都是垃圾堆在一起产生的气味,含有130多种恶臭成份,所以闻起来比较臭气。刚来的时候,他们也不适应,闻着味道犯恶心。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后,已经“闻不出来了”。

从市区转运过来的垃圾,会在一楼卸到一个密闭的大罐子里。负责转运的车辆,停在负二层进行接收。垃圾倾倒的过程中,会有不少液体流出来。张盛说,它们专业的称呼为“渗沥液”。虽然他们都戴着手套、穿着胶鞋,身上的衣服还是难免会碰到。

驾驶车辆准备出发

记者在车间待了几分钟,即便戴着口罩,依然能明显地感受到臭味,甚至有些“辣的眼睛疼”。张盛说,相比于这些,还有越来越大的转运压力。最近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量增大了。但是,每天转运过来的垃圾要做到日产日清,而且要24小时营业。每个大罐车转运的量是固定的,他们就需要加大转运的频次。

行走在路上的“大白”,经常手动清理残留垃圾

“我们相当于疫情防控的后防线”,青岛固废有限公司垃圾中转站的支部书记张薇说,他们不仅需要转运市区的生活垃圾,还有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的生活垃圾。在整个转运过程中,有时候跟垃圾都是“零距离”接触,也面临着一些风险。

正在将垃圾装罐

如何做好疫情防控的后防线?张薇说,首先对于所有工作人员以及驾驶员都要求按时做核酸检测。另外,在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穿上防护服。

今年40岁的驾驶员张盛说,现在冬天还好点,夏天最难熬。防护服本身就不透风,上车没多久浑身就全湿透。如果高速通行的话还好,如果走普通的道路,遇上堵车来回一趟要四五个小时,那是最难熬的时候。

11月8日上午10时许,来自市区的转运车辆源源不断来到中转站。驾驶员张盛将车辆停放在卸货口处,等待大罐子装满。张盛介绍说,这一车现在能装13吨,相当于一个小区一天的垃圾产生量。装车完毕以后,记者也穿好了防护服跟随他一起前往垃圾焚烧厂。

由于当天有大雾,出行的时候提示市内高速已经暂停通车。“最怕雨雪天气还有大雾天气,”张盛说,原本只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一旦遇上高速封闭,单程最少也要两个小时,如果堵车严重,有可能三个小时。作为白班的司机分两个班次,一班是从早晨7点到下午3点,另外一班是从上午11点到下午7点。如果遇到堵车,也必须完成当天的工作量,加班加点也成了家常便饭。

清理残余垃圾

在环湾路上行驶了40分钟左右,幸好同事提醒,高速路口已经开通。张盛立即变道,通过青兰高速往城阳方向。张盛说,他们行驶的路途都是市区道路,作为垃圾转运车更要干净,车体上不能有垃圾。如果掉落到地面上,就形成了二次污染。所以,在出车以前,有些残留的垃圾都需要手动清理。臭味是一方面,垃圾里也会有各种细菌,如果不做好防护,也会有各种风险。

上午11时30分许,终于到达了垃圾焚烧厂。转运车辆排队将垃圾倾倒进焚烧厂垃圾仓里,里面堆放着大量垃圾。倾倒完成以后,张盛还要用工具将残余垃圾清理完。等到开车回到中转站的时候,已经是接近下午1点钟。张盛说,单位的食堂是11点到12点左右有午饭。但是司机回来的时间不确定,赶不上饭点是常态。由于还要赶下一趟转运,他们经常简单吃点就再次启程。

夜班最难熬,350余公里、12个小时跑5趟

“你平时可能注意不到,但所有人生活的背后,都有他们24小时忙碌的身影,”张盛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垃圾产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也从一开始的凌晨一两点钟就下班,成为现在的24小时连轴转。因为整个垃圾清理转运的环节,有一个不畅通,就会造成垃圾的堆积。

检查车辆故障

作为转运员,他们最难熬的就是夜班。晚上交通状况好,他们也会增加转运力度。张盛说,值白班一天需要运输三次。值夜班的话,一般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晨7点,要运输5趟。

张盛说,为了安全,他们这些车辆都需要限速60公里每小时。从转运站到垃圾焚烧厂,走高速来回一趟70公里左右。在站点等候垃圾装罐加上开车,一趟来回差不多就2个小时。为了集中注意力,他们都将驾驶室的后方改造了一个小床。在等待装罐的间隙,休息上一会。

“尤其是天快亮的时候,人容易犯困,”张盛说,这个时候驾驶员之间也会互相提醒,提高注意力,在路上开车的时候加倍小心。

今年40岁的张盛,大学刚毕业从事过招商、给商超做代理等各种工作,5年前应聘成为一名垃圾转运员。“当时考虑到离家近,工作也稳定”张盛说,当时刚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也是有一些不适应。尤其是车间里的臭味,经常洗完澡回家还能闻到。但是工作久了以后,也越发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张盛说,每家都产生生活垃圾,一天不处理,生活环境就受不了。作为他们这些垃圾转运员,一年365年是没有节假日休息的,只有轮班休息。但是,正因为他们的工作,才让大家都有了更加干净整洁的环境,这座城市的美好,跟他们的付出息息相关,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事情。

渗沥液处理有多难?浓度是普通污水100倍

渗沥液处理有多难?浓度是普通污水100倍垃圾的转运清理,只是他们工作的一个环节。从垃圾里产生的渗沥液,后续又进行了如何处理。“跟普通的污水相比,渗沥液的污染物浓度要高100倍,”青岛水务固废渗沥液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它们都是垃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之所以臭味比较大,是因为含有浓度较高的氨气、硫化氢、VOC等。

检查处理渗沥液设备(受访者供图)

青岛水务固废渗沥液公司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小涧西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园区内,承担青岛市市南、市北、李沧三个主城区以及崂山区、青西新区、城阳区和高新区部分生活垃圾运至小涧西垃圾处置园区后所产生渗沥液的处理任务。

检查处理渗沥液设备(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介绍说,渗沥液的处理流程更复杂,要求也更高。通俗一点讲,渗沥液的处理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是将垃圾填埋和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进行集中收集,第二步是微生物处理,相当于污水处理厂的过程,第三部分是反渗透膜处理,相当于海水淡化的处理过程。处理完成以后,这些水可以直接排放进入河道里作为景观用水。而在渗沥液收集暂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甲烷,这些气体会被收集起来进行发电。车间里低浓度的氨气、硫化氢、VOC等,则通过负压除臭系统进行清除。

检查处理渗沥液设备(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介绍说,渗沥液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垃圾里渗出的水,臭味很大。虽然操作车间里味道比较小,但是在设备检修的过程中,有时候就需要打开管道。作为一线的值班人员,经常就要在这样的臭气里工作,也是工作最辛苦的人。

人物故事:

环卫夫妻档

目前,中转站实际日转运量3000吨左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功能最齐全的垃圾中转站。主要配置19个卸料泊位,52辆转运车、70个转运容器、4个压实器、3台称重计量设备等。在中转站里,有近百名驾驶员,人歇车不歇,24小时连轴转。

在中转站,有这样一对夫妻档,一名在中控台,另外一名是驾驶员。虽然同在一个单位,却经常见不着面。孙桃镭是中转站中控室操作人员,主要负责调度进站生活垃圾收集车卸料工作。而她负责调度的司机里,有一人就是的她的老公。张杰是中转站运输车队转运车驾驶员,和孙桃镭是同事、也是夫妻。2010年从事转运车驾驶员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

“因为上夜班多,同事都戏称我皮肤比媳妇白,”张杰说,虽然夫妻俩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因为工作原因,两个人见面的时间却很少。孙桃镭负责白班,跟张杰负责的夜班正好时间隔开了。她上班的时候,也正是张杰回家的时间。遇到忙的时候,夫妻俩一天只能在交班时才能见上一面。

尤其是疫情期间,他们中转站还负责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的转运工作,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面对新挑战,张杰也是主动请缨加入到转运医疗机构生活垃圾的工作组。为了方便上夜班,张杰直接把被褥床单、洗漱用具放到了单位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更快的出车转运。

青岛固废有限公司垃圾中转站的支部书记张薇说,目前,中转站运输车近百名驾驶员全员在岗、卸料大厅每天安排20余人保障生产。全部采用“白+黑”“连轴转”“三班倒”的工作模式,筑牢中转站疫情防控屏障,确保生产经营形式平稳,确保岛城生活垃圾转运安全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