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还记幸》中的一处失实

2006-06-08 15:0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珠还记幸》三联书店 2006年4月版

□柳已青

    名家简介:黄裳,原名容鼎昌。1919年生。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上世纪4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结集有《锦帆集》、《关于美国兵》、《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清代版刻一隅》等30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喜欢黄裳书话的读者,大多偏爱《珠还记幸》,这里不仅有书的悲欢离合,也有人的世事沧桑。《珠还记幸》中,可看的是 20世纪学人和作家的手书墨迹,带有他们手的温度,显示出他们的审美趣味,书信历经劫难,弥足珍贵。以数十位师友的手书题赠为缘起,黄裳记下他们的交游,“或述评其生平、创作、研究大端,或品藻其书艺格,类乎师友记风神,而又兼具人物评传”。书中写到的现代名家大多消失在 20世纪的烟云之中,重温他们的手书,氤氲纸上的是他们的风彩和神韵,斯人已逝,墨宝长存。

    在黄裳淡定、通透的文字中,感念他们的人与文,一轮旧时月色,让人感怀。读《珠还记幸》,无法不伤感,毕竟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书法,绘画,笔墨意趣,以及文人气度,学者风骨,动人心魂。他们之后,是电脑书写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文与字属于网络,再加上文脉的中断,传统的迸裂,《珠还记幸》的人与文,应是并不遥远的绝响了。

    郭沫若、朱佩弦、冯至、废名……一篇一篇地看下来。看到《卷》一文时,发现黄裳著文的一失实处。这篇是写冯沅君,谈冯沅君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兼顾陆侃如。文中说“(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就转到济南山东大学任教,直至去世。”笔者正好看完《陆侃如和冯沅君》(许志杰/著,山东画报出版社)一书,事实上,冯沅君和陆侃如到山东大学任教是在 1947年,之前,他们在东北大学任教。陆侃如和冯沅君应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邀请,来到了青岛。山东大学的前身是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暑假后,杨振声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两年后改名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直到 1958年才从青岛迁移到济南。

    《珠还记幸》有一篇《玉君》,记杨振声。文中说:“杨振声后来到青岛大学工作了,他的朋友和亲人也纷纷前去。”并引用鲁迅的信为证。因学生闹学潮,杨振声辞职,随后,沈从文也追随杨离开青岛去了北平。

    《珠还记幸》还有一篇《王剑三》,写王统照。抗战胜利后,王统照从上海返回青岛,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王统照寄给黄裳的信笺和诗,信封上写着“国立山东大学”。黄裳非常喜欢王统照的诗和书法,评价很高。

    上面提及的几位作家和学者,都曾经在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执教,黄裳和他们都有交往,想必对山东大学的情况不会陌生。不知黄裳这句文字怎么出了差错,可能是记忆有错误,也可能是没有查证资料。三联书店于 1985年初版《珠还记幸》, 2006年 4月的是修订本,如果将来再版,这句话有必要改正。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