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200万人口超大城市
7月 4日,《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6年~ 2020年)》对外公布。规划提出,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积极培育烟台的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弥补城市群薄弱环节和塌陷环节,形成 6个等级的城市规模结构。到 2020年,青岛全市总人口将达 1200万。据介绍半岛城市群目前是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发展的双中心,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区域双中心结构将由以龙头城市青岛为核心的单中心结构所取代,而到 2020年,青岛市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77%。
政策利好:户籍政策放宽
9月 1日,青岛市户籍新政出台,新政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进青落户的条件也相应放宽:新政取消了学位和年限限制,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者即可落户;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学历者(含高级技工学历),聘用期满 3年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男年龄 50周岁、女年龄 45周岁以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聘用期或签订劳动合同 3年以上并已履行满 1年,按规定交纳养老保险费满 1年以上的可落户;年龄在 40周岁以下的高级技工或经市政府研究确定的紧缺专业毕业生和具有特殊才能人员,聘用期或签订劳动合同 3年以上并按规定交纳养老保险费 1年以上的,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成年未婚子女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而在七区购买 100平方米以上新房者,未贷款或已还完贷款,也可随房落户。
城市越大 房梦越圆
讲述人:耿小姐,会计,土生土长的青岛市民。
我是上世纪 70年代生人,最早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山东路爸爸的宿舍里。9平方米的平房,三口人挤在一张床上。卫生间和厨房都在公共大院里。当然,这些记忆大多保存在父母口中和老照片中。年幼的我,倒是把更多记忆的空间腾给了与儿时伙伴的快乐游戏。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单位又分房子了,我们家第一次搬进了楼房,还是在山东路, 30多平方米的套房,第一次不用到外面上厕所,在家里也能闻到饭菜的香味,我还拥有了自己的小床,因为搬进了“大”房子,我们家还添了不少家具,包括后来才买的电视机。
上世纪 90年代以后,我长大了,工作了,我们家周围也逐渐变了模样。菜地一点点没有了,楼房一座座起来了,后来还有了图书馆,我们家房子的地段越来越好了,但 30多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已经落伍了。父母为了给我攒嫁妆,也舍不得花钱再换房子,我们就一直在里面住到 2000年。 2000年,我结婚了,从家里搬出来,住到了爱人单位分的房子里。那是套 50多平方米的套房,在洛阳路一带,房子年代比较旧,下雨还漏。
2001年以后,青岛的好房子越来越多。我们后来有了孩子,也想改变一下居住条件。一直在找房子,一直打听更好的房源,到 2004年底,错过了好多机会之后,我们在海信·金色慧谷买了一套房子, 100多平方米,花了五六十万元。房子差不多是在 2006年住进去的。正式搬进新家那一刻,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从 9平方米的小房,到 30多平方米的小套房,到 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再到现在 100多平方米的大套房,这变化让我感慨万千。
当然,我觉得我能住进今天的好房子,也要感谢这个城市的发展。听说青岛未来要变成一个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我现在还不敢想象未来会住到什么样的房子里,不过我相信,明天我家的房子肯定会更好。
恋着青岛恋着大城
讲述人:杨女士, 52岁,退休工人。
我是青岛人,从小就生活在青岛,一直到 16岁离开这里去外地参加工作。之前,一直和父母及兄弟姐妹们拥挤在小鱼山上的一所 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面,那时的日子很清苦,而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一所大房子,可以不用挤在那个小小的屋子里和弟弟妹妹们一起睡觉。
上世纪 70年代初,我离开青岛去外地参加工作,当时我住进集体宿舍的第一感觉就是,我终于有了一张暂时属于自己的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结婚生子。婚房是一间 20平方米的房子,虽然小,但却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我自己的家。儿子的出生与成长,让这间小房子渐渐开始拥挤,于是在上世纪 80年代中期,我们全家搬进了我爱人单位分配的一套二居室里,简简单单的平房,宽敞的院子让生活得以幸福地延续。2000年,儿子离开了这座小县城去北方读大学,而我也提前退休,那年我 45岁。儿子读大二的那年,我爱人也退休了。我向爱人提出,卖掉房子回青岛定居。其实按我的想法,早就想回到青岛,毕竟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那种城市的感觉,那种海风吹拂下宜人的气候,都让我深深留恋。不过老伴也有他的想法,他说服我等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再考虑这个问题 2004年,赶在儿子大学毕业前,我和爱人一起卖掉了老家的房子,重新在小鱼山附近购置了一套房子,之后不久,儿子到青岛找了份工作。我们终于团圆在青岛这个生我养我的城市。
回青后感觉变化还是挺大的,城市中心已经东移。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和弟弟、妹妹一起去中山路逛街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一直认为,青岛是一个宜居的大城市,否则我也不会费那么大的劲回来购置房产。我还有个梦想就是等儿子的工作日渐起色并且结了婚以后,我们再卖掉小鱼山这里的房子,去东部,去城市的中心买一套房子住,圆自己的梦。
三年实现青岛购房梦
讲述人:刘先生,某事业单位员工,2004年从外地来青。
大学毕业后,我曾经在家乡的一个不错的单位找到工作。但我始终觉得,这里并不是自己最好的舞台,在我心目中,青岛是山东最能吸引我的城市。小时候,父母鼓励我学习的办法就是“考上大学带你去青岛玩!”大学期间我也来过几次青岛,我为这里的海滨风光和高楼栉次的城市氛围吸引,从那时起我就坚信,这里有我未来的生活。2004年,我辞职来到青岛,当时收入非常低,我在四川路一个老楼里租了一间房子,和房东讨价还价了一通,最后月租定为 280元。
小房子里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但毕竟是自己的一间房子。我也很注意和房东搞好关系,经常上门问候一下,单位里分了东西,也会给人家送一份去,这样做当然是有回报的。在这个房子里住了 3年,房价纹丝不动。
后来我处了女朋友,人家到我的小窝里来,怎么瞧怎么不方便,后来我们与房东商量了一下,自己出钱把房子简单收拾了一下。卫生间有了,厨房隔出来了,剩了点钱买点家具、收拾一下地面,房子外表不怎么样,里面还真有点家味了。我们邀请房东到家里来做客,他惊讶地直感叹,说我们俩有本事,把房子收拾得这么好。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工夫我们在那套房子里住了 3年,我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里催着我们买房子。本来我们准备购买单位附近的房子,但是周边没有太合适的新房,我们只好奔二手房下手了。今年 7月份,我在伊春路附近看好了一套带 76平方米带阁楼的房子,我和女朋友都看中了,最后与原房主签了合同,我们就成为房子的新主人。
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也由这个城市的客人变成主人,我终于也可以和刚来到青岛的朋友说:“我们青岛……”我们青岛未来肯定会更好,再过十几年,这里将变成一座 1200万人口的大都市,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我是青岛人!”
喜欢这种城市的感觉
讲述人:刘先生,某装饰企业总经理
我和爱人都是齐齐哈尔人。两个人毕业后在北京一起工作了 3年,虽然北京的城市整体发展要比青岛好,但是这个城市居住环境让我有些不适应。之后,刚好有个机会可以来青岛工作,我们便抓住了这次机会,一起来到了青岛。
刚在青岛住,和一帮朋友租了房子。开始时还真有点不习惯,因为青岛比北京潮湿得多,有一次,我们家的冰箱上都长了毛。为此我们又换了一套房子租用,也是合租。不过,这里的环境宜人,生活条件也还不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爱上了这个城市。这里的生活节奏是我喜欢的,晚上很少有加班的,与北京不一样,对于我们曾经北漂的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幸福。青岛的生活成本也相对较低,特别是交通成本,我们在北京时是不大打车的,可到了青岛先是打了一年的车,因为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后来又买了自己的车,几乎就没挤过公交车。
2001年时,我们买了第一套房子,五六十平方米,花了 10多万元。两个人住足够了。房子整体条件不错,新房子,小区环境好,户型和其他的配套都还挺让我们满意的。从那以后,我们公司的事业也有了起色,贷款很快就还上了。我也开始想要再换套大房子,把父母也接过来。
2004年的时候,我在辽阳路附近看中一套房子, 100多平方米,赶紧把它买下来,这时我发现,原先我买的那个小房房价几乎翻了番,我添了不多的钱就把房子搞定了。那时候,我真是很真切地感受到房子升值带来的快感。房子大约是 2006年入住的,这之间,我们又租了一年房子。
不管怎么说,最后我还要说说青岛这个城市的好,环境、气候什么的都挺适合居住的,而且这里的确有一种城市的气质。
言论:大城市梦想
乐意在大城市生活,很在乎一个大城市人的身份,差不多是所有人的喜好。可能一些大城市市民有时也会抱怨城市的拥挤、嘈杂、污染、压力……但当他们向外地人表白自己身份时,却往往不自然地骄傲起来。同样的道理,一个小城市来的,上了年纪的朋友往往会不太习惯大城市里的生活,但当他们离开大城市,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仍会得意地与老乡说我刚从市里回来!”人们对大城市的生活有一种本能的向往,这种向往与环境无关,与习惯无关,这种向往与生俱来是多数人的梦想所在。
大城市梦想何以会在不自觉中占领人们的喜好?因为它是成百上千万人的集体,这个集体可以让它的每一个分子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因为它是现代生活的载体,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聚集于此,这里的生活可以让人们体会到科学与文明的快感。因为这里集中了各种资源,各种人才
我们的青岛正在向理想中的 1200万人口中的超大城市迈进,这个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财富基础正在迅速前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得以整合。我们相信,未来的青岛一定会承载更多人的大城市理想,也必将成为千万人心目中依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