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在史书中的小青岛

2008-07-16 14:3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位于栈桥东南的小青岛,白天绿树白塔,山岩峻秀,晚上则岛影朦胧,夜色瑰丽,是青岛一个优美的旅游景点。但在青岛早期历史发展中,小青岛却以其重要的自然和政治地理位置,在明清政府做军事部署时受到重视,先是划归胶州管辖,后又划归即墨管辖。

    明代实行海禁,小青岛划归胶州管辖是为了有效控制进出胶州湾海舶

    在明代万历《即墨县志》、《崂山志》和《莱州府志》舆图中,不仅是小青岛,就是青岛老市区,都是一片空白之地。不过,编修于清雍正年间的《山东海疆图记》记载“青岛”北为“白马岛”,南为“田横岛”,三岛皆“隶即墨县南海”。这里的“青岛”为田横镇的三平岛。该书又记载“小青岛”在“淮子口对岸”,“隶胶州境”。这里的“小青岛”即为今青岛市区之小青岛。清同治《即墨县志》收录了一份雍正年间的海程,亦记载今小青岛属胶州。淮子口是一著名地名,大致是今团岛至薛家岛轮渡所经一带海域,乃海舶进出胶州湾的孔道。明代实行海禁,小青岛划归胶州管辖是为了有效控制进出胶州湾海舶。小青岛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又属胶州,政府出于“犬牙交错”的统治原则,在小青岛设置军事墩堡,是情理之中的。小青岛于是成为灵山卫反控胶州湾东海岸的一个据点。

    清乾隆初年,小青岛在行政上划入即墨县管辖,但军事上归胶州营管理

    明初至清代康熙年间,即墨属胶州;乾隆初年,即墨脱离胶州管辖,直隶莱州,从此获得了与胶州同等的政治地位。这一变化在青岛地方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位于两县边缘位置但原属胶州的小青岛,这次划归即墨县管辖。虽然小青岛在行政上划入即墨县管辖,但军事上归胶州营管理。

    “小青岛”、“青岛”和“青岛口”在清代前中期地方文献中不断出现。清初至乾隆年间,“青岛”地名所指的地方已悄然变化。清乾隆《即墨县志》所记载的“青岛”,已不是明万历《即墨县志》所指的田横镇的三平岛,而是今天的小青岛。清雍正《山东海疆图记》和乾隆《胶州志》中出现了“青岛口”一词。原先大学路一段为青岛河,青岛河入海之处即为青岛口。关于“小青岛”的记载更多,康熙十二年《胶州志》、雍正《山东海疆图记》、乾隆五年《莱州府志》和乾隆十六年《灵山卫志》都有记述。这里的小青岛,即为今天的小青岛。

    从明初至清雍正年间,政府对于进出胶州湾的商船进行控制,那些“不得进淮子口”的“洋船”,多于“辉村岛”和“青岛”(小青岛)两处停泊。清雍正年间,小青岛可泊船数十艘。道光《胶州志》“海疆道里图”记载当时小青岛“内有居民”。由于小青岛距青岛口不远,它成为青岛口的天然防波堤,加之青岛口有青岛河注入,海水涨潮时,海船可进入青岛河,故青岛口亦成为海船停泊之处。

    青岛早期城市的发展,实缘于小青岛重要的自然和政治地理位置

    清代前期的历史表明,青岛早期城市的发展,实缘于小青岛重要的自然和政治地理位置。其实,在明代,小青岛对于青岛城市的发展同样居功至伟。明代地方文献对小青岛和青岛口记载的缺失,并非这些地区是荒芜人烟之所,而是由这些地区处于边缘地带而造成的。

    明代青岛口地区在浮山所控制之下,来自即墨的民政管理系统并未深入到这一地区,小青岛又属胶州,因此,这一地区就成为即墨和胶州、军事和民政之间的边缘地带。正是这种边缘地带,造成了青岛港口历史上第一次发展的契机。明初至万历,即墨厉行海禁政策,抑制了女姑口和城阳金家口的发展;此时小青岛属胶州,而胶州实行较为自由的贸易,青岛口属即墨边缘地带,成为明初以来即墨最早开埠的港口。青岛天后宫之所以建于成化年间,就是这个原因。同样是由于处于边缘地带,胶州和即墨的地方文献对小青岛都没有记载,青岛早期历史中如此重要的一段就湮没在文字书写的历史间了。

    清咸丰、同治年间,青岛口地位日益隆升,小青岛划归即墨管理,小青岛的地位就越来越低。德国侵占胶州湾后,于1900年在小青岛上建立灯塔一座,引导船只进出。随着1901年以后青岛港移至小港和大港,小青岛逐渐被辟为公园,成为旅游景点,1935年青岛工务局出版的《青岛名胜游览指南》就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上世纪40年代初,又在岛的东面和北面各筑防波堤,解放后对灯塔和防波堤进行大规模修建,形成今日之格局。

文/李玉尚

[编辑: 阿亮]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小青岛 史书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