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代全国划分为36个郡 ,郡下辖县,史称之为“郡县制”。当时的青岛一带属琅琊郡所辖。2000多年过去了,往日曾经繁华的秦代琅琊郡 ,早已经隐藏于历史的迷雾之中。近日本报报道:胶南发现秦代琅琊郡遗址。这无疑是一个拨云见日的重要考古发现。
琅琊港·琅琊台·琅琊郡
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五大海港:碣石(今秦皇岛)、转附(今烟台)、琅琊、会稽(今绍兴)和句章(今宁波)。这五大海港连结了当时中国的南北海上交通。在这五大海港中,琅琊港处于居中的位置,其作用尤为重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琅琊港附近海域上,曾经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海上扬帆活动。一是春秋后期齐景公率船队绕过山东半岛后来到琅琊港巡视。二是齐景公去世5年之后的公元前485年,发生在琅琊港外的齐吴大海战。这一年,雄心勃勃的吴王夫差联合鲁国、邾国、郯国攻打齐国。吴国大将徐承率领浩浩荡荡的舟师,从海上直扑齐国南部的琅琊港,结果被严阵以待的齐国水师打得丢盔弃甲、沉船无数,以齐国水师大获全胜而划上了句号。三是齐吴大海战之后的第12年,越灭吴之后,越王勾践指挥善于海战的越国水师北上琅琊港。
据《 越绝书》、《吴越春秋》记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挥师北上占领齐地琅琊后,见这里山川秀丽,面临大海,南可控吴越,北可夺中原,西可击秦晋,遂决定把越国国都从会稽迁到琅琊 ,建立新的霸业基地。越王勾践迁都琅琊之后 ,在濒海的琅琊山上筑琅琊台。还在琅琊台上建“望越楼”,以便于南望越国故都会稽。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百官随行,甲乘如云,到泰山封禅之后,沿渤海东行,来到琅琊。秦始皇立刻被琅琊山的景致迷住了,便下令夷平勾践所筑的旧台而另筑新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这里“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黔为‘黑’意,黔首即黎民百姓)三万户于琅琊台下。”他亲自督工,筑起了一座高大的琅琊台,并且在台上“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共来琅琊郡3次。这3次巡幸琅琊 ,有两次与徐福启航东渡密切相关。试想,当年秦始皇3次巡幸琅琊,徐福两次东渡出海的庞大的船队在这里集结启航,该需要多少人员和物质为其做后勤准备,而这一切都与当年繁华的琅琊郡密切相关。曾经繁华的琅琊郡
在先秦时期,郡县制已经开始实行。但是齐国一直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分为五都(都相当于郡),都下设县。先秦时的琅琊一带属于莒都管辖的范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琅琊首次成为郡的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五大古港之一的琅琊港隶属于琅琊郡。在秦代的36郡中,琅琊郡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大郡。郡的行政长官是郡守(二千石),另外还设郡尉一名、监御史一名以及郡丞、断狱都尉、关都尉、督邮等郡守的属官。郡下所设的县分为两种: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六百石~千石),不足万户的县设县长(三百石~五百石)。县令或县长之下设县丞 、县尉等官吏。
秦代的琅琊郡属于沿海大郡,郡的所在地郡城应该相当雄伟坚固,其占地面积也很大。郡城内除了官署建筑外,还有坛庙一类的建筑设施、百工的作坊区、守城军队的营房以及众多黔首(百姓)居住的房屋等等 。秦始皇下令修筑琅琊台时,曾经迁徙三万户黔首来琅琊 。按当时一户4人计算,三万户大约12万人口,再加上琅琊郡的官吏、驻军以及当地先秦时的原住民等 ,当时琅琊郡驻地的人口可能接近20万人。若其中一半人口居住在琅琊郡城里的话,能容纳10万人口的郡城占地面积也相当大了。
以前流传的说法,方圆1平方公里的夏河城村便是秦代琅琊郡城的所在地。对此,许多研究者一直存疑。因为作为一个大郡的郡城,不可能只有如此小的占地面积。今发现的秦代琅琊郡遗址面积约20平方公里,应当与秦代琅琊郡的地位相符合。
毁于大地震的琅琊郡城
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在沿用秦代郡县制的同时,还实行封国制(即分封他的子孙到某地就国,例如西汉时期的胶东国等)。由于秦末战争等原因,西汉时的琅琊郡人口可能比秦代琅琊郡要少,但是其规格级别应与秦代相同。琅琊郡的郡城所在地也还设在秦代的原址上。
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时,以“舳舻千里”的气派,从海上“北至琅琊”;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春,汉武帝巡视东海,又一次来到了琅琊郡。汉武帝时期的琅琊郡应该比西汉初繁华得多,郡城内应该建有供汉武帝居住的行宫。
到了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夏历四月,琅琊一带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致使曾经繁华的琅琊郡毁于一旦。从此以后,琅琊郡故城便逐渐隐于历史的迷雾之中了。文/郭泮溪 图为资料图片(署名除外) [编辑: 麦迪]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