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文化局近日将莘县路拆迁时发现的一块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搬进了区档案馆珍藏 ,并将其列入市南区文物保护新发现中。记者12月22日了解到,与该石碑同时列入“新发现”的还有劈柴院以及位于闽江路和徐州路的两个日式炮楼,其中两座炮楼是当年日本侵华时期留下的,市南区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对该文物进行登记、定位,根据历史价值把它们有效地保护起来。
石碑被保存起来 “青岛的历史不过百年,真正有价值的一些文物已不多了,所以莘县路菜市场发现的这座有着 74年历史的石碑应该好好保护起来。”市南区文化局崔振跃副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介绍,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普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而2008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区(市)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在今年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期间,我们邀请专家一起对散布在市南区的文物进行了登记、定位,并根据历史价值把它们有效保护起来。目前,莘县路拆迁时发现的一块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搬进了区档案馆珍藏,并列入了市南区文物保护新发现中。”
在市南区政府大楼一层,记者看到了这座保存完好的纪念碑。石碑为黑色,高1.87米,宽0.84米,根据碑记记载,此碑立于1934年。碑记中记载着当年青岛市市南区后海崖的居住人口越来越多,为方便市民购物,在莘县路105号兴建了一处农贸市场,起名为“莘县路市场”。市场落成后,李福玉、纪得传、宿泰昌等商民出资,立此碑于市场内部。“今年市南区西部旧城区改造时,莘县路菜市楼拆迁,很多市民呼吁将纪念碑保护起来,后来市南区文化局动用了大吊车将石碑搬到了这里。”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两座炮楼亟待保护 “此次普查中,我们在闽江路和徐州路同时发现了两座日式炮楼,是当年日本侵华时期留下的。”市南区文化产业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徐州路炮楼遗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徐州路28号,在香港中路小学田径场外,为当时日本远东医院的附属建筑物。炮楼用石质花岗岩砌成。它直径5米,高5.6米,石头大小不一,石缝磨制光滑严密,立在那里像一个雕塑,诉说着当年悠悠往事。
据介绍,1939年日军在修建陆军医院时,在浮山所村北的北山顶(现徐州路、江西路附近)共建了5处炮楼。随着城市的变迁,现只剩徐州路、闽江路两处炮楼,闽江路炮楼位于闽江路62号、64号之间。“这两座炮楼虽然在建造时比较坚固,但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也难免有损伤,另外一些‘牛皮癣’式的非法广告也是屡禁不止。”采访中,一些市民反映说,他们认为这两座炮楼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如果炮楼在改造中被拆除了,不可能再照原样建起来,那就太可惜了。”
目前,市南区文化局已将这两座炮楼列入市南区文物普查的新发现 ,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尽快恢复炮楼的原貌,并加以保护。记者同时获悉,近期修缮完工的青岛市百年“劈柴院”也被列入“新发现”中。
最怕“后脚破坏” “普查中,我们最怕的就是‘前脚发现,后脚破坏’”,崔振跃副局长认为,普查遇到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将发现的文物点迅速纳入保护体系,确保普查最终数据的有效性,“第三次文物普查历时5年,如果普查队前脚离开,推土机后脚进来,那公布的新发现文物,相当一部分就可能永远地‘消失’,不仅无法保证普查数据的准确,也违背了开展文物普查的初衷。”据透露,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和政策,对新发现文物的合理保护。 [编辑: 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