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山陈家坝演绎“青岛速度”

2009-05-12 08:4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5月6日,在曲山镇和陈家坝乡这两块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土地上,沿途随处可见一排排印有“青岛援建”字样的板房,一座座崭新的农房,一幅幅表达感恩之情的标语 ,一个个头戴安全帽忙碌的身影 ,还有那挂有“鲁B”牌照的车辆穿梭于乡镇村舍间……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场面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12大地震发生48小时后,青岛首支救援队伍紧急驰援灾区;10天后,一支紧急抽调、由青岛12个市直部门130余名干部和上千名施工人员组成的“援建大军”,浩浩荡荡抵达北川县受灾最为严重的两个乡镇——曲山镇和陈家坝乡,拉开了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序幕,也让北川灾民见识了“青岛速度”。

■见证

爱在这里化为力量

    青岛援建见证人:刘世海

    从今年3月8日抵达曲山镇建设工地,两个月间,莱西建总项目经理刘世海共去过两次安昌镇买东西,进过一次绵阳市里汇报工作,其他时间要么待在工地上,要么在两个工地之间往返 。他不是不爱热闹的都市 ,而是确实没有时间,每天睡觉的时间从来不超过 5小时,昼夜循环不停地干,这样来保证两个月内完成原本工期4个月的所有建设项目。

    5月5日中午,记者在工地上见到刘世海时,他正站在施工架子上研究图纸,“羌族的建筑风格不同于咱们青岛,比我们平时干的项目要繁琐得多!”刘世海告诉记者,这些建筑构造都比较复杂,部分图纸连资深的施工人员都看不懂,所以为了避免重复施工,干活之前必须要把图纸研究得非常透彻,这样才能保证少做无用功。为了更好地掌握羌族建筑风格,刘世海在来之前就翻阅了大量的书籍,项目开工之前每天都到居民家里研究人家房子的构造,有时还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居心不良。

    刘世海告诉记者,他们承建的项目3月底才正式开工,主要包括建设3040平方米的小学、1173平方米的卫生院、490平方米的门诊部、400平方米的文化站、1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等项目。整个项目施工量非常大,按正常情况下工期应该在4个月以上,但为了能够早日看到灾区人民的笑容,指挥部要求5月20日以前主体工程就要封顶,到8月底以前所有工程都要交付使用,这也就意味着,总工期才仅仅两个月。

    为了能够在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任务,也为了节省大型机器设备租赁的费用,刘世海带领工地上100多名兄弟“拼了”,他把工地上的工人分成三拨,一天 24小时三班倒换,昼夜不停施工。工人们到了时间可以换班休息,可作为工地负责人的他,每天都熬到深夜12点多,实在睁不开眼了才到工地旁边的板房里去眯一会儿,早上5点多就爬起来上工地。

    “我去年就来过灾区,脚踏在废墟上的感觉很沉重,这更要求我们要出精品。”刘世海告诉记者,两个月来大家虽然都很疲惫,但却没有一个人喊累,更没有人提出退缩,可能就是对灾区的爱支撑着大家疲惫的时候继续前行。

    安置灾民:两个月建起5000套板房

    5月5日上午,在北川曲山镇任家坪灾民安置点,一排排活动板房整齐有序,羌族风格的挂饰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让人感觉特别温馨。

    “青岛援建的板房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考虑最周。”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经大忠用“四个最”简洁明了概括了“青岛建”板房的特点,这也是对青岛援建者付出的智慧与汗水的最佳褒奖。据介绍,2008年5月31日,青岛抗震救灾支援人员抵达北川陈家坝乡,2008年6月2日下午,陈家坝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就收到了100套板房的钥匙,从下午2时开始,2个小时内600名受灾群众搬进了新家。“3天时间就完成了100套活动板房的建设,‘青岛速度’真是了不起!”陈家坝乡党委书记龙凌凌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说。

    2008年6月初,临近高考,青岛市接到了建设北川中学高考用房和校舍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巨大压力,青岛市板房建设指挥部抽调最精干的专家和施工人员,用两天时间就奇迹般地完成了现场勘测、规划布局、管网综合和施工图设计任务;用8天时间完成了351套高考用房和校舍的搭建工作,并足额配齐高考用房急需的课桌椅和教学用品。2008年7月3日至5日,北川县的千余名高三学生在崭新明亮的板房教室里参加了高考,截止到7月底,青岛援建人员在两个多月内,共建成移动板房5000多套。

    着眼长远:耗资2000万修建“民生渠”

    2008年7月31日,青岛市驻北川工作指挥部24名工作人员抵达北川,开始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援建项目之一的任家坪安置点四面环山,是整个任家坪的低点,一到雨季便被雨水淹没,原有的排水暗渠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已经无法利用。经过大量的现场踏勘和可行性论证,指挥部最终确定修建排水暗渠的方案,设计按照排洪能力12万立方米/小时标准设计,是国内最大型排水管道,总投资约2000万元。拿到方案后,施工人员立即组织施工。可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暗渠最大落差达13米,最大挖深达20多米,施工地点紧邻山体,加之余震不断,降雨频繁,随时可能出现滑坡。从2008年6月12日开工到7月30日竣工,青岛市援建人员经历48个昼夜奋战,彻底解决了任家坪安置点的防洪排水问题,不但如此,这条暗渠的贯通,还盘活了曲山镇仅有的近10公顷平地,而且在2008年9月24日的特大洪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全程指导:盖房有困难都找“青岛人”

    5月6日,记者在陈家坝红岩村看到,一座座崭新的钢筋水泥房屋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多房屋已冒出了缕缕炊烟,再看不出地震时满目疮痍的样子。



青岛市对口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场镇驻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图。

    “我当家的没了,我的房子没了,幸亏有青岛援建人员的帮助,让我这么快就建起了新房!”听说记者前来采访,红岩村妇女王凤感慨万千地说。据介绍,曲山镇和陈家坝乡是“5·12”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乡镇,需要重建和加固的村民永久性住房累计5000余户,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指挥部全体人员采取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热线咨询等方式,对两个乡镇的村民实施全过程技术指导。针对农村自建房大多依赖当地工匠、缺乏业务知识和技术指导的现状,指挥部强化对村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已组织施工技术培训班4期,累计培训300多人次。在建材质量方面,指挥部还向援建乡镇派驻技术人员,具体对农户购买的建材质量检验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用上合格建材、放心建材。现在,曲山镇、陈家坝乡绝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选址、放线、盖房中遇到了难题,找山东青岛人,准能解决。

    规划先行:重现羌风神韵特色小镇

    在顺利完成群众过渡安置房建设后,青岛援建者们开始为曲山镇和陈家坝乡谋划美好的未来 。在大量调研羌族文化、建筑工艺等当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整个灾后重建工作具有很强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的陈家坝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并被专家组一致认定为北川19个援建乡镇中的最佳方案。按照规划,陈家坝乡将建成一个展现羌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贸型城镇,一个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体现田园风光的生态宜居型城镇。两个月后,曲山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一个以地震科普、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旅游为主体功能,具有浓郁羌风神韵的特色旅游小城镇,跃然纸上。这幅令人心潮澎湃的规划蓝图一度让曲山镇党委书记胡覃兴奋得几宿睡不着,“青岛人民不仅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还为我们指点了未来。”

    2009年4月1日,青岛对口援建北川县曲山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在曲山人民的翘首期盼中隆重奠基,开始了新曲山的圆梦之旅。

    本专题文/图  特派记者刘兆球  崔恒亮  何毅

■回忆

曲山镇:羌族文化受损严重

    曲山镇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县城所在地,在经历了5·12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9·24泥石流三度重创后,25个(社区)村级单位中,仅剩8个村可以重建,而县城地震遗址又致使8个行政村划分两地,任家坪、邓家两个片区。

    地震发生后,镇上5300人住进了永兴镇活动板房,800余人被安置到安昌镇。2008年9月23日晚的暴雨冲刷了曲山镇黄家坝村 ,整个村庄居民搬进永安镇活动板房。安昌、永兴镇两个北川受灾群众安置点相距近30公里,安昌、曲山相距近30公里,曲山、邓家又相距30余公里,曲山全镇、村 、社中有43名干部遇难,剩余干部每天都在四点一线之间来回奔波。记者在灾区采访时,北川县委宣传部部长郭志武介绍说,北川是以羌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羌族约占总人口的60%,共9万多人。10多年来,北川一直要求成立羌族自治县,2003年终于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就在地震前,县里还在筹划自治县成立5周年的庆典。

    但是,此次地震对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破坏也非常严重。位于镇上的县民俗博物馆上万件文物实物被埋在废墟里,馆内的羌族出版物,搜集整理的羌族文学、音乐、舞蹈等文字、图片、音像等所有资料也都拿不出来了。此外,民族文化人才 、专家的损失也很大。这次北川文化馆、北川羌族研究所的民间老艺人80%都不幸遇难,其中包括民族舞蹈家、音乐家、民俗研究专家。他们许多储存在电脑里的资料、研究成果,也被地震毁掉了。县城的羌族民居也基本见不到了。

■见证 鲁川交流的使者

    青岛援建见证人:黄绪达

    来川近1年 ,山东青岛市对口援建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驻北川工作指挥部工程建设管理部副主任黄绪达,已能听懂些许四川方言,但“还不太能吃辣”,办公桌上摆了个刚切的萝卜,在本地买的。“家里都生吃,但这边阳光不如青岛,(萝卜)不够甜。”

    但北川乡亲的热情让他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家的味道,甚至路上碰到的小学生,会向他行少先队礼。

    那是乡亲们对760万青岛人民无私情谊的深深敬意。

    5月6日 ,陈家坝乡双堰村陈家坝小学及陈家坝中学重建工地上,吊车正繁忙地挥舞长臂,3层高的教学楼刚刚封顶,正在进行后期装修施工。黄绪达说,除了学校,“青岛老乡们”还担负着卫生院、文化站、农贸市场、公交招呼站及市政道路、排水等9个项目的重建任务。

    “以最快的速度生产,以最快的速度调运,以最快的速度安装,让群众安身安心。”记者在现场感受到了青岛的热度,每一位弟兄每天从早晨8时开始干到晚上12时,却看不到丝毫倦意,有的是让灾区人民能早日过上好生活的急切之情。

    重建的小学和中学项目在都坝河边。记者发现,整个项目地面被抬高了3米。黄绪达说,弟兄们连夜填了10万立方米土和砂石,整个项目地面高于都坝河最大洪水淹没线。根植于精,把控于源头。因为当地地质条件差,为准确把握项目施工特点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指挥部在中小学操场范围内划定了地基处理试验段,通过试验获取精确数据,为高质量建设提供保障。

    记者在学校援建工地门口发现了数字网络监控室。为确保工程质量,指挥部按照规定程序接受北川县质监站质量监督,同时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局也通过远程监控对现场施工进行监督,实施“双规并行,质量双控”。双方通过监控器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24小时无盲点监控。

    黄绪达告诉记者,目前青岛方面援建的公交招呼站已投入使用,1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也已经交付,中小学主体工程都已经封顶,2009年9月初,陈家坝乡的孩子们就可以在新学校上学了。

■回忆

陈家坝乡:全乡房屋全部损毁

    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位于距县城不远的山坳里,是北川县三个极重受灾乡镇之一,大地震毁掉了陈家坝乡镇机关办公房屋和全部公共设施;80%以上的房屋倒塌,85%耕地无法复耕;死亡人数统计647人,失踪262人,受伤1100人,经济损失58.8亿元;2008年9月24日特大暴雨伴随强风突袭,引发了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陈家坝乡当时有12个村的群众被洪水围困,双重打击下的这个深山小镇几乎无立锥之地,房屋100%损毁,全乡70%的农田无法复耕。陈家坝小学位于陈家坝镇上,全校共有学生700多人,分为一至六年级15个班和幼儿园4个班,所幸陈家坝中心小学无一人伤亡。

    陈家坝乡因为与北川新县城之间隔着老县城,至今道路不通,到新县城需经江油,绕一个“D”字形的大弯。山中小镇,最大的一块平地只够搭建500多间板房,这块土地将成为重建后的陈家坝乡的场镇。

    陈家坝乡一度考虑部分外迁的重建方案,但故土难离,陈家坝的百姓最终选择原址异地重建。重建,需要建好一片拆迁一片,迄今为止,有村民创下了搬家15次的纪录。

    陈家坝乡党委书记龙凌凌告诉记者,她目前担心的是,陈家坝乡经专家认定地质不稳定,不安全,全乡失去原地生存基本条件的有1756户共6588人,拥住在不到0.8平方公里的场镇街上,密集的人口对于防疫、维稳、管理和生活形成很大压力。 [编辑: 修元]

相关专题:5·12大地震周年祭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 速度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