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60年青岛变迁

2009-06-03 05:1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衣

    衣服啥款式曾明文规定

    服装是社会变迁的方向标,而青岛这座纺织名城在中国现代工业历史上与上海 、天津一起素有“上青天”的美誉。

    展览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实物展示出在不同年代的时装潮流 ,从上世纪 50年代的中山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到“喇叭裤”、蛤蟆镜再到文化衫 、紧身裤和松糕鞋及现在的“哈韩”、“波西米亚”和“嘻哈”等个性着装。

    记者从展品中还发现了一份194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服装式样、颜色的通知》。从中可以看出,对各行各业的棉衣式样、颜色、棉帽式样、棉服平均尺寸都有详细的规定,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着深灰色制服(翻领、四个口袋),城市警察、消防队着黑色军装”。

    食

    吃大锅饭时懒汉发绿票

    民以食为天,箸间显变迁。从20世纪 50年代的“有啥吃啥”到80年代的“吃饱吃好”到90年代的“吃啥有啥”及当今的“吃出健康”,展览的第二部分反映了60年来的饮食变化。

    展览中还展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曾不可或缺的粮票、油票和肉票等。记者注意到,在1959年公社大锅饭时期,还有一种“觉悟票”,为了奖勤罚懒,全勤者发红票,劳动偷懒者则发绿票。

    住

    方桌长条凳烧火用风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房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据介绍,60年来,青岛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由3平方米增加到26.8平方米。展览中向观众还原了改革开放前的家居布置。吊铺、五斗柜、马头挂钟、脸盆架、长条凳、方桌,墙上挂着毛主席像和奖状,灶台是用砖砌起来的,旁边还有风箱等。

    展览中还通过大量的照片展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职工宿舍的情况以及1998年棚户区改造前后的对比等,三幅生动的漫画则分别是“奶奶的厨房”、“妈妈的厨房”和“我的厨房”,展示了厨房灶具的变迁。

    行

    公交车上坡需乘客来推

    在“出行”部分,大量生动有趣的照片向观众展示了60年来交通工具的变迁。上世纪50年代,中山路上跑的还基本是人力三轮车。照片中还有一张是行驶在中山路上的电车,1961年,青岛市第一条无轨电车正式通车,西起火车站、东至台东。还有一张照片是行驶在莱阳路上的一辆6路公交车,20世纪60年代,由于燃料短缺,很多公共汽车车顶驮个巨大的煤气包。由于动力差,上坡时经常需要乘客下车推行。

    用

    拍照时秀秀腕上的手表

    曾几何时,拥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还是许多家庭遥不可及的梦想。展品中有一件是市民提供的缝纫机,对于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来说,家有一台缝纫机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在改革开放初期,收录两用机算是“珍品”家当。在一张展出的照片中,一对双胞胎姐妹就在收录机旁合影,并且特意将袖口拉起,露出腕上的手表。

    此外,展览还从“老玩具 ”、“社保”、“教育”、“文化”和“体育”方面展示了青岛解放60年来的巨变。 记者 王法艳 孙丰欣 孟琳达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 变迁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