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技工难寻,在一些招聘会上普通用工也极难寻觅。(资料图片)
不仅技工难寻,在一些招聘会上普通用工也极难寻觅。(资料图片)
“技工荒”困扰青岛已有十余年,技工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岛城制造业的发展,“技工荒”问题该如何解决?2月25日上午,本报两会热线96663邀请了青岛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大立,市人大代表、山东汇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主任律师杨冰,前来接听市民电话,共同为当前的“技工荒”把脉。
“目前,‘技工荒’确实是青岛市企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也关系着本市经济发展的速度。”2月25日上午,青岛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大立 、市人大代表杨冰早早来到本报呼叫中心,与打来热线的市民们进行交流。
“现在不光是技工难招,熟练工人都不好找”、“好不容易招来的技术工人现在不少都跳槽辞职了”……25日上午10时刚过,本报两会热线就不断接到市民的电话。对于市民们的疑问,青岛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大立表示,岛城众多的企业老板在企业发展中都会遇到怎样才能留住人才的问题,“像一些小型的维修企业,一个技术好的师傅带上几个学徒完全可以撑起一个企业的运作。遇到这种情况时,作为老板,他们要做的就是要如何让重要员工跟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适当给优秀技工一点股份,这或许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市人大代表杨冰则表示,“技工荒”的存在,除了市民观念需要转变,政府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留住外来的技工,打造本地技工梯队,为岛城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
对于“技工荒”存在十年难破解的问题,接线的市人大代表跟专家均表示,从现阶段来看,“技工荒”还会继续存在下去,持续的时间虽然不好说,但是,这一困扰着企业发展的难题,随着政府对技工培训力度的加大最终必将得到解决。
热线声音 汽修厂6名技工节后仅回来一个 “现在让我难受的是,过了年,我们这里的6个修理工现在只回来了一个,其他人都不打算回来了。”25日上午,市民张先生打来电话说,他在市区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给员工的待遇也一直都很丰厚,不少员工每月都能拿到4000多元的工资,但是2010年春节后竟然有5名员工表示要辞职。
张先生对此很不解,为何提供了丰厚的待遇,还是留不住技工?他分析认为,由于大部分技工是外地人,而且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找对象、结婚等,选择跳槽无可厚非,但也有一些技工对待工作的态度让张先生感觉有些不务实。
张先生说,春节前曾经有一名菏泽的汽车修理技工在他店里工作了半年后不辞而别,后来听说是去了另一家汽修厂工作,结果2010年春节后,这位汽修技工再次回到店里询问缺不缺人手。张先生说,店里的确缺人手,但又担心这些不稳定的员工会给公司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十分矛盾。
我该去考研还是去学技能 25日上午10时40分许,市民王小姐给本报两会热线打来电话称,在看到本报25日刊发的《十年“技工荒”缘何难破解》一文后,希望就目前培训不足思想也待转变的这部分内容,跟接线的市人大代表和专家交流一下。
据王小姐介绍,她是青岛一所高校的毕业生,但是毕业一年了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家长十分着急,一直催促她考研。但是,她看到有些技校毕业的同学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了,月薪也已经达到两三千元,并不比大学生的工资待遇低,因此想找一些培训机构学点一技之长,但这种想法并未得到家长的认可。对此,王小姐感到左右为难。
没有手艺,期待技能培训 25日下午,市民高小姐也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她在看到本报关于“技工荒”的报道,特别是得知2010年将有5万名农民可接受人保部门的培训后,感到特别高兴。
高小姐表示,她是从河南来青岛打工的,由于没有手艺,现在只能在一家小店里做营业员,看到本报关于“技工荒”的报道后她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如果能有相关机构愿意给外来务工人员做培训,我一定报名。”高小姐说,其实像她这种外出打工,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的外地人有很多,如果有专门机构愿意组织起技能培训,这样既解决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技术混日子的现状,又能缓解企业的“技工荒”难题,岂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特别提醒 今天可拨打热线聊聊看病难问题 看病难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2月26日14时至15时,本报“两会热线 ”将就此类问题展开讨论。
届时,青岛市人大代表、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刘宏 ,青岛市政协委员 、农工党青岛市委秘书长 、海慈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于青云将到本报接听“两会热线”,与您共同关注看病难问题。如果您有什么意见或者好的建议,都可以打来电话,与他们直接交流。
记者 单俊楠
现如今企业发展,高新设备可以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可以引进,就连中科院院士、海归博士后也都可以高薪聘请,唯有成千上万的技工只能靠我们自己培养。
——专家代表、青岛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大立
大多数技工都存在着结婚生子的问题,青岛市的高房价让外地技工很难在青岛买得起房子,这也使得他们在掌握了一定技术后,投入一定资金便回到家乡自己创业。
——市人大代表、山东汇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主任律师杨冰
代表专家观点 ●专家代表 吴大立 应加强对口专业技能培训 “如今企业发展,高新设备可以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可以引进,就连中科院院士、海归博士后也都可以高薪聘请,唯有成千上万的技工只能靠我们自己培养。”青岛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大立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珠海高级技工学校视察时就提出了“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的精辟论断,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技工的培训。
“曾有种说法叫‘身有一技,走遍天下不愁’,现如今这一说法已被大多数年轻人抛弃。”吴大立表示,“技工荒”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上,“大学生不愿干累活,农民工又掌握不了技术。这是传统观念在作祟,读书做官、彰显个性、体现价值,让众多年轻人不安于在一个地方、一个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大多数企业存在短视行为,没有自己的技工梯队,也不愿意自己培养,在他们看来,可以采用高薪、挖墙脚招来任何他们需要的人员,但实际上真正优秀的技工都被所属企业捂得严严实实。”吴大立表示,除了企业短视行为外,全社会虽然开始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但技校课程的设置、学生动手能力都存在短板,技工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差距很大。
说到技工的培养问题,吴大立表示,在这方面学校应该与企业联合办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培训专业技能。“现在青岛市有22家技工学校,虽然技校学生的出口很好,但是入口普遍存在招生难”。技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对口专业技能的培训,“例如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需求,由学校跟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培训,企业需求多少,学校就培训多少,进行定向培养,这样不仅能缩短培训周期,也节约了企业成本,技校学生也可从中受益”。
●市人大代表 杨冰 优化城市软环境,留住人才 “‘技工荒’的存在,除了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外,政府也应该加强软环境建设 ,留住外来技工。”2月25日,在谈到“技工荒”问题时,青岛市人大代表杨冰表示,缓解“技工荒”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并培养本城市的技工梯队。
“目前,青岛市的制造企业大多数还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企业的利润相对较低,这也导致工人的待遇相对偏低。”杨冰表示,企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员工在低利润率下生活,相比较一些同类城市,青岛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而工资偏低,“再加上现如今鼓励创业,大多数技工都存在着结婚生子的问题,青岛市的高房价让外地技工很难在青岛买得起房子,这也使得他们在掌握了一定技术后,投入一定的资金便回到家乡自己创业,虽然收入并不一定比在城市里多,但是老家的低生活成本甚至可以让他们过上比在城市中还要好的生活”。
杨冰表示,此外,政府在对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外来农民技工的服务上还是存在一些欠缺,医疗、住房、教育等配套问题解决不好,让外来人员在这个城市当中没有归属感,这也导致技工流失,因此政府部门要考虑留住更多的人才,就必须加强针对外来技工软环境的建设,不断完善,才能留住人才。此外,目前一些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存在脱节问题。
“青岛市的制造业企业要发展,需要更多的技工,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培养本城市的技工。”杨冰表示,本城市技工梯队的建设可以说是非常重要,政府部门除了要培育技工外,还应该建立技工人才库,持证上岗,实行岗位指导价,提高技工收入水平,从根本上转变市民对于技工的传统观念。“有了技术区分也就有了价值区分,从这一方面做也可以减少技工的流动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杨冰说。 文/本报记者 林刚 李雯 图/本报记者 郭婷婷 单俊楠(署名除外)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