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造成灾区千万间房屋倒塌或受损,数百万人痛失家园。据四川省统计,地震共造成全省367.2万户农房受损,其中145.9万户因汶川地震和余震需重建,221.3万户需维修加固;城镇住房25.9万套需重建,134.8万套需维修加固。
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迅速出台了灾后农房和城镇住房的重建工作方案。在山东省援建地震后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共有5个乡镇是极重灾区,青岛市对口支援的曲山镇和陈家坝乡全都属于极重灾区。记者日前来到北川,探访了曲山镇和陈家坝乡两个援建点。
■援建点档案 陈家坝乡
陈家坝乡在距北川县城19公里的山坳里,地震毁掉了陈家坝乡镇机关办公房屋和全部公共设施,死亡、失踪人员达909人,受伤1100人,经济损失58.8亿元。地震后,青岛对口援建陈家坝乡,总投资近8500万元,总建筑面积20673平方米,包括小学、文化站、卫生院、农贸市场、公交车站以及排水、垃圾转运设备等市政配套工程,2009年8月25日,陈家坝乡援建项目全部完成并已交付使用。
北川曲山镇任家坪的村头挂着一个大牌子,“新家园,新希望,新生活”,这表达了当地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对于他们来说,新家园有了,大部分人都住进了新房;新希望也有了,当地的发展都有了明确的规划;新生活已经开始了,大多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后,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转化为打工者或者是小生意者… … 安居容易,乐业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居所,最大房子有400平方米 5月7日,陈家坝乡老场村的村民母贤秀正在新房里擦地,今年73岁的她,一辈子都没住过带地板的房子,擦起来格外小心翼翼,“新房子好,比以前好得多了,就是收拾起来有点累。”看着三室两厅的新房,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不时有邻居来串门,大家谈论起新房子,都有很多话要说,谁家怎么装修,谁家安上了新电器……
村里的房子都是按照“统一规划,自己施工”的要求建的,家家户户在外观上都是一样的:房顶有个羊角,外墙有个羊头标志,窗户也都是木制的……“这是我们为了保护羌族文化,做的统一规划。”青岛援川指挥部总指挥赵兴书说 ,灾民建房采用两种方式,除了这种“统一规划,自己施工”的方式外,还有一种是异地重建,采用“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的方式,但总的来说 ,房子的规划都是要统一的,而且都保留了羌族特色。
当然,房子的面积有大有小 ,有单层也有双层,记者在曲山和陈家坝两个乡镇的采访中,见过最大的一户房子面积达到了400平方米,户主表示,自己家有六口人,之所以盖这么大的房子,除了要自己住外,将来还要搞“农家乐”,靠这个房子谋生计;最小的房子也在80平方米以上,相当于青岛的套三房。按照自建的成本,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花五六万元,灾民们按照家中人口数来领取补助,人均在16000元~23000元之间,加上可以领取三年最多49000元的无息贷款,灾民们建新房不用为钱而发愁。
新希望,小镇变身旅游胜地 在曲山镇镇长李华看来,地震后,他们这个小镇的发展将来个大变样,“曲山镇今后就是一个以地震遗址科普、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旅游为主体功能,具有浓郁羌风神韵的特色旅游小城镇。”由于旅游业将是曲山镇未来的龙头产业,因此他们特意派人到青岛进行了学习。陈家坝乡则利用当地植被较好的特点 ,转变为以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适度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旅游商贸服务小城镇。
目前,曲山镇已经开始启动了羌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在曲山镇新场镇上,青岛援建者在通往镇政府的59米道路上建造了一道挡土墙,“大禹崇拜”、“先民迁徙”、“富丽羌绣 ”等8项反映羌族文化的浮雕镶嵌其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充分展现羌族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这道墙已经成了一道景观,游客来曲山必到这里;离老县城3公里的凉风垭村,卓卓羌寨的名字越来越响,这里每幢房屋都有羌族特色的标志,墙面都贴上了体现羌族传统风格的石面;卓卓羌寨背后的石椅羌寨规模更大,以前只有 8家搞旅游接待,而今发展到26家,村民们按照入股的形式组建了一家公司,贷款筹钱建篝火广场,对村民培训羌族歌舞。
新生活,边当农民边做生意 有了新房,就可以规划以后的生活,对于这些灾民而言,最大的改变还是生活方式,毕竟,有半数以上的农民在这次地震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没了地,他们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
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打工。在曲山和陈家坝的下属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到外地打工,妇女们也不闲着:有的种花草,有的给工地做饭,不少人利用当地优势,学起了做羌绣 。在曲山镇的沙坝村,村里特意搞了一个羌绣学习点 ,每天都有数十名妇女到这里来做羌绣 ,一双羌绣鞋垫可以卖到30元左右,最贵的一双可以卖到80元。
还有不少灾民选择了做小生意,利用旅游业来搞“农家乐”是一种选择,毕竟北川是个羌族自治县 ,不少外地人都慕名而来,体验一下羌族的文化。此外,群居生活也带来了新的商机,以邓家村为例,村里本来只有 2000多人,经过重新规划后,这里集中了附近五六个村的农民,总人口达到了7000多人,村里旅馆、菜市场、超市一应俱全,在青岛援建的一个大型农贸市场里,一位女摊主说 ,以前村里人少,自己在路边卖菜,一天能卖30元,现在有了农贸市场,人也多了,自己一天能卖100多元。在地震中落下残疾的村民罗广成虽然无法外出打工,但他却发现了另外一个商机,那就是卖摩托车,“以前不好卖,现在呢,大家都想开了,有钱就花,所以买摩托车的人不少。”他透露,自己现在1个月能赚四千多元,“看到街上这些骑摩托车的人了吗?基本上都是从我这里买的。”他得意地说 。
在农民的再就业方面,青岛的援建者除了给北川“输血”外,也格外注意他们的“造血”功能。在北川新县城的工业园区,青岛已经有三家企业签下了入园投资合同,总投资达到1.3亿元,最近几天,有两家企业就要开工,按照有关负责人的预计,能为当地解决上千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关链接 陈家坝废墟造田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几乎就意味着一切,而对于陈家坝这个人多地少的乡镇来说更是如此,陈家坝乡四面环山,耕地本来就比较紧,每名村民原有不到一亩耕地,土地的意义不言而喻。地震、洪灾和泥石流使陈家坝乡约5600亩耕地被毁,约占全乡耕地面积的55%。
在重建过程中,青岛的援建者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尽可能为陈家坝保留更多的耕地。双堰村场镇项目建设的河滩地有20至30厘米厚的泥土。青岛的援建者与当地政府沟通,将重建项目所占用的3.4万平方米耕地的种植土全部剥离,运往两公里外龙湾村的一块废弃地上予以保留,最大限度地保留住种植土资源,以便当地政府土地整理和复垦。
据悉,这一“剥”一“搬”,可新造良田约12亩,解决近百人口的粮地,每年可为当地增加收入近7万元。“这些地大约可以满足陈家坝80个老百姓一年的粮食供应。考虑到他们的生活,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岛援川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典龙说。
至今说起这件事来,陈家坝乡的党委书记龙凌凌都是感激不尽,“青岛为我们考虑得太细致了,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才好。”
本版撰文/摄影 特派记者 崔恒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王好]
相关专题: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