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青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域的龙头,有领跑的责任兼有带动的责任。
一桥一隧,打破了因胶州湾带来的阻隔,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呈现出新的聚集趋势,“同城化”时代已经来临;地域上的隔阂被改变,岛城传统旅游业将重新整合资源。
辐射才能带动“蓝色经济”,青岛自身要发展,还要引领周边地市一同前进,而桥隧成了重要纽带 。青岛—潍坊—日照,相邻的三个地市将组团发展,黄岛、胶南、胶州等重要连接点,将成为青岛向外辐射的必经之处。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的贯通,与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并成为重要纽带 。新年伊始,我们推出“一桥一隧大青岛”系列报道,从旅游、商业、工业等处着笔,为您展示桥隧贯通后给青岛带来的新气象。
一桥一隧,我们期待着改变……
海给了青岛生命,但同时也影响了经济向外辐射的步伐。胶州湾的阻隔,让黄岛、胶南这两个近在咫尺的城市,只定位在“卫星城”。近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得已确定,青岛、潍坊 、日照将组团协调发展,而即将开通的“一桥一隧”则恰如其分地成为纽带 。
纽带 、组团……对于这些“大经济”名词,26岁的青岛人徐立峻并不是特关心。桥隧即将开通给他带来的兴奋劲儿,却丝毫不逊于经济学家。“没赶上末班船,或因天气原因不能回家的情况不会再有了。”小徐,家在青岛,工作在黄岛,一周回一次家,“桥隧开通后,不到一个小时,就能从单位到家,你说我能不兴奋吗?”因为迫切想知道桥隧的最新进展,小徐曾找来旧鞋,偷偷溜进正在建设的隧道“先睹为快”。
黄岛和青岛只有20分钟的车程,其GDP在2009年也高达814.17亿元。或许是因为胶州湾的阻隔,黄岛人自报家门时,大都是说“黄岛”两个字,并不敢自信地称自己是“青岛人”。
随着桥隧开通,距离近了,黄岛、胶南、胶州、莱西连成线,有了这条纽带 ,经济将齐头并进,青岛人的距离也会因此缩小。
桥通了,隧通了,公交也将互通了……都是青岛人,何必分你我。
侃侃“青岛人”
出场人物:徐立峻 住在黄岛
他们都说自己是黄岛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在市区度过了人生中的前25年,4个月前,我为了工作,来到黄岛,一个没有到过的陌生地方 。在黄岛生活了4个月,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外人’,因为在不少人的眼中,我是青岛人,而他们是‘黄岛人’。”
今年26岁的徐立峻,去年9月份,因为父母工作与自己求职的缘故,他们举家搬往黄岛,“在四方区的房子没有卖,而是租了出去,但我们到了黄岛,也是租房子住。”徐立峻说,他们已经在黄岛住了4个月,但生活在那里,让他有种莫名的孤独感。
“去了黄岛,慢慢地让人体会到一种隔阂,不是因为陌生,而是因为我来自青岛市区。”徐立峻说,他在黄岛找了一份零工,虽然收入不高,但工作倒还做得来,只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他有点失落。“我经常听他们说,‘我们黄岛人怎样怎样’,在他们的谈话中,会把青岛人、黄岛人分得很清楚,就像楚河汉界一样。”
“我想了想,黄岛本地的称呼自己为‘黄岛人’,就像我们在市区称自己为‘青岛人’。”徐立峻说,在市区生活的时候,朋友们在一起,也是常说黄岛如何如何。“我觉得,在很多人的眼里,黄岛、青岛离得很远,因为联系上的疏远,难免让人会以地域划分。”徐立峻说,海湾阻隔带来的心灵隔阂,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种心态已经在改变。”徐立峻有时会跟同事聊起海底隧道,大家都因为隧道而有了个憧憬,“隧道带来的便利,无需多说,相信以后青岛、黄岛之间的阻隔会逐渐消失。”
出场人物:赵宇旗 红岛西大洋社区居民
大桥一通咱也是正经的城里人
从红岛的西大洋码头看过去,穿过这片让人无法跨越的海水,那头就是青岛市区。李沧、市北,在65岁的赵宇旗眼中都显得特别清楚,可赵宇旗总说:“青岛是我们的家,可我是红岛人。生活在湾那边的,才是青岛人。”
“红岛也是青岛的呀?为什么不说自己是青岛人?”记者问。
“嗯,说红岛是有不少人不知道。因为外面的人一提青岛都以为就是市区的人,所以每次我解释,在青岛边上,隔了个湾,红岛属于青岛。我打小就在红岛长大,周围人都说自己是红岛人,从来不会说,我是青岛人。”
那天去采访,跟赵大爷一起吃午饭,饭前大爷说了句:“今天很高兴,来了这么多城里的人,来我们红岛看看。”这是句照顾客人的客套话,可记者能明显感觉到在赵大爷眼里,青岛市区就是城里,是真正的青岛,而他是生在红岛长在红岛的红岛人。可他喜欢被海隔开的对面的那个城市,因为他的闺女在那边,他的老伙伴们也在那里。
“我有三个孩子,俩孩子在红岛,小闺女在青岛,住在李沧区。一年我也去不了几趟,太远了,得绕个大圈。都是她回来看我,每次都从那带回很多吃的。”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