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伟方说,青岛公交集团计划于今年新增65部10.5米柴油车辆,新开通4条公交线路投放到海底隧道线路规划中,以解决主城区与黄岛区的居民出行难题。“目前已确定的线路是:线路一,中山公园——薛家岛北海船舶重工,线路长度约13公里,配车14部;线路二,青岛长途汽车站——薛家岛北海船舶重工,线路长度约15公里,配车17部;线路三,台东——薛家岛北海船舶重工,线路长度约13公里,配车14部;线路四,青岛火车站——山东科技大学,线路长度约20公里,配车20部。”
桥隧缩短城乡差距,也拉近了人的距离
海湾大桥、海底隧道的贯通,从此让青岛变小,半小时内可以到达七区中任意两区,同时,也让青岛变大,桥隧突破了地域界限。七区五市的行政区划没有改变,但地理上的概念将被重新书写。一桥一隧,串起了一个“大青岛”。
然而,在不少人看来,相比下面的五个市,生活在主城区的人有种潜在的心理优越感。这种狭隘的地域观念,无疑会束缚青岛发展的脚步。在市政协委员徐葆茹看来,地域观念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促成,交通不便是其中之一。而随着桥隧贯通串起整个青岛市,人们的这种地域观念会逐渐淡化。
市民单先生是青岛即墨人,如今的他已经工作,在他的印象中,读大学时让他感触到 ,不少人有狭隘的青岛观念。“在大学里学生们会有老乡会、联谊会等活动,一般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县的同学聚在一起,大家加深感情、促进交流。但是,青岛去的学生不太一样,他们是按市区来划分老乡会的成员。”单先生说,“比如,市南区的很少与市北区的来往,而平度、胶州等郊区的很少会和城区的一起玩。”
这种现象,在市政协委员徐葆茹看来,应该予以改变。“在不少人眼里,一说青岛 ,大家就想到市内四区,其实,青岛不仅仅是这四个区。我们还有胶南 、胶州等市,他们都是青岛的成员。”徐葆茹说,“桥隧贯通后 ,青岛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城区、郊区之间的连接将比以往更加密切,原来地理位置上的疏远,将因为桥隧而拉近距离。从这个角度讲,交流机会的增多,会逐渐淡化人们之间狭隘的区域概念。”
徐葆茹说,除了拉近青岛城区与郊区的距离,随着黄岛、胶南、胶州等地成为连接青岛与日照、潍坊的重要节点,这里的人们也会逐渐树立起“青岛人”的观念。“心理上距离的拉近、人们心态的改变,是桥隧贯通后软效应的体现。”
说说心里话
青岛人的自豪应有“大概念”
生活在有山、有海、有品牌的城市,会有一种优越感。所以青岛人是自豪的。
自豪的同时却也萌发出一种“狭隘”。市南人看不起市北的,市北看不起四方,四方看不起李沧……已成为民间一种习惯。于是,生活在黄岛、胶南、莱西……这几个青岛郊市的人,更有一种城里人和城外人的概念。有的城里人,居然还笑话城外人不地道的青岛口音。
记者采访了十几个黄岛的居民,却只有一两个人说,我就是青岛的,更多的采访对像都是加一句“俺是青岛黄岛的”。因为胶州湾的阻隔,青岛,一个拥有七区五市的都市,在人们的脑海中却有着泾渭分明的称呼:黄岛人、红岛人、胶南人……
桥通了,隧通了,公交通了,一家人了……青岛要发展,离不开卫星城镇的发展,但发展不能居于一隅。桥隧贯通,带来了同城化,人们也应有个“大青岛”的思维。蓝色经济,让青岛腾飞,也会让我们思维腾飞。所以,应摒弃狭隘的“青岛人的自豪”,我们都是青岛人,一家人。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