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布局
记者:市北区近年来打造了不少繁荣的特色商业街区,也开发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在桥隧时代来临之际,这些街区和项目将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城区经济跨越发展?
王京文:青岛进入桥隧新时代,立体化大交通将加速青岛“一小时经济圈”的形成。特别是隧道和大桥连接线贯穿市北,东西快速路有过半的长度路经市北,这将极大提高人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运行速度。市北区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动资源整合,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构建“一轴辐射、两极集聚、四区带动、多点支撑”的城区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一轴辐射,即以贯穿市北区东西12.5公里的商贸长廊为轴,通过完善服务功能、集聚商贸载体、延伸产业链条、挖掘消费群体,进一步形成大商贸、大市场发展格局,不断扩大商贸核心区的辐射半径。两极集聚,即加速推进中央商务区和小港湾蓝色经济区集聚发展,使其成为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两大“增长极”。依托中央商务区打造以总部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小港湾蓝色经济区打造滨海旅游休闲区、港航企业集聚区和国际邮轮母港。四区带动,即以浮山商贸区、台东商业区、青岛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科技街高新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多点支撑,即以特色街、产业基地群、创意园区等各类载体为支撑,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催生新兴产业成长壮大,不断提升城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记者:王区长,青岛进入桥隧时代,对于市北区的产业发展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格局会有哪些变化?
王京文:青岛进入桥隧时代,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的纵深推进,这将为我省、我市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区也面临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机遇和产业发展机遇。市北区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特色优势、载体优势,将在产业升级、资源优化、城区建设、功能完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成为推动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 ,我们将按照高端、优质 、高效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进一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都市型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主导、多元、特色发展的良好格局。我们将努力构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突出发展总部经济、港航物流、信息技术、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提质增量 ,推动市北由服务经济大区向服务经济强区转变;积极发展都市型科技产业,重点依托“一街一区两园三基地”,打造青岛市都市型科技企业和人才聚集的核心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打造青岛市文化产业先进区。力争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
加快开发特色休闲旅游
记者:近年来,市北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桥隧贯通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市北旅游,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王京文:桥隧贯通,将使胶州湾东、西两岸旅游通达性得到极大提升,为我市大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市北区将以打造“特色都市旅游区”为目标,整合旅游资源,引进特色产品,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游客吸引力和承接力。我们将加快旅游线路包装,依托17条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大力发展特色商贸休闲游;依托青岛啤酒、葡萄酒、纺织、烟草等4大博物馆,大力发展特色工业文化游;依托青岛啤酒节、萝卜会、青岛婚庆博览会等节庆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节庆文化游;进一步完善即墨路、辽宁路、台东等商圈功能,重点引进和培育专业连锁店、品牌旗舰店和精品专卖店,大力发展特色时尚购物游。我们将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加紧地景大道建设及招商工作,确保今年5月份正式营业,进一步带动岛城商贸旅游发展;依托快速路一期“十五大街”项目6万平方米商业网点,打造青岛的“兰桂坊”,放大红酒坊的集散效应;深化青岛旅游产品集散基地建设,加强营销拓展,促进业态繁荣;瞄准国际一流水平,高标准建设青岛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努力打造国际知名休闲商务区、国家级特色旅游社区和滨海都市时尚新天地;加快小港湾邮轮母港规划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开辟以青岛为节点的中国北方邮轮航线,推动市北旅游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着力提高城区环境品质
记者:桥隧一旦贯通,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土地、房产 、基础设施将在更大范围内趋向均衡,市北将如何塑造自己,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市北?
王京文:青岛进入桥隧新时代,标志着城市全域加快了土地价值均值化进程,这将开辟更广阔的适宜居住、创业与发展的新空间。市北区将把“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要求贯穿城市建设与管理始终,突出规划引领,根据经济社会战略发展需要,高水平、高标准做好新一轮控规调整以及片区规划、项目规划、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推动城区功能再造和结构优化。不断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争取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成片旧城改造,拆除旧房面积200万平方米,使全区人均居住面积从“十一五”末的25平方米提高到“十二五”末的30平方米以上,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办公楼宇、商业大厦,打造城市地标,提升城区品位。同时,结合旧城改造和快速路、隧道、地铁等重大工程项目,科学配置教育 、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和购物、休闲、娱乐等商业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记者 郝春梅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