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青岛血源供应频频告急,“血荒”警报屡次被拉响,作为全国无偿献血模范城市,“血荒”牵动了政协委员们的心。2月21日,攻克“血荒”的议题成了当天“两会”的聚焦点 ,有委员提出“3年内全市建立 14个永久性固定献血屋”,也有委员提出“给予流动献血车停放合法性”,他们纷纷围绕如何破解岛城“血荒”建言献策。
缓“血荒”,自体输血应普及 “去年青岛闹血荒,为此,在今年的两会上我想专门提交一份《建议开展自体输血案》,希望能有效‘堵住’血荒。”市政协委员、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纪新强在2月 21 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中“挑”开了一个话题:血荒。
对于去年青岛市乃至全国部分城市集中发生“血库告急”的问题,身为医生的纪委员通过近3个月的调研,提交了这份提案。“众所周知,输血是临床危、重症抢救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随着今后人口老龄化,无偿献血人群相对减少,加之献血者的自然流动和不同血型需求的不对称性,血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纪委员表示,目前,“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自体输血是指收集并回输病人自己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的技术。方式有三种:回收式输血;预存式输血;稀释式输血。”纪新强说,自体输血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有效解决血源的短缺。同时还能避免异体血的输入反应和传播疾病的危险,并发症少,还可以解决特殊血型(RH 阴性血)病人的血供问题等。
为了能更好地普及“自体输血”,纪新强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出台自体输血的操作规范,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物价管理部门应该出台自体输血的收费标准,规范自体输血的收费。“此外,希望通过市、区献血办公室、市、区血站,培养医院内自体输血的专门人才。在有条件的医院,配合外科做好自体输血工作。同时我还认为,应当在降低费用上下工夫,由于机器和一次性材料的应用,手术期血液回收的成本不比输异体血便宜。因此,降低医疗仪器和耗材的费用,才能促进自体输血的推广。”纪新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