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市民小病也挤大医院,委员来把脉—— 社区医生水平还得再提提 全青岛的社区医院遍地开花,但真去社区医院看病的市民还不足54% ,为什么?2月21日的“两会”小组上,市政协委员刘丰春的一个质问,让一个存在于百姓身边的尴尬现状摆上了台面:不少社区大夫的医术水平低,不敢去;内科病设备不足,没有查验条件,还是不敢去。刘委员代表老百姓质问道:“社区医院问题这么多,凭啥让就医市民信得过?”
揭社区医院“四大短” 市民田女士家住四方区兴隆路,小区内的社区医院有好几家,其中靠田女士所在居民楼最近的一处步行还不到5分钟,但田女士坦言,社区医院她从来没去过。
“都说小病去社区医院,不是不想,是不敢。社区医院只有一两个大夫,发烧感冒看得了,儿科骨科不一定看得了,医术高低很难说。”田女士说。
在21日的讨论中,有的委员指出,社区医院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医生医术水平不高、查验设备不全、服务质量差、就医环境差等问题,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提案也被热议。
在21日的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刘丰春就毫不留情地给社区医院揭了回短。他指出,现有的社区门诊缺少全科医生,其诊疗水平远不被患者认可,患者不管大病小病,宁可耗尽人力财力到大医院排队,也不愿就近在社区医院看病,“其结果就是,一些本该在基层社区门诊诊治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由于市民对医术的不信任而更加依赖大医院,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同时也浪费了大医院的医疗资源,造成就医难的恶性循环。”
市政协委员张洪义说,当前社区医院很多,真正上门求医问药的市民却不足54%,除了坐诊医生的医术不被信任之外,多数社区医院的硬件设备也跟不上。
为社区培养全科医生 “解决就医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社区医疗,而提高社区医疗水平的关键还是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刘丰春在《关于重视全科医生培养提高社区医疗水平》的提案中提到,像市立医院、青医附院等大医院都会定期对在职医生进行专业培养,而社区医院却没有这样的培养机会。他建议,利用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医院培养专门的全科医生。
刘丰春本身就是青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他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他就为小医院培养过全科医生,但后来中断了,此后,这种面向小医院的专项培训再也没有了。在提案中他表示,全科医生的培养任务可由青岛大学医学院的成人教育科具体承担,市卫生局按学员名额给予财政拨款,落实办学经费。
“建议医学院的老教师或离退休教师担任全科医生培训的教学工作,尤其是加强影像学、解剖学和临床诊断能力的培养。”刘丰春说。
建集中医疗检验中心 社区医院无法做医疗检验也是市民不愿“上门”求医的一大顾虑,市政协委员张洪义表示,“让每一个社区医院都置办上齐全的医疗设备显然不现实”,但他提出,应该“建立集中的医疗检验中心,这个中心可以几个社区医院共用,也可以几个社区共用,中心配置相应的检验设备,这样不仅能满足市民的看病就医需求,还能大大降低各家社区医院的成本。”
张洪义称,各关联的社区医院还可以建立互联网,在同一个集中医疗中心的检验结果可以共享,免去重复检验,还能帮助市民建立健康状况档案。
文/本报记者 王媛 孟琳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相关专题:
2011青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