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小伙援川后不愿离开 接来父母在北川安家

2011-05-12 13:1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临沂小伙刘年刚说他已经适应了北川的生活。



    3年前,他背着母亲刚摊好的热煎饼,只身从临沂来到绵阳,每天在九洲体育馆门前,等候每个能帮助灾民的机会。3年中,他成为山东援建大军的一员,为了援建工作,他眼睁睁看着父亲进了手术室,自己却转身踏上赴川路。3年后,他成为一个新北川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尽快在北川安家立业,这样就可以把父母接过来,实现自己尽孝“赎过”的愿望。

    在过去的3年里,25岁的临沂小伙刘年刚完成了“志愿者-援建者-新北川人”的身份转变,可不管怎么变,刘年刚给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没变,“男人不一定非要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背上煎饼只身赴川

    2008年,22岁的刘年刚大学毕业。一开始,他在亲戚开的一家五金店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3000元的收入比起还在为工作四处奔走的同学来说,俨然已步入了小康生活。然而,刘年刚并不满足,“那个时候常想,自己再干几年会怎么样。也许还在这里,工资能涨到四五千,或是自己也开个店面当小老板”。

    刘年刚坦言,当时,一想到这些就感到莫名的烦躁,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刘年刚的印象里,男人不一定非要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到底怎样才会让自己更有价值?这个问题困扰着刘年刚,直到2008年9月份,远在绵阳上大学的哥哥给他打来了一个电话,让刘年刚顿时感到豁然开朗。“哥哥说大地震后,灾区百废待兴,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志愿者来干。”刘年刚回忆说。

    到灾区去当一名志愿者!这个念头一产生,刘年刚马上回去向父母道别,随后收拾了几件随身衣物,背着母亲摊的热气腾腾的煎饼,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初抵绵阳灾区,刘年刚的热情就被浇了一头冷水,“这里的苦是自己来之前想不到的,吃不惯,睡不踏实,出行搭不上车,别人说话还听不懂。而且到处都有各地团委、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志愿者在统一忙碌,像我这样的‘散户’,没人管没人问,我也不知道哪里需要人手,就觉得自己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处施展”。

    当时的刘年刚,在绵阳市花1500元租下了一间小屋子,每天上午7时准时来到九洲体育馆门前,找个地方一坐,看到有给灾区送来慰问品的车辆,刘年刚就急忙跳上前去,主动帮人家卸车,然后分发到灾民的手中。车一走,刘年刚又找个地方坐下来,眼巴巴等待下一辆满载慰问品的车辆到来。每天晚上11时,确信不会再有车来了,刘年刚才步行一个小时,回到自己租住的房子里。

    先后三次请“说客”劝母亲

    “散户”的生活过了半个月,刘年刚无意中听说,山东人要对口援建北川,老家临沂市也成立了援建指挥部,刘年刚决定去指挥部碰碰运气。“运气还真不错,我到指挥部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总指挥,他听了我的想法后,立即决定‘收留’我。”就这样,2008年10月份,志愿者刘年刚成为山东援建大军中的一员。

    “指挥部包括我一共12个人。大家都要一大早起床,一直忙到深夜才休息。我没有具体工作,就临时担当内勤。”谈起自己在援建指挥部工作的日子,刘年刚神采飞扬。

    2009年年底,刘年刚大胆地向父母透露了已经筹划已久的计划——援建工作结束后,自己想留在北川生活、工作。“产生这个念头很简单,我在这里亲眼见到了废墟上崛起的新城,一想到北川的重生有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就感到自豪,更感到难以割舍。我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地方。”刘年刚的态度很坚决,可父母反对的态度更坚决,“母亲一句话就回绝了我,并警告我不许再提”。

    2010年11月,临沂市的援建工作接近尾声。眼见着同事们相继离开,刘年刚的想法却没有变,他要继续坚守。为了能让父母同意,刘年刚先后请了三路“说客”回家劝父母。“第一位是我的哥哥,已经读到博士了。由于学历高,见识多,父母比较信赖他,我就让他反复给父母做思想工作。后来,我又请妹妹当‘说客’,她在家里是老小,父母最疼的也是她,由她去劝说父母,起码他们不会生气。”刘年刚说,最后他请的一位“说客”最有分量,“当时我从哥哥和妹妹的口中得知,其实父亲已经动摇了,主要是母亲的反对态度最坚决,我就决定‘主攻’父亲。我父亲是一个复员军人,我就跟父亲说,你儿子没当成兵,援川就是为国出力的唯一机会了,最终父亲被我说动了,他又反过来去劝说母亲。”

    三位“说客”轮番劝说,刘年刚的母亲终于松了口。2010年11月,刘年刚送别了援建的同事,只身来到新北川工业园中的一家临沂援建企业上班。

    接父母来川尽孝

    就在几天前,刘年刚和家里通电话得知,父亲心脏有点小毛病,医生说不必担心,注意休息即可。挂了这个电话后,刘年刚的心却放不下了。

    在四川生活了3年的刘年刚,早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方式。他坦言,这里的一切从来没有让他感到有什么困难,他唯一发愁的是父亲的身体。2010年大年初一,刘年刚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刘年刚一家慌了神。“那年春节,我正好在家过年,我们把父亲送到医院,医生说父亲需要立即手术,可当时要做手术的人很多,我们还需要排队。”眼看到了大年初五,刘年刚的父亲还没有做上手术,可大年初六就是指挥部要求返川的日子,刘年刚一急,就找到了医院领导,把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说,医院方面也深受感动,给刘年刚的父亲“插了队”,安排初六进行手术。

    “初六那天上午,我推着父亲往手术室里走。父亲让我不要管他,立即回四川。他跟我说,家里人既然同意你在北川援建,你就要好好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当时我就拉着父亲的手,眼泪一个劲儿地往下流。”在手术室门口,刘年刚接到指挥部领导打来的电话,指挥部那边告诉刘年刚,既然事发突然,所以同意刘年刚延期归队。

    这边有同事们的支持,那边是父亲不停地赶自己走,刘年刚做了一个让自己现在想来就觉得愧疚的决定——当手术室大门关上的时候,刘年刚转身又踏上了赴川路。

    刘年刚到了北川,也随即接到了家里报平安的电话,父亲虽然转危为安,可刘年刚却觉得身上已经打上了“不孝”的烙印。这也让刘年刚为自己的北川新生活定下了一个新目标,那就是尽快在北川成家立业,然后把父母接到北川生活,“这样可以一边做自己喜欢干的事,一边在父母身边尽孝心”。

■记者手记是什么让他决定留下来

    5月1日下午,记者在新北川工业园里的工地上见到了刘年刚。眼前的刘年刚挽着沾满了泥水的裤脚,用地道的川音与一群当地的工人大声交谈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让他看上去很帅气。一听是老乡,刘年刚热情地邀请记者留下来吃晚饭。

    采访中,每次提到父母,刘年刚就眼圈儿发红,可每次提到留川生活,他的语气又坚定得不容置疑。

    在刘年刚所在公司的负责人王学伟眼里,25岁的刘年刚是个懂事、成熟、有理想的小伙子。刘年刚能选择坚守在目前还略显清苦的北川,让王学伟一直对这个小老乡高看一眼,作为老大哥,王学伟很想给这个小老弟介绍个川妹子,“既然他想在这里扎根,那成个家就显得很有必要”。但这又把话题转回到了老路上,“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出了门谁也不认识,给他找个对象都难。”

    到底是什么让刘年刚决定留下来?王学伟也很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每次问他,他的答案都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喜欢北川。”王学伟说。也许,正如刘年刚自己所说,男人不一定非要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文/特派记者 李兵 图/特派记者 刘延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相关专题:汶川5.12地震三周年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北川 援川 临沂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