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孙新祥高兴地查看丰收在望的水稻。
盐碱地上的800多亩水稻丰收在望,本月底就可开镰收割,这正是消失40多年的“蓝村大米”。今年4月,50多岁的孙新祥和孙海祥兄弟俩带领村民,多方筹资500万元在即墨蓝村镇试种“蓝村大米”,如今即将迎来收获。22日记者赶到即墨蓝村探访,发现这里还试种着袁隆平5个水稻品种,长势良好。
引大沽河水再造北方水田 21日,记者赶到即墨蓝村镇二里村看到,在一片看不到边的稻田里,泛黄的稻穗长势喜人,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苗都弯了腰。稻田外侧是一排水渠,水泵不时将水抽送到稻田里。每隔二三百米,稻田里就有一处太阳能紫外线杀虫灯。
蓝村镇66岁的村民孙爱祥看着稻田风景说,上个世纪蓝村大米在青岛很出名 ,“70年代麦子面紧张,我常背着大米去青岛换面,一斤大米换两斤面。”孙爱祥说道。
50多岁的种植者孙海祥说,当年的蓝村大米香甜可口,蒸熟了米香味到处飘。而他到过山东等地调查,发现外地都是零星的散户栽种,都是旱稻,浇灌不充分,口感一般。为培育出适合当地的稻米品质,他们把土壤采样送到辽宁省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水稻研究所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目前,栽种的品种选定了辽宁以南、江苏以北的香米水稻种子,确保种良质优。
今年4月,孙海祥孙新祥兄弟俩请来三位水稻管理专家“保驾”,带领10多个参股村民投入500万元,在800多亩的盐碱地上修路、修渠、建水塘,引来大沽河水源,开始了水稻种植。
试种袁隆平5个水稻品种 “通过多方联系,还弄来了五个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水稻品种试种”,在一片与北方水稻有明显区别的稻田,聘来的技术人员徐立德兴奋地说。别看种植的袁隆平培育的水稻面积只有半亩多,但是他们都当宝贝来看。袁隆平的水稻都是带颜色的,有紫色稻粒,还有绿色的稻粒等。
记者看到,这些水稻与北方水稻长相明显不同,细长的稻穗,颗粒疏散饱满,类似泰国香米。而北方的水稻颗粒紧凑,极像麦穗麦粒。“如果适合可以大规模推广”,徐立德说,试种的品种亩产不一定超过北方水稻,不过南方的水稻品种适应青岛地区栽种,由于生长期和光照时间长,口味肯定不错,市场也被看好。
首批百亩熟稻月底开镰 “首批稻米将于9月底开镰收割”,孙海祥抓起一把已经泛黄的稻穗告诉记者,再有一个周就要开镰收割了,首批成熟的稻米将有近百亩,其他的稻米到10月中旬左右全部收割完毕。
“水稻长势很好,估计亩产超过1000斤”,孙新祥兴奋地说,没想到栽种第一年就收到了这样好的效果。他说,明年将继续回笼周围一些闲置的盐碱地,争取再扩大几百亩。
“我们还没有收割,就有人上门订购蓝村大米了”,孙新祥告诉记者。的确,就在记者准备离开稻田时,即墨有家单位听说这里恢复栽种了水稻,就找到地头到稻田主人,开口就要给单位员工每人订购100斤大米。
蓝村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这个现代化水稻种植基地,已经成为该镇特色农业项目。孙海祥兄弟两人表示,他们已经年过半百,之所以投入那么多精力和财力,就是要让失传的“蓝村大米”重新回到百姓餐桌上,把老字号发扬光大。
不能让蓝村大米在我们手里消失 孙海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蓝村大米以其质朴清香享誉胶东半岛,那时候青岛人一提起大米,就想到蓝村,一提起蓝村,就想到大米。逢年过节如果能买上一袋蓝村大米,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蓝村镇政府农业中心主任张明哲告诉记者,以前蓝村属于烟台属地,使用莱西产芝水库水源,由于生长期日照充足,加上当地土壤富含多种营养素,蓝村大米广受欢迎,曾一度畅销青烟等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水源不能满足种稻要求,加上人们崇尚经商,包产到户后土地条块分割,人们逐渐放弃了种水稻。
“由于许多人都忙着经商,村里有很多地在撂荒,看着让人心痛”,孙海祥的二哥孙新祥告诉记者说,村里的盐碱地种小麦、玉米不行,以前流传着“种上玉米一杆枪,种了豆子喝了汤”的说法,但是这里的碱性土地适合水稻生长,种出的大米口感好,吃起来香甜。
“不能让这个流传几十年的‘蓝村大米’,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孙海祥感慨地说,兄弟俩决定把蓝村大米续种下去。文/图 记者 刘纯来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