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通到山外,村民搬到山下建新房
采访当中,狄元梅一直在往桌上摆吃的东西,让记者和其他客人吃,“来吃瓜子,吃柿饼 ,过年嘛,就是要吃好吃的。”她还不时抓起来给每个人分。“看着你们来我真高兴,现在我就一个人住,你们来了我就觉得热闹。”据了解,狄元梅有一个女儿,嫁到东北了,因此特别喜欢家里来人热闹热闹。
狄元梅还不停地让记者吃他们当地的特产柿饼。“这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比集市上卖的好吃,也没有添加剂啥的。”她说,家里也有柿树,但是年纪大了不能上树摘柿子,这些还是村里的亲戚送给她,让她过小年辞灶用的。
记者看着这些柿饼的确很诱人 ,狄元梅说,以前他们家也自己做柿饼。看记者很好奇为什么球形的柿子能成饼子,狄元梅笑着说,“是用手捏出来的形状。家家户户把柿子都晒了一大片,然后洗洗手就去捏,捏成扁扁的样子。”
小年夜当然不能不吃饺子,当天下午,在这个小山村就能听到各家剁饺子馅儿的声音。“今天就留在这里吃饭吧,小年吃饺子,肉馅儿的!”记者来到老村支书刘玉喜家时,他老伴正在剁肉馅儿,“小年我跟老伴过,除夕我两个儿子就来我这里过,一家人吃个团圆饭热闹热闹。”今年68岁的刘玉喜当了20多年村支书,看着这个村子一点点变好,看着村民一点点变富有。
“我们村山多,家家户户以前挣不出吃的来。当时我们这里的口粮就是地瓜干,平均每口人每年300斤的标准,都吃不饱。”刘玉喜说,上世纪70年代,每家的年收入才只有几十元。现在生活好了,也有外出打工的,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多元。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外打工,家人也能挣出吃的来,还有一部分积蓄。
“看看我们家过年的准备,就能看出我们的日子过得好多了。”刘玉喜带着记者来到院子里,墙上、树上都挂着年货,鸡、鱼、肉样样都有,挂了一院子。他说,这还不是他们家今年准备的全部年货,等过两天还要置办一些。“现在吃得好,不光是过年,天天都能吃好吃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老书记刘玉喜的家也比较宽敞,并且从山上搬了下来,就在村口通往山外的马路旁边。“现在生活也方便了,有了这条路,房子也宽敞了,到镇上、县里都容易了很多。”他说,现在的生活在他十多年前退休的时候根本不敢想,现在已经享受上了。
“我们村有1200口人 、360户 ,不算是一个大村子,村民也多数住在山上,住得比较分散。但是现在生活好了,很多村民到山下马路旁建起了房子,比以前的住宿条件好多了。”王付永说,现在除了两个自然组还住在山上,其他的住户几乎都搬到了山下,交通也都很方便,马路通到家门口。
■铭记历史
腾出婚房印出首张《大众日报》
1938年年底,沂水县云头峪村,刚嫁到牛家的22岁的新媳妇刘茂菊把她和丈夫居住的两间茅草房让出来,给即将创刊的《大众日报》当印刷厂,夫妻俩和堂屋里的公婆挤住在一起。
1939年元旦,带着墨香的《大众日报》创刊号从这里印出,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篇章。
云头峪村是一个跟《大众日报》结缘的村子,据了解,当年还有村民用扁担挑着《大众日报》投递,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穿梭,把最重要的信息传出去。据了解,当时刚印好的报放在筐底,上面盖着木柴,一直被送到蒙阴、新泰。这可是冒着大风险的,因为一旦被鬼子逮住,是要掉脑袋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60多位沂蒙乡亲为掩护《大众日报》献出了生命。
文/图 记者 李晓哲 本报通讯员 许加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